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20世纪的中国,鲁迅的影响是巨大的。他渊博的知识、深刻的思想受到当代知识分子的普遍尊崇。书籍在鲁迅一生的思想发展和思想文化深刻性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书籍造就了这位世纪的文化伟人,伴随了他的一生,“书与生命相伴”,这一概括鲁迅而言是再适合不过了。广泛涉猎,无所不读是鲁迅读书生涯的鲜明特点。有人形容鲁迅的全部著作,是中国近代的百科全书,斯言甚是。他从幼年开始,一面从正统的教育中,获得中国古代经典的训练,打下了关于中国文化知识的基础,一面还不拘于正统经典的学习范围,从古代文人的杂览、野史、笔记中获得更丰富的知识与思想素材,为自己开拓了吸取知识和思想文化营养的博翰书籍空间。青年时代的他,有机会东渡日本,在异国感受到西方近代思想,并投身在西方近代学海中,吸收了有用的知识和思想,哲学、文学、历史、政治书籍他无所不窥;广博充盈的知识,古今中外思想文化的交汇,使他的知识意蕴深广与丰富,无所不包,这一切是鲁迅一生博览群书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所谓兄弟     
这是一本由鲁迅夫人许广平在五十多年前写成的完整记录鲁迅一生经历的书籍。本书详细描写了鲁迅与党、与家、与文化界和友人的相处以及与黑暗势力的斗争。同时,它也是尘封了近半个世纪的手稿本首次完整体现。  相似文献   

3.
打开世界文化的绚丽画卷,书籍里所展示的浩瀚知识会使人们目不暇接。当人们被这些精美的书籍所吸引而陶醉的时候,往往会追溯起古老的文化。那时候人们就会发现,赖以记录和传播知识的书籍寿命并不久长,仅比它主人的一生长须臾,留芳百年而已。19世纪中叶以来,用一般造纸方法生产  相似文献   

4.
金毓黻是20世纪上半叶我国著名的东北籍历史学家、文献学家,中国东北史与东北文献研究的主要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他一生侧重东北史学研究,著述繁富.吴廷燮曾评价他"中夏言东北故实者莫之或先",于右任曾誉其为"辽东文人之冠".金毓黻生前曾藏有大量书籍,这些书籍基本为文史类图书,且与其一生之学术研究密切相关.通过对其耗费一生所著之<静晤室日记>中有关藏书内容的梳理,可以反映出其藏书的基本情况.  相似文献   

5.
美国图书馆专家丹尼尔·布尔斯廷说:"书籍是人类知识的主要源泉,也是我们信仰、学识、伦理、诗歌、哲学和科学的第一蓄水池."大多数人都认为,图书是文化的载体,作者通过书籍将知识传播给读者,从这一代到下一代.书籍在美国人的知识、文化和教育生活中承担媒介的作用,所以它与咖啡、汽车、电视机等商品完全不同.  相似文献   

6.
陈静梅 《编辑之友》2013,(1):112-115
编辑与出版实践活动伴随了鲁迅一生,其核心理念是思想启蒙意识,体现在三个方面:甘做培育文化泥土的苦工、培养有为青年、创造新文化图像艺术。这不仅为今天更深入地理解鲁迅思想和文学创作提供了新的角度,且其中所蕴含的强烈的主体意识与历史责任感,也为当下思考编辑者的角色与功能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7.
张学良,中国当代历史上的传奇人物.他跌宕起伏的一生,与半个多世纪以来风起云涌的中国历史息息相关.张学良早年接受西方启蒙教育可以说是在奉天基督教青年会开始的.在青年会里他开始学习英语,接受两方文化和国际知识,打开了他接触欧美文化的大门.  相似文献   

8.
《今传媒》1998,(5)
鲁迅的一生,除了写作之外,还编刊物,出版书籍,编辑出版工作是他一生文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参与编辑过许多刊物,其中与文学青年合作的居多,如《语丝》、《莽原》、《未名》、《朝花》等刊物,都是与青年人合办的,鲁迅在帮助青年人办刊中,付出了心血,做出了奉...  相似文献   

9.
19世纪的英国作家塞缪尔·斯迈尔斯曾说:“欲知其人,盖可观其所读之书,恰如观其所交之友.”(《与书为友》)的确,人类传播知识、记录历史、承载思想多有赖于书籍.一个人在浩瀚书海中作出什么样的选择,往往反映了他的学识、修养和兴趣,暗含着他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10.
正晚清以来的西学东渐之风,开启了中国传统社会的近代化转型之路。在这一重大社会结构调整过程中,出版业自身除了应势而变外,更被国人视之为文化思想传播的利器,影响及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正如陈万雄在《商务印书馆与近代知识文化的传播》序言中所说的那样:"自近代印刷图书的出现,以至20世纪,图书杂志一直是社会文化传播最主要和最重要的媒体。19、20世纪勃兴的中国  相似文献   

11.
鲁迅"立人"的思想无疑是理解鲁迅价值的核心。而"立人思想"的确立在其一生的思想形成与实践中是一个不断发展,与时代不断契合的变化过程。综观鲁迅其人思想发展的踪迹,可以发现其立人思想经历了以科学精神、文学与艺术以及革命立人的发展脉络。了解他的立人思想发展过程,对全面理解鲁迅传统的价值和资源意义以及在当今的时代如何认识鲁迅的精神资源无疑是重要的和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2.
王涛 《编辑之友》2016,(3):101-105
书籍是承载知识、思想、信息等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历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不同的地域和国家,在不同时代,书籍被赋予了不同形态,是当时的文化背景、科技水平、社会状况、审美需求等方面的反映.书籍设计艺术语言在当代艺术全球化浪潮下的冲突与融合逐渐加强,开始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文章探究了当代艺术环境下书籍装帧设计的新形态,阐述了实现书籍形态设计创新和发展的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13.
崔银河  崔燕 《编辑之友》2010,(11):114-117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伟大作家,这话小孩子也知道.说研究鲁迅的专著、论文早已到了汗牛充栋之地步,这也是人人皆知的事实.说鲁迅生前除了文学创作成就不菲,同时还是一个不卓越的编辑.因此,本文将从鲁迅与编辑出版这一视角进行一番探讨.  相似文献   

14.
唐弢与书评     
唐弢(1913-1992),著名杂文家、散文家。杂文以鲁迅风格著称,在20世纪30年代,据传鲁迅对他说:“你写文章我挨骂,”可见其风格之近。他创造了一种书评的独特形式——书话。他写书话“开始于1945年的春天”,后来一直没有间断,一生写书话约200篇。对书话的要求,他在《书话》的两次序言中  相似文献   

15.
金毓黻是20世纪上半叶我国著名的东北籍历史学家、文献学家,中国东北史与东北文献研究的主要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他一生侧重东北史学研究,著述繁富。吴廷燮曾评价他“中夏言东北战实者莫之或先”,于右任曾誉其为“辽东文人之冠”。金毓黻生前曾藏有大量书籍,这些书籍基本为义史类图书,且与其一生之学术研究密切相关。通过对其耗费一生所著之《静晤室日记》中有关藏书内容的梳理,可以反映出其藏书的基本情况。  相似文献   

16.
正通过对书的阅读,令人获得知识、思想和经验,乃是其相当重要的基本功能。按照百科全书的说法,书籍的定义是:用文字、图画和其他符号,在一定材料上记录各种知识,清楚地表达思想,并且制装成卷册的著作物,是传播各种知识和思想,积累人类文化的重要工具。又说,书籍系指以传播知识、介绍经验、阐扬思想、宣传主张等为目的,经过加工、创作或编纂,用文字书写、刻、印在一定材料上的著作物。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产品,具有双重性──既是精神产品,也是物质产品。还说,从人的思想要用文字表达的时候起,文字就有个载体问题,载体就是书籍的  相似文献   

17.
鲁迅 20世纪在文化建设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真正独领风骚的人物,无疑应首推鲁迅。对中国的历史与现实理解之深刻,使他能扫传统文学的陈腐之风,营造出更具表现力和穿透力的独出机杼之作。国民性的问题一直是鲁迅痛心疾首的思考重点,数十年后,重读鲁迅,其冷静而睿智的发现和振聋发聩的呐喊,对于中国社会的严峻剖析,依然具有历久常新的现实意义。从艺术成就、思想深度、人文关怀上,百年以来,无人能与之匹敌。老舍老舍是现代文学中为数不多能引起世界级轰动的作家之一,他用自己独一无二的作品印证了一个永恒的真理:作  相似文献   

18.
灵山秀水的古越之地是鲁迅创作的精神原乡,幼年浸润在故乡绍兴厚重的越文化气息里的鲁迅,难以摆脱与古越文化的血脉因缘.在他的作品中,不仅氤氲着越文化古老的诗意气息和故乡记忆的柔软与温情,而且彰显出世代越人集体无意识中刚柔相济、雅犷并举的民性特征.古越文化既赋予了鲁迅嫉恶如仇、独立不羁、金刚怒目的尚武之气,也濡染了他温雅、博大、纯粹的心灵.与这种“刚中带柔”的文化个性相应,鲁迅的创作语言不仅具有越地乡俗的风情之美,还体现出琴心剑胆的张力之美和犷中求雅的谐趣之美.  相似文献   

19.
最近网上搞图书促销,一部《鲁迅全集》赫然出现了,广告上写着:"全新辑本,皇皇廿卷,汲汲一生,民族之魂.一部全面展现鲁迅心路历程的思想史,一部深刻反思民族生命精神的奋斗史!"又说"附赠:3D水晶内刻鲁迅雕像印章和精美羊皮纸鲁迅年谱".  相似文献   

20.
薛福成是近代洋务改革派、早期维新派代表人物,著名外交家。作为倡导学习西方的先进人物,他一生秉持"西学中源"说,有鲜明的思想特色。这一思想源于他对中国文化的充分自信,他认为西方强盛之由在中国有据可查,中国要做的是"考旧知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