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无论是在幼儿园还是家庭中,人们往往把这样一群儿童视为"老实的孩子"而未加以特殊关注。他们内向、沉默寡言,不愿与别人交往,也不愿意在人前表现自己。有的长时间独自摆弄自己的玩具,无视周围同伴的存在;有的个性敏感,害怕他人的关注。当其他儿童兴高采烈地追逐、戏闹时,他们则躲在远处默默地观望着,不经意间流露出羡慕的神情;而当有人邀请他共同游戏时,他却惊慌失措地选择沉默或者拒绝。  相似文献   

2.
在课堂上,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当一个学生发言时,总有那么些同学"不听话",有的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埋头干自己的事;有的大声抢着发表自己的见解,或数次打断同学的发言;有的与人说话、喧哗,对同学发言内容置若罔闻;有的只顾表述自己的想法,而不知前面发言的同学已提出相同或相似的见解与答案。  相似文献   

3.
性格是人的个性的核心,是一个人最鲜明、最重要的区别于他人的个性心理特征。性格是指一个人在个体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对现实的态度及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在性格中包含有许多社会道德含义。人对现实的态度主要表现在对待社会、他人、事物和自己等各方面,因此,正直或阴险、诚实或虚伪、节俭或浮华、谦虚或傲慢、勤劳或懒惰、勇敢或怯懦等,都是不同的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4.
个性是人的心理素质特征的基本要素 ,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学生是具有较高文化层次的特殊的社会群体 ,其身心发展处于特殊阶段 ,学生个性不仅在客观上存在着差异 ,而且呈现复杂性、矛盾性和发展性的特点。心理学认为 ,个性差异是指个体之间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上的差异。学生个性差异主要表现在 :一是个性倾向不同 ,即对社会、集体及个人的态度和行为不同 ,如需要、动机、兴趣、观念、态度等 ;二是个性心理的差异 ,即学生个体之间在性格、气质、能力等方面的差异。这些个性差异形成的原因除遗传因素、天赋素质或生理条件外…  相似文献   

5.
在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于他人的个性特征,而性格是个性的核心,正是由于人与人之间不同的性格,才把一个人与他人区别开来。性格是一个人稳定的心理特征,是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性格的形成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每个人在社会生活实践中,通过认识、情感和意志等心理过程反映客观事物,并将自己的反映保存下来,巩固下来,形成个体一定的态度体系,又以一定的形式表现在个体的行为中,构成个体一定的行为方式。这些态度和行为方式经常地、一贯地表现在一个人的行为中,就构成了一个人的性…  相似文献   

6.
四十九加强道德品质的自我修养①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一种重要的准则和规范。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具有个性的,但是,每一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因而就必须自觉地遵循社会的道德准则与规范。②然而,大千世界,世象纷繁,人们的处世态度、行为方式是迥然不同的:有的人豁达大度,有的人斤斤计较;有的人  相似文献   

7.
一、建立学校美育体系势在必行在个性的形成过程中,美育今天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苏维埃人无时不在接触艺术和生活中具有审美内涵的事物和现象,如劳动、社会关系、周围社会环境、行为、生活方式和自然风光。在感受艺术美和现实美时,他也就是在自己的意识里领悟和强化社会理想,使自己和自己与他人的相互关系变得高尚起来。美正在成为公益活动的实在因素,而公益活动又决定着人们对现实的态度。所有这一切,都要求对学校美育的实质、基本任务、职能、目标以及它与共产主义教育其他方面的相互关  相似文献   

8.
谈起菲利普这个人物,人们总是习惯于把他对于勒由"穷"到"富"再到"穷"的不同态度变化(由"撵"到"盼"再到"躲")进行比较,从而得出结论:菲利普对于勒前后态度的鲜明变化,充分表现了他虚荣、势利、自私的性格,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相似文献   

9.
性格,个性的核心,指人对现实所表现的最主要、最鲜明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一个班级的学生在社会与家庭的影响下,性格千差万别。反映到集体中,有的学生热情奔放,有的沉默寡言,有的遇事开朗,有的则顾虑重重。由于学生年龄小,许多老师和家长并不在意这些差异。不同性格的人,往往会对某种事物表现出拥护或反对,积极或消极,厌学或乐学等不同  相似文献   

10.
陆茵垠 《文教资料》2011,(19):220-223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贫困大学生数量的逐年增加,国家对贫困大学生的帮困力度也日益加大,虽然有的贫困生感恩品质良好,能对国家、社会和学校报以感恩的心,但仍然有不少受助学生态度冷漠、感情麻木,很少表现出感恩意识,甚至出现了"高消费"的行为。因此,我们的贫困生救助政策与感恩教育之间存在很大的问题,值得我们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进行深入的研究,以更好地指导这项工作富有实效地开展。  相似文献   

11.
儿子从小学到初中,我发现他的变化不仅表现在身体特征和知识能力方面,也表现在对考试与分数的认识、态度和情绪管理水平上。后者是反映孩子心理素质和个性与行为发展的重要方面。敏锐地观察到这些现象,对家长理解和教育孩子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12.
自信心是聋生良好心理素质和健康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聋生由于听力的障碍导致他们缺乏自信心及上进心,有的甚至自卑.主要表现是任性、爱发脾气、不善于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愿望等.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学校因素和家庭因素.教师对于聋生的态度、教育方式、重视程度都是影响聋生自信的因素.  相似文献   

13.
性格是人对待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表现在对待周围的人、对待事业以及对待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一个人的性格,对一个人的事业有着重大影响,而对于中国近代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民主革命家蔡松坡,其影响显得特别突出,他一生的成败得失荣辱毁誉,几乎都与他的性格有着重大联系,而这一切又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历史的进程与  相似文献   

14.
任何人都有探索自己行为成败原因的倾向,常常会问自己:为什么这次成功(或失败)了?归因就是指个体对自己行为结果的解释方式。在学校中我们常常发现这种情况:有的学生即使在考试成绩并不好的情况下,也很乐观,仍然对今后的成功抱有信心,并且愿意继续努力。这是因为他将考试失败归结为自己不够努力或任务的难度过高,这样的归因促使自己仍然保持对自己能力的乐观态度,归因引起的只是内疚的情绪,内疚会促使他继续努力。而有的学生却完全不一样。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对中国、日本、韩国和美国高中生的学习环境、学习行为、学习目的与态度等进行了比较。通过对自编问卷中各题目选项的百分比进行比较发现,与其他三国相比,中国高中班级规模较大,座位安排以"秧田式"为主,走班制尚不常用,教学方式方法有"应试"倾向,学生学习压力最大;中国高中生课堂表现良好,学习行为积极,用于家庭作业和课外学习的时间也最长,但使用新媒体学习少于美国高中生;"掌握社会的基本知识"和"对将来的工作有用"是四国高中生共同的学习目的,但中国高中生更加重视通过学习来适应和融入社会,对个体独特性的追求较弱;中国高中生不想提高成绩的比例在四国中最少。  相似文献   

16.
1835年秋天,马克思写下了这篇毕业作文。当时,马克思和他的同学面临着毕业后的深造和就业的问题,大家都在考虑自己的前途。有的人希望成为诗人、科学家或哲学家,献身文艺和学术事业;有的人打算充当教士或牧师,幻想天堂的幸福;有的人则羡慕资产者的豪华生活,把舒适享乐作为自己的理想。马克思与其他同学的想法不同,他没有考虑选择哪种具体职业,而是把这个问题提高到对社会的认识和对生活的态度上加以考虑和回答。他认为,选择职业是关系到个人生活目的和生活道路的重大问题。而最终,  相似文献   

17.
柳永是北宋前期最有成就的词家,他不愿压抑自己的个性,放纵自己,亦放纵自己的文笔,创作了大量的俗词,柳词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俗"的特点,成了俗文化的代言人。柳永俗文化代言人的地位及其行为选择与士大夫的价值观念悖离,使他的词在当时及其后代经常受到"俗"的非难。但是他的词却被广大市民所喜爱,流传很广。在市民百姓中,出现了"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盛况,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思索。  相似文献   

18.
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不仅仅表现在能力的高低上,还表现在个性的不同上。个性指包括人的品德、情感、动机、态度、价值观、需要、兴趣等在内的使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有的人文静,有的人活泼;有的人内向,有的人外向;有的人勇猛,有的人怯懦;有的人果断而失之鲁莽,有的人谨慎而失之优柔寡断;有的人好文,有的人好理;有的人好与人打交道,有的人喜欢和器物打交道;有的人慷慨而失之铺张,有的人节俭而失之吝啬等等。无论是在学习还是生活中,良好的性格是一个人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回答下列每一个问题,并按反映你基本态度的答案记分。…  相似文献   

19.
一位哲人说:"你的心态就是你真正的主人"。对于学生的心理状态,教师、家人及社会应给予高度重视,发现问题及时疏导。尤其是教师,应在教学和管理活动中积极寻找对策,做一些必要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及早走出困境。个别学生经常表现出烦躁郁闷的情绪,学习积极性差,经常逃学、打架、斗殴。跟他谈心,他会想方设法跟你反驳,对家长、教师的任何观点都持否定态度;极个别学生不能正确对待自己和控制自己,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就表现的非常颓废,找他谈心总是逃避,不愿意跟家长说话,总是感觉自己是多余的。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社会、家长、学生、教师、学校领导对师生的关系问题谈论很多,争论较大。反映出教师教育指导学生的态度和方式各不相同:有的教师对学生关怀爱护,用爱感化学生,滋润学生心田,因势利导地教育他们上进,使他们自尊、自爱、自信、自强,对未来充满希望;有的教师对学生态度专横粗暴,褒贬全凭自己的好恶,对学生的需要一概排斥,无视学生人格,有时不惜用不文明行为,使学生屈从自己的权威;有的教师好心办坏事,教师自己有责任感,一心想把学生教好,但方式偏重于批评指责,整天板着面孔,十分严肃,使学生敬而远之,收不到教育的效果;有的教师没有事业心,对学生不闻不问,轻描淡写,采取自由放任态度,师生关系平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