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中和”思想是个古老命题,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千百年来对中国文化有多方面的渗透和影响。含蓄蕴藉的“中和”之美,是古代中国文学艺术作品和治国平天下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也是最高的人生追求和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2.
先秦儒家的美学观念最突出的是“中和”,他们在艺术上崇尚“和”的精神;先秦道家的美学观念最突出的是“虚无”,他们在艺术上追求“虚”的意境。论文仅从“中和”准则和“虚无”思想这两方面,谈谈先秦儒道的美学观念对中国艺术的审美特征的影响,并以音乐、建筑、舞蹈、绘画等艺术为例,试作中西比较。  相似文献   

3.
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致力于人道的探究,这一明确的价值取向致使儒家之“道”在审美上呈现出中和、至诚、刚健的特征,并对中国美学的发展产生了至深至巨的规范与影响。中和要求美的艺术必须以礼义为法度,规范文学艺术情感的抒发,促使个体感性情欲与社会理想规范处于“中和”状态。不仅如此,它还注重艺术因素的相反相成,主张通过协调对立的两端,达到辩证统一的艺术效果。至诚充分反映了中国古代艺术家解决艺术中情与理之关系的理性思考,由此也形成了中国古代美学和艺术唯“诚”是尚,强调情感意趣的真实抒发的优良传统。刚健以气势的充溢博大而动人心魄,它是一种明朗而圣洁的精神人格美,是一种自强不息、德比天地的人生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4.
"中和思想"作为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范畴,孔子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和之美"的音乐审美标准,适应当时统治阶级和音乐审美的需要,也对后世文学、音乐的创作以及审美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儒家从孔子开始,"和"的审美通过"中庸"精神的改造,主张"和而不同","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平和"审美观,孔子时代"中"与"和"分论,后经过子思子或思孟学派的过渡,到战国时期的荀子,完成了"平和"审美向"中和"审美的蜕变,标志了儒家对于以善为主,美善并重在音乐审美思想上的成熟。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大量哲学、审美史料的梳理,对“和”文化的源流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和”内涵的两种不同意蕴。西周末到春秋时期诸家,尤以史伯、晏婴为代表的“和”思想,从符合客观规律的角度把握“和”内涵,作为传统“和”文化的一个重要源头,其思想在历史上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中和”观出现,它以维护封建礼法秩序为目的,具有着浓厚的政治教化色彩。作为“和”文化的主流源头,儒家“中和”现在历史上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目前传统“和”文化研究中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和”、“中和”两个概念不分的倾向。正本必须清源,要继承传统“和”文化的精华,对“和”文化两个源及其流的区别认识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7.
文章认为中国传统音乐对于“和”的关注与表现正是出于对中国传统儒、道、释三种哲学思想的观照,这种观照使得中国传统音乐具备了自身独特的审美理念和表现形式,进而对当今的中国音乐研究与表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最高境界,亦是当今我国课程发展的方向。儒家“中和”思想引领下的传统和谐课程思想,虽然存在着价值取向单一、重继承、轻变化与创造的偏向,但在寻求课程诸要素之“中和”与“时中”方面具有极大的理论价值。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进一步挖掘“中和”思想的现代意义,在创新中构建全面、系统、开放的和谐课程体系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9.
作为先秦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积极提倡音乐,一生不断地进行音乐艺术的实践___弹琴、击鼓、鼓瑟、咏歌。他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教育总纲领,认为具有“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的中和之美的音乐能够引领人们不断完善自我;主张用音乐育人,并且要合乎“仁”和“礼”。这些都对后世的艺术教育和音乐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中国美学的“中和”特性既体现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一种本真状态,更是艺术和审美的最高境界;既含有哲学意义的生命本体论特征,又汇聚着审美智慧,呈现着深生态意蕴。由“中和”到“致中和”而归位的审美状态是由生态、生命指向艺术与美的辩证生成过程及境界。它能够以人与自然的生态感应与审美体验而铸就审美主体的心灵世界,在体悟美与艺术及生态之意味的活泼的生命韵律中,使人以一种圆融无碍的自由精神畅游于宇宙万物之中。  相似文献   

11.
一个美学的核心范畴--"中和之美"再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和之美”范畴来源于儒家“中庸”的哲学思想和以艺求道的方式。在儒家思想的统筹下,“中和之美”成为一个核心范畴,对后世的文艺学美学有着多方面的渗透和巨大的影响。文章就“中和之美”范畴的理论起点、重要性以及对后世文艺学美学的影响进行了论述与评价,提出了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12.
“和”是古代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中和是贯穿文人画理论始终的最高审美理想。通过对董其昌论画文字的解读,试图对其文人画的中和审美理想作一个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梁元帝萧绎现存诗歌123首,他在文学理论上对传统的“文笔说”作了新的阐释,丰富了“文”的内涵;审美上主张“中和之美”,继承了儒家的“中和思想”。  相似文献   

14.
儒家“中和”理念蕴含着追求宇宙万物平衡有序、普遍和谐的哲学智慧。儒家认为,为了走向身心发展的和谐,以及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相融相通须对人、对事“执两用中”、“叩两竭中”,同时还应谨守“和而不同”的准则。“中和”理念对于当今学校德育培育大学生和谐人格的追求具有独到的启迪作用,这些作用从“欲理并重”、“知行合一”、“以和为贵”等方面显现出来。  相似文献   

15.
林丽 《教师》2008,(10):119-119
本文从传统服饰旗袍的款式演变、女性穿着者的身材气质要求等方面探究中华民族审美心理的历史积淀,从中发现旗袍折射出中华民族审美核心“中和之美”,及对于曲线的审美偏爱,对女性气质“雅”和“静”的推崇。  相似文献   

16.
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学术空气最宽松、最活跃的时期,产生了一批伟大的思想家。这一时期音乐美学思想也极为丰富,提出了许多音乐美学范畴的重要命题。音乐美学思想最为丰富的,主要是儒家和道家。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荀子,其音乐美学思想的特点是以礼为本,以“中和”为准则,强调音乐的社会功能和教化作用;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提出了崇尚自然的审美准则。儒道两家的音乐美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7.
庄子对“有情有信,无为无形”之“大美”——“道”的倡导,为艺术创作与审美提供了理论借鉴;庄子所描绘的“无声胜有声”的审美境界,恰恰符合了艺术审美特征;庄子总结的音乐艺术审美从“有声”而入“无声”、从“实境”而入“虚境”的渐进过程,提示了艺术审美的普遍规律,形成了独特的“有无相生”的审美理论。庄子关于“有”与“无”的辩证论述,昭示了其“有无相生”的审美辩证法思想,对中国艺术审美影响久远。  相似文献   

18.
中国书法创作追求“中正平和”、“达其性情”,强调“意在笔先”,而古典诗词创作追求“中和之美”,强调“诗缘情”,注重意境的创造,二者在审美精神和创作理念上相互渗透和影响,有着共同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19.
中国书法创作追求“中正平和”、“达其性情”,强调“意在笔先”,而古典诗词创作追求“中和之美”,强调“诗缘情”,注重意境的创造,二者在审美精神和创作理念上相互渗透和影响,有着共同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20.
“合异为美”是中西方美学对美的深刻理解,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是美的构造原则。合异论美学着眼于隐蔽的合异系统,在辩证唯物主义的指导下,区分“差异”与“异者”、“差异形态”与“差异系统”,澄明“实践”“感性”等特殊异者中“美如何是”的合异之美及其变体。作为对审美活动中各种差异形态及其组合方式的理论研究,合异论美学通过考察美的合异结构与审美共同体建构,审美通变与美的“终结”以及中和之美与审美正义,揭示出合异以为美,通变以致久,中和以化醇的审美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