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宋代文人俗词的兴起与发展和市井俗曲密切相关,曲的词化与词的曲化充分反映了二者之间的亲密关系,词人或者就市井流行音乐填词,或者模仿市井俗曲的语言和情调进行创作,虽然词的语言和情趣都有悖于正统意识观念,但却体现出一种雅词所不具备的审美特色-俗中带雅,这种现象受到浓厚的市井俗文化氛围与词人“游戏为词”创作态度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2.
黄庭坚早年喜作艳词,成为“苏门四学士”后,他的词风明显向苏试的词风逼近,这一转变背后是他生活和感情上的一些变化。他的词风变化体现了他创作态度的转变,从中可以窥见他对词体雅、俗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宋代是儒学全面复兴的时代,儒家文艺思想不仅直接指导着诗歌的创作,也间接影响着新兴词论的发展走 向.儒家诗教对两宋词论的浸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崇雅黜俗、义归雅颂的理论导向;温柔敦厚的审美旨归;对"变风"、"变雅"的接受与倡导.宋代词论为清代词论向系统化和深入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宋代柳永开创的"柳永体"具有俗、雅两大属性,一方面将民闻词雅化和提升,另一方面又将远离民间词本源的文人词向源头复归.他是旧时代的结束者,也是新时代的开拓者.  相似文献   

5.
后世对黄山谷词的评价不高,认为其词或太俗,或“不是当行家语”。从黄庭坚的诗论中可以看出,他的文学思想是讲究法度而不死守法度,其核心是“不俗”的革新精神,其词的所谓“俗”也蕴含着这种“不俗”的创作精神。“不俗”不是语言的精雅,而是超凡人格在文学中的体现。山谷遭贬谪后的“以诗为词,”更是其“不俗”人格在词中的自然流露,并因其以“情性”为词的雅在北宋词坛独标一格。  相似文献   

6.
石昭 《文教资料》2012,(25):14-15
李渔生活在明末清初,学识渊博,颇有才华和个性。在《闲情偶寄》、《窥词管见》等文本中,他论述了文艺的"雅"与"俗"的关系,在"尚俗"的基色之上表露出"求雅"的情趣,从而展现了一种"俗中带雅"的词学观。  相似文献   

7.
在唐宋词史上,“雅”与“俗”的交互作用推动了词的嬗变.由于时代审美观念不同,唐五代北宋词坛上“雅”与“俗”的内涵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就创作主体而论,文人词为雅,民间词为俗;就审美趣味而论,士大夫审美情趣为雅,市民情调为俗;就词的功能而论,歌者之词为雅,诗人之词为俗;就词人的品行而论,高洁为雅,低下为俗.  相似文献   

8.
在词学史上,柳永大力创作慢词,打破了小令独占词坛的格局,为词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然而他的俗词创作却让后人争论不休。这些争论主要包括两个焦点:一方面,柳之俗词代表着当时俗文学的发展趋势,具有通俗化、大众化的风格特点;另一方面,在立意取向上,柳之俗词与儒家所倡导的雅文化相悖,有"浅近卑俗"的缺点。  相似文献   

9.
宋代词论从三个方面黜俗,又进行了三个阶段的复雅。黜俗复雅导致词的作者专业化,内容缺乏真情,接受群体缩小,词调缺乏创新,最终结果是导致词的生命力衰退。词体不宜雅化的原因是词的俗艳音乐的属性造成了词体在语言、内容、风格上的封闭性特征。  相似文献   

10.
北宋崇宁时期是词学发展新旧交替的时代,受党争影响,苏门词人遭遇坎坷,多受贬谪并相继离世。这样的遭遇对词人们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黄庭坚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中,创作了大量词作,其中,友朋唱和词显得尤为出众。在这些词中,黄庭坚表现了达观的心态和不屈的傲骨,风格清刚豪健,而艳情之词也一改往日流于浅俗之弊,显得清新婉丽。  相似文献   

11.
南宋著名词人姜夔创作了一部分寿词,属于俗词的范围。姜夔通过炼字和典故的运用,追求意境和语言的雅化,用俗体写雅趣,化俗为雅,以期达到“雅”的目的,但是仍然不能摆脱俗词题材的限制。  相似文献   

12.
秦少游是宋代婉约词派的大家,他的词情真意切,柔婉精微,含蓄蕴藉,韵律优美.他汲取了前辈词人的营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俗"则"终有品格",雅则"当行本色",后代词评家对他好评如潮.他的词对周邦彦、李清照等婉约派作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宋代石孝友以词著名,其《金谷遗音》基本上可以分为雅词和俗词两类。俗词创作数量虽少.却使石孝友词别具面貌。其独特之处在于祛除俳体戏谑成分,抒写爱情主题;他的“以曲为词”的做法,使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宋代俗词和元代散曲这两种文学样式之间相互影响的痕迹。  相似文献   

14.
辛弃疾是文武双全的英雄,但南宋朝廷不让他去干英雄事业,他只好多方面寻求心理补偿。对雅人格的赞美和追求,便是一种重要的补偿方式。稼轩词中的雅人格意识,有多种表现。它们建构起一个內涵丰富的、既有个性色彩又体现宋代文人普遍避俗求雅的审美精神的雅人格境界。  相似文献   

15.
在北宋词坛上,能够做到“引俗入雅”、“雅俗共济”的文人作者,首推柳永、周邦彦和李清照。但三人之中,柳永则俗胜于雅,周邦彦则雅胜于俗,真正能做到化俗为雅、以俗为雅的则还应数李清照。“口语化”是李词语言的一个特点。她能“以寻常语度人音律”,“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她的词中采用当时口语中的“时语”、“方言”,增强了词的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时语如“熟水”、“龙团”、“铺翠”等,都是宋代市井流行的口语。方言如“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簇带争济楚”等。  相似文献   

16.
姜夔词被后人称为"白石体",具有"不惟清空,又且骚雅"的艺术特色。其"清空"的审美风格在词中主要表现为意象的清冷及意境的清旷;其"骚雅"的审美风格在词中则主要表现为咏物词皆有所寄托及用事的委婉含蓄。姜夔的"清空骚雅"为宋代词体风格注入新的美学思想,不仅迥异于前人,更对后世词的创作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7.
房日晰 《安康学院学报》2013,25(2):18-21,29
柳永、黄庭坚的俗词,大部分都是艳词,但二者在表现上各有特色。柳永站在市民立场,其俗词是骨子里的俗,感情真挚,语言本色,极有情趣。黄庭坚站在封建浪子的立场,其俗词只是表层的俗,且时含挑逗情调与亵诨心理,加上对方言土语的过分依赖,不免有点生涩鄙俗。  相似文献   

18.
词自产生以来,总体上是由俗入雅地发展。从北宋至南宋,词在文人士大夫的参与下逐渐完成了它的雅化。金词也从属于这一进程,拙轩词便是明显的例证:在传播方式上由合乐之歌词转向案头之文词,在思想意境上由浅俗轻艳转向清雅深情,在创作心态上由逸乐纵情转向言志写心。拙轩词雅俗兼综的状态正是词之由俗入雅地发展在金代词坛的体现。  相似文献   

19.
"清空"是宋代词学发展的一个趋向,表现为词在创作上由运用才学到化用才学为"清空";词在理论上由无意为词到建立法度,然后再超越这些浅易的法度而走向"清空"。宋代词学实际上存在两种"清空":一是苏轼突破法度行云流水式的"清空",二是姜夔的那种蕴含着一定法度的"清空"。江湖词派所尊崇的姜夔式的"清空",与吴文英的"质实"在词法上有疏密之分,但不存在整体风格上的矛盾;二者前后相继,取长补短,共同承载着骚雅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20.
俗语入诗词     
在我国古代的诗词创作中,诗人与词人都十分注重自己作品语言上的雅洁.当时的文学批评家们也以此作为评判诗词优劣的一条重要标准.如宋代严羽在《沧浪诗话》关于“诗法”的一章中,将“去俗”列为作诗的第一要义.指出“学诗先去五俗:一曰俗体,二曰俗意,三曰俗句,四曰俗字,五曰俗韵.”同样地,张炎在《词源》中也指出“词欲雅而正,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