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为研究对象,以主体间性转向为着眼点,首先针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主体间性转向的价值进行了简要分析,进而详细阐述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主体间性转向中对师生关系的处理,最后研究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主体间性转向下的主要教学方式,有关以上问题的分析希望能够为后续相关研究及实践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2.
加强当代公务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国公务员思想政治教育的缺失主要反映在教育主体的教育水平参差不齐、缺乏正规性,教育内容过于理想化、缺乏针对性,教育方法不够灵活、缺乏全面性,以及在教育实践过程中缺乏人文关怀等四个方面。因此,应从加强教育主体的队伍保障、提高教育主体的综合素质,突出内容教育的重点,综合运用多种教育方式、摒弃单一的教育手段,以及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加强对公务员的人文关怀等四个方面入手来增强公务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3.
功能翻译理论从功能和交际的角度研究翻译,对翻译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本文通过研究该流派四个颇具里程碑意义的理论———文本类型理论、目的论、翻译行为理论、功能加忠诚原则,详细分析了功能翻译理论中彰显的翻译主体间性思想,从而为功能翻译理论指导翻译主体间性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学理研究逐渐深化,但理论本身的价值实现尚待完成。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具有三个维度,即第一课堂维度、第二课堂维度和网络维度。  相似文献   

5.
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引导和教育方式促使受教育者形成正确思想行为的一门课程。现今,由于传统的单子式教学模式的弊端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然而,主体间性理论为其提供新的视角。在这里主要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和主体间性的内涵及其关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原因以及根据主体间性理论采取的相应对策,从而促进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科学发展,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6.
高校对大学生开展感恩教育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从“三全育人”视角来探究当前高校感恩教育育人实际,还存在育人理念上未形成全局认识、育人主体上未凝聚主体合力、育人过程中多重维度衔接不够密切等问题。高校应当积极探索创新感恩教育育人实践路径,在密切多方联动,激发全员育人主体活力;聚焦阶段特征,强化全程育人环节张力;抓好内容维度,增强全方位育人实效等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7.
始于1978年的中国社会现代转型,使中国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社会主体转型多元化、政治转型民主化、经济转型市场化,文化转型多样化等。这既给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供了吐故纳新的良好机会,客观上也给思想政教育内容有效实现和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本文拟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构成、面临的挑战、内容实现的评价原则和发展路径四个方面展开论述,以期对增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感恩教育是高校德育乃至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高校感恩教育质量不高,社会缺乏感恩教育的环境。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因而,从理念、目标、内容、途径等方面入手,强化学校感恩教育,提高感恩教育质量。在加强大学生自我教育、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完成高校的教育目标、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都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人文关怀的真义是人本取向。在价值关系上,无论是从学科属性、终极目标、价值坐标都可得出人文关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在实践关系上,"供给者本位"的教育理念、教育要素的调配不得当、教育过程同质化、教育内容样板化都昭示人文关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诉求。相应地,要从理念、要素、过程、内容四个维度完成人文关怀的实践转向。  相似文献   

10.
感恩教育主要是教育者通过一定的教育方式,对受教育者进行的以知恩、感恩、报恩与施恩为内容的一种人文教育,目前,大学生普遍存在感恩意识淡薄,感恩行为欠缺,感恩能力匮乏,导致的原因既有家庭、学校和社会方面的,同时还有大学生本人的,针对这些问题,高校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大力度,通过和家庭、社会联手,给大学生补上感恩一课,使大学生成为全面发展和谐的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相似文献   

11.
感恩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措施。高校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骨干力量,作为大学生的知心朋友,针对受资助的贫困生开展感恩教育是其工作的重要内容和职责。本文通过对感恩教育内涵的梳理,进一步厘定高校辅导员开展感恩教育的原则,并结合香港梅州联会资助嘉应学院贫困学子的做法,探索提高感恩教育实效的新路径、新举措。  相似文献   

12.
课堂教学作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活动,必须将活动的对象纳入主体间性的视角下进行研究,主体同性理论是教学理念与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课堂中师生和谐相共处,共同推进教学任务的有效保障.从主体间性的定义和内涵着眼,研究在课堂教育过程中的主体间性,在此基础上分析现有的课堂教育存在的问题,最终就主体间性理论应用于课堂教学模式重构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主体和客体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的一对重要范畴。在哲学的发展史上,人们对于主客体关系的认识和理解经历了漫长且曲折的过程。本文立足唯物史观,系统梳理并深入论述了哲学范畴下主客体关系的主要嬗变过程,以期增进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主客体范畴的理解和把握,实现对西方哲学中主客体关系发展规律的有益探索,这对当今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及隐性的转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4.
感恩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和伦理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淡漠、感恩行为缺失已成为一个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当代大学生承受挫折能力差、依赖性强和责任心不强等感恩意识缺失的现状,其根源涉及自身、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方面。因此,必须加强校园感恩文化建设,加强对当代的大学生进行知恩、感恩、施恩的教育,使他们做到知恩于心、报恩于行。  相似文献   

15.
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一直是众多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以传播效果理论为基础,回顾了传播效果研究的认识历程,在此基础上从强化教育者的传播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其教育主导作用;借鉴信息学研究理论,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深化传播受众认识,重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主体作用三个层面探析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根据新形势要求、结合高校育人实况提出了构建"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战略定位。"大思政"理念要求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纳入更加整全的人文教育系统中,以整体性思维对"大思政"理念作出全息性的理论反映和实践概括,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整体性建构。基于此,应以人员聚合、资源整合、体制融合为导向,以实现人文教育的范式转向、教育主体的多元转变、教育内容的整体拓建为方向构建全方位的"大思政"格局。  相似文献   

17.
"90后"青少年群体有一个形象的比喻:草莓族,这一群体具有明显的族群特点,创意有余却做事浮躁、自尊自我同时心理脆弱、接受性强而判断能力不足.本文将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关系、方法、环境、内容与教育者等五个方面尝试对草莓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作出初步研究,提出有建设性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8.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教育力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可以从完善自身素养、实现自身职能和合理利用网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三个方面提升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力。  相似文献   

19.
大学课堂教学质量提高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整个大背景下的教育思想,以及教师和学生三个方面的内容展开论述,着重分析了影响大学课堂教学质量提高的制约因素,并从四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态度的转变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研究的重要内容,认知说服理论作为研究态度转变的成型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内在的统一性。文章主要从认知说服理论的视角阐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教育者专业性、权威性较弱,教育内容陈旧重复,教育方式单一,教育对象需求动力不足,针对问题并探析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途径:提高教育者的权威性和专业性,凸显教育内容的层次性和时代性,实现教育方式的双向性和多样性,增强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需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