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前言 国民性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自然形成的,其大多数社会成员所普遍具有并重复出现的文化、社会心理及行为方式的特征总和.中国近现代国民性改造,即实现人的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之一.认真研究近代先进中国人的国民性改造思想对于今天实现人的现代化和和谐发展,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国民性改造思潮是中国现代化进程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国人对于国民性改造的思想,萌芽于鸦片战争前后,到20世纪初成为富有社会影响力的社会思潮,并一直延续至今。近代改造国民性思潮显示出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学习西方认识的深化。本文所考察的是国民性改造思潮兴起的背景与思想渊源、以及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3.
在近代中国,以梁启超、鲁迅为代表的进步思想家普遍认识到,传统国民性格中的弱点集中表现为公德缺失,改造国民性的重点是促使社会公德的普遍养成,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冲破传统封建礼教。这一思想在近代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爆发创造了民众心理基础;同时,当代中国的社会公德建设亦可以从近代进步思想家的社会公德思想中汲取有益的价值养分  相似文献   

4.
近代国民性批判和改造思想旨在为中国现代化指明道路,而社会的现代化离不开人的现代化。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与揭露反映了国民社会心理预期的变化,教育变革承载了社会改造与人的改造的历史使命。当前我国教育变革正受全球化的影响,利用西方的话语体系制定教育政策,缺乏本土化的改造。要培养具有批判和传承精神的现代中国人,教育变革必须寻求全球化与民族化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严复是近代以来在民族图存的大背景下审视国民性改造问题的第一人,开启了近代思想界批判国民劣根性的先河。他深刻揭示和尖锐批判了近代社会的国民劣根性,并提出改造国民性的具体实践路径。深化对严复改造国民性思想的研究,挖掘其改造国民性思想中的价值意蕴,对重塑新时代"中国性格",促进新时代中国精神建构、树立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心和弘扬传统文化,加快建设新时代精神文化风貌,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6.
梁启超国民性改造思想作为中国近代第一次启蒙思潮的核心是中国近代社会走向现代化历史进程的产物.他的国民改造理论是近代先进的中国人救国方案不断深化的结果,具有超前的预见性和思想的深刻性,具有明显的爱国色彩和思想启蒙的作用,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这一思想对当代中国重塑国民灵魂的伟大工程也不无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7.
青年毛泽东从近代中国社会的时代背景出发,结合自己从事社会政治改造的经验,提出了改造国民性思想。其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内涵主要表现在培养国民基本品性,唤起国民政治觉悟和伦理觉悟等方面。其特征表现在国民性改造的内涵层次、文化比较中的现代理念和道德现代化的取向。  相似文献   

8.
孙中山非常重视国民性改造,不仅对中国的国民性进行了中肯的分析,而且提出了改造国民性的具体路径。孙中山所以倡导改造国民性,是为了确立中华民族的国族意识,提高国民的综合素养,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以实现中国人的近代化和社会的明进步。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国民性的结构及其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民性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自然形成的、其大多数社会成员所普遍具有并重复出现的文化、社会心理及行为方式的特征的总和。中国的传统国民性具有勤劳、消极无为、保守好古、封闭排外、僵化麻木、办事拖沓、忍耐、迷信的传统行为方式和社会心理特征,也具有以礼为核心的伦理道德规范体系。直到近代,觉醒过来的中国人民才以西方现代资本主义国民现象为楷模架构了开拓进取、积极创新、自尊自信、尚武冒险、爱他合群等新国民性品格,形成了一个颇有声势的国民性改造思潮运动。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初年兴起的改造国民性社会思潮是近代先进的中国人为探索救国新途径思考的结果,同时也是在国外思想影响和19世纪下半叶一些思想家关于国民性思考的基础上形成的。在改造国民性思潮中,思想启蒙家们批判了存在于国人身上的种种劣根性,大力提倡新的国民意识,积极探讨了“新民”的途径与方法,并把理论探索付诸实践。近代改造国民性思潮表明近代中国思想界对学习西方认识的深化  相似文献   

11.
鲁迅一针见血地将中国的传统文化概括为奴性文化,将国民的奴性心理视为国民性的主要病根之一,并在他的小说中通过生动的人物形象进行深刻的批判。奴性心理在不同情况下表现出安于命运、安于现状的服从和驯顺;表现出愚昧、无知、轻信、迷信;表现出虚伪、狡诈、圆滑、散漫、懒惰。并由此发展为整个社会的麻木、冷漠。通过批判,力求促进一种与时代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新的民族精神的诞生。  相似文献   

12.
鲁迅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对存在于国人身上的奴性、精神胜利法及看客心理做了深入地剖析和猛烈地抨击,并对造成国民劣根性的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传统文化进行了全面、彻底的否定.他的改造国民性思想体现了中华民族造就现代人格的历史要求,至今仍是我们异常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3.
在近代,“改造国民性”思潮属于精神—文化—心理层面的一次自我反省与自我批判,它在新文化运动中达到了高潮。通过批判国民劣根性,探讨国民与民族、国民与国家的关系,把中华民族所具有的自我反省、自我批判、自我革新以及自强不息的精神推向了一个高潮;通过反思与批判,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要实现国家的强大,关键是弘扬新的国民精神、塑造新国民,即实现人的近代化与现代化。从某种意义上说,“改造国民性”思潮就是一场人的近代化运动,在思想理论方面为今天国民精神的重塑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4.
《滨州学院学报》2018,(1):74-79
"启蒙"与"救亡"是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大历史任务,因此中国的文学革命以"人的文学"和"国民性改造"为主题进行启蒙,但启蒙因其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来源的阶级性和理论研究方式的"他者化""殖民化",而使中国陷入西方的"现代化"囹圄。鲁迅作为中国启蒙先觉者,一方面进行"国民性批判",另一方面又因其人道主义和个人主义,而反对庸众,反思启蒙知识分子与民众、革命的关系,表现出具有辩证思维特质的决战精神和主体性建构的复杂过程,是解决当代的"现代化"困境的重要借鉴与参照。  相似文献   

15.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国民性改造思潮的形成 ,既有中国近代特殊历史背景的影响 ,也有深刻的思想文化渊源。概括起来 ,其形成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它是中国近代化运动层层推演的必然产物 ;二、沉重的民族危机 ,使具有忧患意识的知识分子思维角度发生变化 ,由对社会客体的思考转到对社会主体的探讨 ,即对人的素质的思考 ,对国民性改造的关注 ;三、西方文化的输入与中西文化的冲突 ,为知识分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的不断深化以及对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探索 ,提供了新的参照系统 ;四、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深受日本、欧洲启蒙思想家关于国民性改造思想的影响 ;五、中国传统儒家思维模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鲁迅笔下挖出了多少国民劣根性山东/桑文彬扎扎实实地进行改造国民性的工作,是鲁迅一生的追求。那么,鲁迅在其创作(主要是小说和杂文)中主要揭示了国民的哪些劣根性呢?专制性和奴性。鲁迅曾借用“羊样的凶兽,凶兽样的羊”来形容国民的这一劣根性。专制者和奴才的逆...  相似文献   

17.
鲁迅认为,由于在中国传统奴性文化和封建专制政体长期的奴役和压制下,整个社会群体的思想和精神面貌已被扭曲,因此形成了不少国民性的缺陷——即国民的“劣根性”,如果不先行对此进行揭露和批判的话,那就很难完成“人”的主观精神的觉醒和思想观念的解放。于是就把“改革国民性”作为“立人”的手段,一生孜孜不倦地予以澄清和批判。该文试图对鲁迅“国民性”思想发展的轨迹作一些探索,以期重新诠释鲁迅“国民性”思想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国民性是民族传统文化在国民身上的特性体现,在意识、心理和行为中以稳定形态展现出来,是国民意识、国民精神等的总和,具体表现在民族思维方式、民族精神与核心价值观之中。自觉培养以现代国民精神为核心的国民性必要而迫切,当前的教育实践丢失了国民性,体现为国民性在教育方针中被淡化、在课程中受排挤、在校园文化中遭忽视诸方面。学校教育应具有清晰的国民性培养目标,凸显课程与教学的民族文化传承功能,为国民性培养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19.
声势浩大的国民性改造思潮是中国近代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界对它的研究已取得不菲的成果.关于改造国民性思潮兴起的历史机制究竟有哪些?该思潮的终极关怀是"国民"还是"国家"?致力于改造国民性的启蒙思想家对中西文化的取舍态度如何?对他们的不同关照或立场又能做出怎样的流派划分?本文将研究中涉及的问题主要概括为如上这些方面,并进行了简要评述,并藉此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该研究的价值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吴永 《天中学刊》2009,24(6):116-119
"国民"话语是启蒙运动的产物,其源于近代知识分子对民族国家的诉求.作为近代知识精英的杰出代表,梁启超和陈独秀在批判"国民性"的同时,参照西方的民主制度和民主思想,建构了具有独立人格和权利自由观念的"国民"意象."国民"话语本身内在地涵盖了对公民身份的承认,刻画和标识了民众的政治维度,促进了近代以来公民社会的化育和生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