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人们凭着彼此的印象而联系,良好的人际印象是吸引他人与己交往、满足自身需要的重要因素。人际印象的建构不仅需要从"术"的方面进行印象整饰,更需要从"道"的层面开阔心胸、升华自我。在现代名争利斗的人际交往场中,老子提出的"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思想对消除人际隔阂有着现实的意义,启发世人突破自我利益的局限,以"柔弱不争"的心态建构"愚朴"、"真善"的人际印象。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网络上热门的"艳照门"事件作为一个事例,在总结前人对于中国人脸面观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如此重视脸面及其影响的社会中,出现"艳照门"这种有伤脸面的事件的原因。笔者认为,由于中国人具有现实主义的哲学观,对于脸面的追求是具有现实主义目的的。要脸面,是为了达到良好的社会后果,刻意作出的一种印象整饰行为。在私密性情境下,中国人的行为随着情境而变化,使得"艳照门"一事不涉及到社会评价作用,也就失去了印象整饰的目的,因此当事人不会考虑到是否会损伤脸面,因而有了存在的可能性。但是由于网络环境的特殊性,使得这一行为被公众知晓,就造成了社会影响。当这一行为被他人评价之后,就造成了"丢脸"没面子"这一后果,以及名誉上的影响和现实中某些方面受到损害。  相似文献   

3.
对于西方现代性价值观所带来的生态危机及其解决路径,生态伦理无法从西方文化内部突破传统观念的禁忌,而开始借助于"东方转向",从中国道德文化传统中寻找精神资源。与道家的"无为"、佛家的"无我"主题不同,儒家的"仁民爱物"由血缘亲疏的人际伦理关系扩大到整个自然界,在人与天地万物共生同存的"天人合一"哲学基础上,走向"制天命而用之"与"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相辅相成的生态伦理实践智慧。  相似文献   

4.
"雅"是中国诗学审美范畴,其审美内涵在先秦文化的土壤里诞生,与儒家诗学之教化观念存在密切联系。"诗教"是儒家诗学理论的重要概念,指诗的教化作用和社会功能。儒家学者从《诗经》的性质、内容、社会功用等总结出的一套文学主张,诸如教化意义、讽谏作用等,在文学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内化为"雅"文学之评判标准。"雅"之审美内涵具有鲜明的儒家伦理道德意识。  相似文献   

5.
依照文化心理学"一种心智、多种心态"的原则,本文先提出一个普世性的自我的曼陀罗模型,然后以之作为基础,分析先秦儒家诸多有关于自我修养的论述,希望建构出"含摄儒家文化的自我修养理论",作为发展本土心理学或本土社会科学的基础。从本文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先秦儒家心目中的理想,是每一个"人"(Person)都必须要能够成为"君子"。为了教导弟子们如何成为一个"人",先秦儒家诸子提出了许多"智慧"的话语,一方面教导弟子们如何"以道修身";一方面要求弟子们努力学习,追求"知识"的增长,以走出自我的"人生之道"。本文引用德国文化心理学者Eckensberger的"行动理论",来说明儒家的自我修养理论,一方面与西方学者对于儒家思想的诠释进行对话;一方面批判德国古典社会学大师马克斯·韦伯在《中国的宗教》一书中对于"儒教"的误解。借由本文的案例,作者希望能够说明,如何运用"多重哲学典范"建构"含摄文化的心理学理论"以达成整合"科学心理学"与"意图心理学"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曾长秋 《中国德育》2014,(20):19-23
我国自古就是一个不乏精神文化资源的国家,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的以儒家精神为灵魂的优秀文化传统,对至今乃至后世产生着深远影响。儒家"崇德"思想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对青少年人格修养教育具有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7.
中国文化在历史的发展中有"变"亦有"常","变"就是文化发展的变革性、阶段性,"常"就是文化发展的继承性、连续性。孔子论三代之礼的相"因"与"损益",符合文化发展之"变"与"常"的辩证法。自汉代始立的"三纲",并非中国文化所"因"的常道,而是汉儒为了适应"汉承秦制"作出的"损益"。在中国近代的"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中,从"中体西用"发展到"标本并治"乃至"重估一切价值","哲学"观念和进化论的引入对这一进程具有重要意义。以儒家学说为主流的中国文化,其常道并非"三纲",而应是崇尚道德、以民为本、仁爱精神、忠恕之道、和谐社会,这也是我们应该传承和弘扬的优秀传统,而我们也应在文化上作出与现时代相适应的"损益"。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以儒家为主流的政治家、思想家在对外关系中非常重视文化的战略地位与作用,崇尚贯注王道精神的大一统政治理念,主张以文德教化为主要战略手段构筑华夏文明主导的和谐的天下秩序.这种文化战略的理论基础是"华夷之辨"与"华夷共祖"的文化族群观念;"尊王攘夷"与"用夏变夷"是具体的战略手段;"亡天下"与"王天下"表现了文明的自我警示和最高理想.中国传统的大一统文化战略思想,扩大了先进的中原汉文化的影响,对中华文明的延续传播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团结统一起了重要作用,也对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成语"以德报怨"的来源、意义入手,分别用儒家、道家、佛家视角,来具体揭示所蕴含的传统文化智慧。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成语"以德报怨"的来源、意义入手,分别用儒家、道家、佛家视角,来具体揭示所蕴含的传统文化智慧。  相似文献   

11.
儒家"五常"文化包括"仁、义、礼、智、信"五个方面内容,经过孔子、孟子以及董仲舒等先贤的完善和发展,形成一套完整的社会伦理道德体系。儒家"五常"文化中虽然存在部分封建糟粕,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其巨大的思想价值与实践意义不容忽视。因而,我们有必要根据新时代的精神,对儒家"五常"文化观进行重新解读,进一步探究其重要的教育启示。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思想可谓是“阳儒阴道,外儒内道,道中有儒,儒中有道”。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化动态体系中,道家始终能够与儒家比肩并成为中国思想文化主动脉之一。道家为什么能够在以儒家为正统的数千年中国历史中始终保持活力与生机?正是本文意趣所在,即尝试从社会意识形态的“内和谐”与“外适应”角度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3.
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经典的弘扬是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五千多年来,华夏文化孕育了中华文明,而作为儒家传统文化经典的《论语》中的"人本精神"是探究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从"礼"与"仁"来考察《论语》中人文思想的萌芽,进而分析其中蕴含的对人自身价值肯定的"人本精神",最后对《论语》给当代现实社会所带来的具有众多启示意义加以归纳和总结,从而反映出传统经典对新时代文化自信与文化建设的宝贵资源与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和"文化,其核心思想主要表现在"天人合一"和"人际和谐"两方面。在素质教育中,如何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充分吸收和运用中国传统"和"文化的宝贵资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铸魂育人、立德树人起着关键作用,历史名人资源运用于"纲要"课教学过程,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现实需要,也有利于地方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文章从"纲要"课的教学现状和问题、运用历史名人资源进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在实践运用中创新教学方法、建构支撑教学需要的新模式四个方面探讨重庆历史名人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商业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所产生的影响力和信任度。主要来自语言、语调和形象三个方面。其中,语言占7%;语调占38%;视觉(即形象1占55%,由此可见形象在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重要性。印象管理。又称印象整饰,指人们试图管理和控制他人对自己所形成印象的过程。现实生活中,很多校长不知道什么是印象管理。谈管理,从关注管理者人文素养开始,引入印象管理。其必要性在于校长通过着装,能加强自我印象建构,将以前无意识印象管理朝着可控制方向拉动,有利于提升校长自我形象。留给他人成功印象。  相似文献   

17.
中国自古是"礼仪之邦","礼"是言语举止的规范,也是美的表现。从汉字起源的角度来看,"礼"和"美"意义相近,都是表达人们强烈愿望,保证生存繁衍的精神活动。孔子继承和发扬周代礼乐文化,以"仁"释"礼"。"礼"是"仁"也即"人"的表现形式,也就是美。儒家经典文献中记载了许多古代礼仪活动,让后人欣赏,有丰富美感。当代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应继承和发展儒家传统文化,展现更多的"礼"之美。  相似文献   

18.
就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历史叙事而言,1940年兴起的战国策派是中国文化民族主义的独特个案.作为民族拯救历史的一个重要参与,战国策派一反恢复儒家传统主张而要求通过重建战国文化强化民族的文化认同,塑造"列国型"的民族性格,以适应充满竞争的"战国时代".这种建构性的民族主义,在严肃思考中国民族与文化命脉的过程中体现出了时代关怀.  相似文献   

19.
教学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教学印象完全可以通过教师进行自我整饰。教学印象整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师印象整饰;二是知识印象整饰;三是情景印象整饰,上述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从根本上说,它离不开教学印象形成的心理效应原则,由此决定了我们应采取相应的教学印象整饰策略。  相似文献   

20.
于宁 《考试周刊》2014,(42):25-26
本文通过对中国古代画论中"道"一字多义性的分析,认识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精神支柱——道玄思想在文化与社会领域中的不同作用,从而明确儒家之"道"与艺术上所讲的道家之"道"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