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研究通过对我国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常见运动创伤的调查,分析我国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专项力量训练与运动创伤的相关因素,探讨优秀举重运动员运动创伤预防的训练思路、方法和措施,为我国优秀举重运动员的训练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设计一种理论方法来寻找优秀举重运动员赛季前个性化训练的有效方法和方式。利用现有的理论方法,对赛季前举重运动员的个性化训练模式管理进行研究和实际运用,结果显示,在基本结构单位中,训练过程的个性化管理是完善运动训练体系的一个重要因素。充分的估值、对应的方向以及结构负荷的控制有利于教学法影响因素的选取和定制的训练效果和动作的准确形成。赛季前设定的个性化训练管理模式的实现促进了举重运动员专门准备期的各项指标。实验组运动员(男、女)的血液动力学参数、脂过氧化反应、健康状态的主观评估、运动成绩和心情都产生了积极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许多俄罗斯专家在训练优秀古典式摔跤运动员中,认识到爆发力在体育比赛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由于爆发力与比赛强度和生理特征相联系,因此,目前的问题是,一方面缺乏对渐进性力量负荷的广泛认识,另一方面缺乏在优秀摔跤运动员全年训练过程中所采用的发展爆发力的方法和手段。为了确定优秀摔跤运动员和举重运动员在专项练习中大强度爆发力力量的效果以及他们电生理活动的特点。与优秀举重运动员对比,优秀摔跤运动员的神经肌肉系统对最大重量的70%~80%的力量举有充分的肌肉张力反应,而对最大力量的90%的力量举的反应有所不同。在完成专项练习时,优秀举重运动员比摔跤运动员具有更有效的神经肌肉系统功能,建立了摔跤运动员最大力量90%的运动单位生物动力结构模型。在举最大重量时,优秀摔跤运动员爆发力指数可以被用来作为神经肌肉系统功能的水平,在训练优秀古典式摔跤选手中,不论是专门性力量训练还是作为选拔国家队的标准都可以采用该模型。  相似文献   

4.
为使举重运动员的专项体能训练更加科学化和合理化,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数理统计法等,对我国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体能现状进行了相关分析;构建了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专项体能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部分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专项体能情况进行了评价;并对在男子举重运动员训练中运用专项体能评价指标体系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通过研究抓举发力后杠铃在垂直方向最大速度、杠铃上升高度、杠铃上升时间和抓举不同动作阶段杠铃上升时间比、高度比和作功比这几个指标,揭示优秀男女举重运动员抓举技术特征.重点研究举重运动员性别之间、不同级别之间在以上指标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为教练员科学训练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本期推荐     
优秀举重运动员赛季前的个性化训练国立南乌拉尔大学副教授P·B·霍缅科本研究的目的是设计一种理论方法来寻找优秀举重运动员赛季前个性化训练的有效方法和方式,利用现有的理论方法,本文对赛季前举重运动员的个性化训练模式管理进行了研究和实际运用。结果显示,在基本结构单位中,训练过程的个性化管理是完善运动训练体系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举重运动员赛前训练是备战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举重运动员只有在比赛前通过各方面的调整,在临赛前达到最佳的竞技状态,才能在比赛时最大限度地调动全身各部分力量,发挥应有的技术水平。研究通过对张湘祥成功参加2001年广州九运会与2000年悉尼奥运会的赛前训练负荷特征研究,揭示张湘祥赛前训练的周期节奏、训练水平变化、负荷及其调控等特征,为其本人及中国男子举重队成功参加2008年奥运会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8.
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和数理统计分析等方法,对我国优秀女子投掷项目运动员的多年训练结构特征进行研究.从5个方面进行分析,包括影响运动员成绩的主导竞技能力结构模型、多年训练的年龄结构特征、多年训练的运动负荷特征、心理训练阶段特征、训练方法与手段特征.研究结论表明:中国优秀女子投掷运动员全程性多年训练的阶段划分模式符合实现培养高水平中国女子投掷运动员目标的需要,投掷运动员应注意不同阶段负荷安排的有机联系,各阶段的高强度专项负荷量以逐级递增式安排为宜,优秀女子投掷运动员在多年训练全过程中出现始训早、高峰早、退役早的“三早”现象.对运动项目的研究要把握现代训练的基本规律,并推动运动训练实践更快地发展,已成为我国投掷运动训练理论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9.
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抓举技术的运动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三维运动分析手段对我国4名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的抓举技术进行研究,深入分析运动员在抓举过程中膝关节角、髋关节角、躯干角和杠铃垂直速度随时间变化曲线的关系,揭示我国4名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的抓举技术特征.  相似文献   

10.
对我省体校24名少年举重运动员和24名普通中学初中生进行了身体形态的测量与统计处理,结果表明,我省少年举重运动员的身体形态特点是身材较矮,体重较大;躯干长,四肢短,胸围、臂围、腿围和踝围粗壮;肩宽,盆窄;手、足大等特点,为我省举重运动员的选材与训练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及时而准确的监控是训练科学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运动负荷适当与否,是对某一特定运动员的机能而言的,特定的身体机能只能与特定的运动负荷相适应;科学地把握训练中的运动负荷量和强度,监控运动员的身体机能状态,是提高运动训练水平和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保证;根据举重运动的生理、生化特点,选取几个相宜的生化指标,用于监控举重训练负荷,检测评定运动员的机能状态,以实现举重训练更加科学化。  相似文献   

12.
采用了文献法、个案研究法和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高水平运动员力量训练的周期安排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高水平运动员的力量训练具有鲜明的周期性特征,与运动员整个训练周期是密不可分的;力量训练计划的目标、内容、方法在整个全年计划的各训练阶段都是不断变化着的。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不同水平举重运动员大强度力量练习后,血清肌酸激酶(CK)水平差异的观察,表明大强度运动后,高水平运动员和一般运动员的血清肌酸激酶(CK)活性均明显升高,但高水平运动员的血清肌酸激酶活性明显低于一般运动员,且差别有显著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求优秀少年男子举重运动员身体形态、身体素质的选材模型。方法:福建省在训的25名健将级和一级少年轻量级男子举重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筛选法、主成分因子分析法,探寻举重选材的指标模型,进而探求选材模型。结果:体型因子为髂宽指数,充实度因子为克托莱指数,围度因子为上臂松紧差,上肢力量因子为左握力,腿部爆发力因子为纵跳,专项素质因子为后蹲。结论:在对主成分因子处理的基础上,构建了选材的均值模型和权重模型,其中一级指标形态与素质的权重为0.48:0.52,构建了身体形态、身体素质单项和综合评分标准的选材模型。  相似文献   

15.
通过比较我国专业运动训练和课余训练在训练目标,训练原则,训练方法和手段,训练经费,运动员来源和运动员出路的异同,指出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学校尤其是高校必将在培养高水平运动员方面有所作为,必将在我国的竞技体育体系中占一席之地。高校要为我国培养世界冠军做好充分的准备。  相似文献   

16.
中国残疾人举重队备战世锦赛集训技术攻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中国残疾人举重集训队,冬训成绩与全国锦标赛、悉尼奥运会冠军的成绩对比,对重点运动员,运动员安排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当前我国残疾人举重运动发展迅速,女子某些级别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但男子实力差距较大;对于采用"进二退一"的训练安排,经过尝试,证明在当前条件下,此方法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17.
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问卷调查、逻辑分析以及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教育部2012年认定的招收田径、篮球、乒乓球高水平运动员以及运动训练专业运动员的高校现行培养优秀运动员存在问题进行研究,经过与美国大学培养优秀运动员体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现行我国培养优秀运动员的课程培养体制不健全;训练经费不足,来源单一;学训矛盾严重;建议我国高校领导加大重视力度,提高关注度,积极发挥大体协的作用;走高校竞技体育产业化道路;调整竞赛体制,提高竞赛水平,正确处理训练和文化学习的关系等.  相似文献   

18.
本文根据我国众多高校课余训练的共性,结合我校多年来的实际情况,针对我校田径耐力项目运动员;课余动l练的阶段为周期安排划分的特点及经验,进行了充分的分析和探讨.这对我们力求寻找到一个更加适合于高校进行田径耐力项目课余训练的新路子以及高校如何科学合理地安排课余训练,充分挖掘高校的潜在实力,为培养更多的优秀大学生运动员提供了有益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观察不同强度的超等长跳深和负重为主的组合训练对女性排球运 动员下肢等肌肉群力量素质发展情况。对14名女性排球运动员随机分为实验组和 对照组,分别进行六周的组合训练和基础训练,最后测定两组力量指标并统计分析 。得出结果:两组实验后分别和实验前比较各肌群力量指标水平普遍升高,组间实 验后结果比较,组合训练组的握力收缩时间、大腿和小腿的肌肉力量、收缩时间 和速度力量指数效果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此组合训练优于传统基础训练,尤其 对小腿肌肉力量发展更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