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80年代的到来,话语的暴力代替了身体的暴力。从王朔本人的行为上看,自80年代到现在,有一个从“撒野”到“撒泼”的转变过程  相似文献   

2.
尤达 《传媒》2015,(22):42-44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原本植根于电视荧幕的电视剧,其制播模式似乎呈现出一种发展乱象.从电视台独家到跨屏播出,从台网联手到停止合作,从“4+X”再到“一剧两星”,与之伴随着的是电视剧定义被不断模糊:微电视剧、网络剧、自制剧、定制剧等.这一切的背后,折射出互联网对传统电视媒体的冲击,从“草根”逆袭到分庭抗礼,短短几年便掀起一场革命.究其原因是互联网自身媒体融合的特性决定了一场电视剧制播模式的革命.与之相比,之前的制播分离是一次体制改良,解决的是“制”的问题,“播”依旧在电视上播,媒介属性上电视剧依旧是电视的专利.面对互联网引发的这场革命性变化,传统电视媒体的态度几经转变:从不屑到震惊,从携手共赢到“师夷长技”,此间转折俨然可以成为一部颇具戏剧性的电视剧.  相似文献   

3.
张建才,北京某大学2005级中文系应届毕业生,党员,优秀学生干部。然而,在他应聘北京一家企业时,主管招聘的工作人员只问了一句话“你有工作经验吗”,然后就把简历退给了他。记者在北京各大招聘会上了解到,2005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依然寒流暗涌,应届毕业生不管毕业于哪个大学,只要没有工作经验,很多人都会得到像张建才这样的冷遇。不招应届毕业生,各方“苦水”多多企业:我们不招应届毕业生是有理由的。一篇题为《私营老总愤慨自述:我为何不招应届毕业生》的文章在网上流传很广,文章中的这位老总说:“我让一位刚到我单位的应届毕业生买复印纸,…  相似文献   

4.
李:刘先生,我们湖北省向阳湖文化研究会和咸宁市中国五七干校研究中心正在组织寻访下放各地干校的知名"五七"战士。今天也请您谈谈自己下放的经历。 刘:我下放的过程比较曲折。我当时还年轻.“文革”前在学校就入了党.由于文联从高校选来的毕业生不多,我一去就受到重视.成了单位的党委委员。后来又说我是“小爬虫”,被送到干梗改造。  相似文献   

5.
《千杯不醉》从主题和风格上或许不足一评一论。按导演尔冬升的话来说,“它不是一部“作品”,而是一部商业电影,但从观众的角度来看又值得一笑一说。作为一部港产喜剧.不夸张不造作.世故中自有天真在.已是难能可贵。尔冬升从来都是“文艺腔”十足.这个自认是“票房毒药”的少产导演.在香港影市萧条时却越拍越忙.从《忘不了》到《旺角黑夜》,再到《早熟》.成为除刘伟强、  相似文献   

6.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美剧在中国网络上掀起了一股强劲的收看热潮.经久不衰的美剧都是经过严格“选拔”剩下来的.并不是每一部剧集都能出下一季,只有经得起“考验”的优秀作品才会存活下来.在美国严酷的考验就是“收视率”.播放几季的美国电视剧,都是“收视率”竞争中的赢家.2004年推出的《绝望主妇》连播8年,至今已播出到第七季,掀起一次又一次收视高潮,不仅大热欧美,在我国也培育了大批忠实观众.  相似文献   

7.
“美国之音”(THE VOICE OF AMERICA,简称VOA)已有四十一年的历史.现在,世界上(除中国外)有7千5百万的听众.中美邦交正常化后,我国也有不少人在收听“美国之音”,特别是“美国之音”中文部举办的英语数学节目.从1949年到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之前二十多年间,“美国之音”只收到二十余封从中国大陆寄出的信,平均每年不到一封.此后从1972到1980年,“美国之音”中文部共收到来信3万5千多封,可以看到“美国之音”对中国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一个人从出生到告别人世,都离不开衣、食、住、行.“民以食为天”,但是,“衣”却放在“食”的前面.为什么?按照我的理解,古人云:“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天下治”后,“食”的问题当然可以得到解决.所以“衣”在“食”前,是有一定道理的.沈从文先生写了一部《中国服饰史》,对中国自古以来的服饰变迁作了开创性的论述.1995年,黄能馥、陈娟娟也出版了一部《中国服装史》.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湖南省怀化市湖天区地方税务局在局长禹银光的带领下,全局干部职工致力“强化管理树立品牌,工作一年上一个新台阶;奋力发展创新,创造和成就了‘湖天现象'”。那么,怀化市湖天区地方税务局之“湖天现象”是怎样形成的呢?本语言不此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10.
新闻永不死     
近几个月,微信朋友圈里,传媒行业刷屏不断.从“主编已死”到“主编出走”,从“毕业生别来”到“传媒人创业”……而后连续爆出的几起报社“保留岗位,鼓励记者编辑走出去”的消息更让人惊呼报业快守不住了.曾经的精英行业的式微让不少从业者感慨“且行且珍惜”. 这是一个浮躁的年代,是一个充斥泡沫言论的年代,更是一个行业洗牌的年代.传统媒体毫无疑问正在经历着“被洗”的阵痛.  相似文献   

11.
始建于1992年10月28日的上海东方广播电台 ,已走过了艰苦创业的8个整年。事业上 ,从最初的二套广播节目发展到今天的四套广播、一套有线电视节目 ;机构上 ,从最初的三部一室壮大到今天的八部二室一乐团 ;经济上 ,从最初的创收一千多万增加到今天的六、七千万 ,可谓业绩堪慰。如何庆贺自己的“生日”呢 ?东广人始终不会忘记 :改革是立台之本,创新是节目之魂。很快 ,一个设想摆到了桌面上 :举办一个“面向新世纪———部分省市电台创新节目擂台赛暨研讨会”。这个带有前瞻意义的命题立即得到了全台一致认可。于是 ,在中国广播电视学…  相似文献   

12.
学艺札记     
不做“新聞官”一位新聞工作的前辈說:“做新聞工作,从总編辑到編辑、記者到练习生,都应該不断地写文章。”他说:“記者是一辈子的职业。記者工作永远离不开采訪和写作。記者不論担任了什么行政职务,組长、部主任也好,編委、总編輯也好,对报紙說来,他都是本报記者,都应該不断地写东西。”他說:“記者不动笔,就像是战士不拿枪,这无論如何是說不过去的。”他說:“有人說:編輯不写东西,何以說服作者?  相似文献   

13.
“包罗万象”形容内容丰富,无所不包(包罗:包容;万象:宇宙间的一切事物或景象).语见《皇帝宅经》卷上:“所以包罗万象,举一千从,运变无形而能化物,大矣哉阴阳之理也.” 例如清·夏敬渠《野叟曝言》四十七回:“末二句收到落梅,层次井井,包罗万象,无一毫遗漏,所以为难.”郭绍虞《从文法语法之争到文法语法之分》:“刘勰的《文心雕龙》,确是一部伟大的的著作,包罗万象,继往开来,在中国文化史上有它特殊的贡献.”马南邮《燕山夜话·欢迎杂家》:“以儒家正统的孔子和孟子的传世之作为例,其内容难道不也是杂七杂八地包罗万象的吗?”  相似文献   

14.
保证报纸的出版时间是个大问题。山西日报在报社内部开展突击攻“关”竞赛运动中提出了这样的口号:“夜班变白斑,赶前不赶后”;“困难留给自己,方便送与别人。”在这些口号推动下,全报社为保证出版时间开展了一条龙竞赛。谁是龙头整个出版过程,从编辑发稿到组长看稿、部主任看小样、总编辑看大样;从排字、制版、校对到印刷,龙身很长,究竟谁是龙头呢?过去总认为部主任是龙头,因为许多稿件经过他们手的时候往往要受到阻碍,通不过。但现在经过分析研究,大家发现龙头不是部主  相似文献   

15.
政经资讯     
《新闻世界》2009,(10):3-3
我们要做写菜谱的人,而不要做照着菜谱做菜的人。 --柳传志 即使网民在网络空间里“吐口水”、“撒野”甚至“低俗”一下,也是一个相对健全的社会所应该容忍的。  相似文献   

16.
几经修改 ,《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稿虽然刊于一版 ,但心里仍忐忑 :但愿不是挂一漏万。写的是“智慧之学”的题目 ,我却怎么也“智慧”不起来。到天高野阔的北方部队采访 ,虽然手里也握了几份颇为新颖、后来也受到领导肯定的材料 ,全军的情况也掌握了一些 ,但如何由“点”到“面” ,把部队近十年来学哲学、用哲学取得的成果清晰地展示出来 ,颇费一番周折。在形成初稿的过程中 ,“点”过渡不到“面” ,小中不见大 ,“点”实而“面”空。部领导不厌其烦地点拨 :要从“点”上跳出来 ,上升到“面” ;“面”要用事实来概括 ,让“点”与“…  相似文献   

17.
当一群人围坐在会议桌前大谈特谈少儿电视如何制作如何发展时,有一位刚刚涉足这个领域的大学毕业生轻轻嘟嚷了一句:“少儿电视是什么?”众人都笑了。但笑过之后,却没有一个人能回答出来或者回答得透彻。从严格意义上讲,这实在是一个属于哲学范畴的问题。我们明确地知道电视节目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可是,一旦做出来就一定被称之为“少儿电视”吗?给孩子看的,大人不也看吗?孩子知道《七色光》,大人不也知道《七色光》吗?反之,给大人做的,孩子不也知道吗?那么,“少儿电砚”究竟是什么呢?曾经有一部片子,在国内叫得很响,满怀信…  相似文献   

18.
赵丕杰 《青年记者》2017,(18):64-65
“意兴阑珊”意思是兴致低落、将尽(意兴:兴致).语本唐·白居易《咏怀》:“几时酒盏曾抛却?何处花枝不把看?白发满头归得也,诗情酒兴渐阑珊.”例如清·王闿运《致赵直牧》:“闿运蜀游三年,失一佳儿,意兴阑珊.杜门守静,家事冗杂,仍复相扰,不足以自奋也.”叶圣陶《倪焕之》十三:“他像是个始终精进的人,意兴阑珊是同他绝对联不上的.”高阳《胡雪岩全传》一部二十二章:“这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哪怕是王有龄到京里,他被钱庄辞退,在家赋闲的那段最倒霉的日子,也没有这样意兴阑珊过!”林遐《小城的欢乐》:“当我走回来的时候,我才发现夜已很深,人们已经意兴阑珊.”  相似文献   

19.
我国的藏书机构在清末民初实现了从“藏书楼”到“图书馆”的转型.这一转型经历三个阶段:维新变法、清末新政和民初的新图书馆运动.经过三代中外知识分子(传教士、维新派知识分子、留美学人)的不懈努力,近代西方图书馆先进的构建方式、管理模式、服务理念、本质属性等近代特质被介绍到国内,最终实现了从“楼”到“馆”称谓上的转变,这种转变其实质是一次文化上的“范式”选择.近代图书馆人文化交流上采取的“拿来主义”策略,在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的今天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从1962年8月份起,中国青年报編輯部在編輯、記者和通訊員中进行丁“新聞必須絕对真实”的教育。在学习中,总編室和采訪部检查了一些重要报道,对某些失实的稿件作了具体分析,并在編輯、記者中着重討論了这样几个問題:允許不允許把从許多人那里采訪到的材料集中起来,用一个人口述的形式去表現?能不能“合理想像”?在基本事实真实的情况下,允許不允許在細节上进行“文艺加工”,新聞报道的真实性和生动性有沒有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