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6年,中国电影市场出现了两部引人关注的自然大片.一部为中国导演陆川执导,中外联合拍摄的《我们诞生在中国》,该片2016年8月12日在国内上映,取得了6633万元票房,①刷新了中国电影纪录片票房纪录.另一部为法国纪录片导演雅克·贝汉和雅克·克鲁佐共同执导的《地球四季》,影片2016年9月27日在中国上映后得到了业内外人士的关注与好评.②两部影片同属动物题材的自然电影,从制作手法来看是纪录片与故事片的融合,即拍摄期间,全部以纪录片的方式客观记录和拍摄,最大限度保留和还原动物的原生态表现;在制作期间,运用后期剪辑技术,将前期拍摄素材剪辑成按故事情节发展的情景剧.除了类型相同,较长的拍摄周期、精良的制作团队、震撼的视觉呈现、明星配音阵容等相似点都很容易让人将这两部电影放在一起讨论.然而,笔者发现,两部电影在叙事上呈现出较大差异,本文对此展开对比探讨.  相似文献   

2.
王浩任 《东南传播》2018,(8):138-140
2010年10月,《关于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为发展我国纪录片产业、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提供了契机.在国家大政策的支持下,我国纪录片市场的潜力开始全面迸发.而《水果传》正是在这竞争激烈、众多真人秀纪实节目火爆的市场中脱颖而出,再次造就了继《我在故宫修文物》后的"B站纪录片奇迹".全片在题材选取、叙事角度、拍摄手法和声音运用方面,不仅充分展示了科普类纪录片的知识性,而且也完成了影像风格上的突破.  相似文献   

3.
由中央电视台、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省广播电影电视局、陕西广播电视台联合摄制的5集大型文献纪录片《大鲁艺》,于5月19日开始至26日,短短的一周之内,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综艺频道、综合频道、中文国际频道和陕西卫视,八个轮次联动播出.该片以口述历史的纪录方式,对百位平均年龄90岁的老一辈文学艺术家进行抢救式采访拍摄,全面准确地阐释了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历史意义和精神内涵,也成为口述体文献纪录片创作新高度的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4.
虚拟现实(VR)技术为纪录片的拍摄与呈现提供了新的方式与途径,能够带给观众交互性、沉浸性体验,利用三维立体成像技术为观众塑造逼真的三维环境,带给观众以真实的观赏体验。本文提出在纪录片制作过程中运用虚拟现实(VR)技术进行文案创作,采用多层面的拍摄方式,采用固定镜头与航拍镜头拍摄,设置合适的镜头切换频率,优化纪录片的呈现方式,为记录片拍摄设置最佳参数,优化影片后期制作,并以《最美中国》与《山村里的幼儿园》纪录片为例分析VR纪录片制作效果,为目前纪录片制作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5.
从电影诞生到电视的发明,从默片时代到今天的3D影视时代,从来没有一类节目能够像纪录片那样具有无穷的魅力。上个世纪末,随着《沙与海》、《龙脊》等一批优秀纪录片的出现,国内电视界掀起了一次纪录片创作的高潮。在那个时代,跟拍再跟拍、长镜头接长镜头已经成为了纪录片拍摄的一种潮流,甚至是一种"定势"。今天,一批电视人摸索前进,借鉴国内外优秀纪录片的拍摄技术和镜头风格,又推出了一大批以《新丝绸之路》、《舌尖上的中国》、《茶,一片树叶的故事》等为代表  相似文献   

6.
随着“新纪录片运动”和“电视纪录片运动”在我国的兴起,涌现了很多优秀的纪录片。《望长城》、《沙与海》、《藏北人家》、《壁画后面的故事》、《龙脊》、《流浪北京》、《江湖》等等问世之后,中国曾经一度掀起了一股纪录片热,不少频道设了纪录片栏目,不少台设了纪录片工作室。然而,好景不长,在进入新世纪以后,纪录片失去了昔日的辉煌。问题出在哪里呢?Discovery亚洲电视网制作总监维克兰·夏纳(BIKRAMCHANNA)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认为中国纪录片在拍摄的角度、描写人物感情和细节表达上都有独到之处,但往往是思想性强,故事性弱,节奏缓慢,因而观赏性比较差,很难迅速吸引观众,也就难以进入世界市场。  相似文献   

7.
《高校图书馆工作》2021,41(2):94-94
2021年1月10日,e线图情2020年度10大图情要闻与10大国际动态评选活动圆满结束。《高校图书馆工作》编辑部、e线图情(http://www.chinalibs.net,http://www.chinalibs.cn)与《图书与情报》编辑部共同评选出了e线图情2020年度最有影响的10大图情要闻。1.国内首部图书馆口述史纪录片《口述国图》引发关注。2020年1月2日,由国家图书馆摄制的口述史纪录片《口述国图》在国家图书馆学津堂举行北京首映式。106分钟的纪录片,以亲历者的视角回顾了国家图书馆的发展历史,这是国内第一部记录和展现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口述史纪录片。9月21日,国家图书馆策划并举办了“纪录片与口述史的文献价值--《口述国图》研讨会”。12月16日,国家图书馆因口述史纪录片《口述国图》荣获由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组委会颁发的2020年中国十大纪录片推动者。  相似文献   

8.
薛蓓 《青年记者》2012,(15):73-75
情景再现的概念界定 近年来国内纪录片创作界出现了一种新的表现手法——"情景再现",它通过艺术的手法再现历史场景和气氛.几部曾热播的纪录片《新丝绸之路》、《故宫》、《1405·郑和下西洋》、《圆明园》、《唐山大地震》等,都动用了模拟拍摄以及三维动画等形式再现历史情景. 在国外的纪录片中,这已是一种使用较为普遍的电视语言.早在上世纪30年代,英国纪录片运动创始人约翰·格里尔逊就主张纪录片应该是"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即采取戏剧化的手法对现实生活进行搬演甚至重构.罗伯特·弗拉哈迪在拍摄《北方的纳努克》时就有意识地借鉴了剧情片的叙事手法、剪辑技巧和一些特技运用手段,用情景再现的方法将爱斯基摩人与大自然搏斗的生存故事表现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9.
王莞 《新闻世界》2011,(7):239-241
我国纪录片发展至今已经经历过几十年的发展,在创作理念上经历了教育与指导、客观与再现、主观与表现三个时期。在纪录片呈现不断壮大之势的今天,贾樟柯作为内地电影的第六代导演,将纪录片的拍摄手法不断推新,在国内和国际上都获得了好评。本文以其2009年制作的电影纪录片《海上传奇》为例,分析纪录片中的符号语言。  相似文献   

10.
正1938年,抗日战争进入第二年,中国战势引起国际社会关注。2月,荷兰纪录片导演伊文思带领摄制组来到中国,他此行目的是拍摄一部关于中日战争的纪录片。到中国之前,伊文思已是享誉世界的纪录片导演。凭借实验性纪录短片《桥》(1928年)、《雨》(1929年),他在欧洲先锋电影运动中显示出才华,1936年,他拍摄了一部关于西班牙内战的纪录片《西班牙的土地》,在积累了实地拍摄战争题材纪录片经验的同时,也坚定了他用影像揭露法西斯罪行的决心。伊文思此行的目的,是用影像记录在日本法西斯侵略下遭受浩劫的中国,获取世界各国的同情和帮助。  相似文献   

11.
1999年10月,为纪念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李大钊同志诞生110周年,中央电视台社教中心纪录片部拍摄制作了电视文献纪录片《李大钊》,时长100分钟,分为上下两集。播出后,引起了党史研究界和文艺理论界、影视研究界的关注。中央电视台研究室和中国广播电视学会于1999年11月20日,联合召开了电视文献纪录片《李大钊》理论研讨会。党史研究专家们对《李大钊》摄制成功,给予了很高评价。文献纪录片,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实事求是,忠于历史。《李大钊》生动地再现了李大钊同志一生的革命经历,从他思想的发展进步过程,到他接…  相似文献   

12.
吴甜 《东南传播》2012,(1):145-146
《微观世界》和《森林之歌》分别是法国纪录大师雅克.贝汉和我国导演陈晓卿所拍摄的两部自然类纪录片。本文通过对比这两部纪录片在叙述手法和细节刻画上的差异,并对中外纪录片进行研究、探讨中国自然类纪录片在借鉴西方同类纪录片的成功与不足,为今后我国自然类纪录片的发展寻求一个方向。  相似文献   

13.
画框中,一位纳努克人向摄影机走来,在冰面上凿开了一个洞,并放下自己的鱼线等待.于是摄影机也开始等待,观众也开始等待,直到这位纳努克人钓上鱼.这是被称为“纪录片之父”的美国导演罗伯特·弗拉哈迪于1922年拍摄的开山之作《北方的纳努克》中一个经典镜头. 一个男人在床上睡觉,整整六小时,没有任何对白和剪辑.这是波普艺术倡导者和领袖安迪·霍沃尔在1963年拍摄的纪录片《沉睡》.  相似文献   

14.
邓武 《青年记者》2009,(22):76-78
自上世纪80年代末至今,中国纪录片走过了从幼年到成熟的历程,而中国制作拍摄的国际题材纪录片作为其中的一个分支,纵然有《大国崛起》这样出类拔萃的作品,总的制作规模和制作水平却难与国内题材的纪录片相比,也与中国电视媒体在国际上日益重要的地位不相符。对中国拍摄的国际题材纪录片进行梳理,有利于找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所在。  相似文献   

15.
庞博 《新闻传播》2012,(6):13-14
本文主要从表现主题、拍摄手法、拍摄结构、受众心理等方面,对大型纪录片《话说长江》和《再说长江》进行了比较。通过这两部大型纪录片的异同说明了纪录片拍摄在思想上、技术上等方面都有了显著的提高,并且在进步的过程中有很多借鉴的方面是值得思考的。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以文献纪录片为主导的纪录片市场给人一种科普说教的感觉,缺乏人情味和故事性,而美食纪录片虽然看似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但往往以区域莱式划分.而《舌尖上的中国》则串起天南地北的普通人的平凡生活,美食与劳作相连,解说与故事一体,给受众一种赏心悦目、意犹未尽的感觉.本文将从叙事学的角度来分析《舌尖上的中国·自然的馈赠》是如何讲故事的.在更广阔的层面上,力求探寻更引人入胜的纪录片叙事方式,让更多故事化的纪录片走进受众的视野.  相似文献   

17.
赵晓刚 《传媒》2021,(11):59-61
为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安徽广播电视台拍摄制作了国内首部献礼建党100周年纪录片《八月桂花遍地开》.主创团队通过实地寻访、主角回忆等表现手法,以群像式、故事化的方式,再现了大别山(金寨)恢弘的革命记忆.纪录片用创新的叙述方式,大胆的情景表达,紧跟红军"脚步",还原真实历史.本文结合《八月桂花遍地开》的表现形式和创作手法,分析了电视媒体在弘扬主旋律方面的创新.  相似文献   

18.
正看过美国电视纪录片《篮球梦》,国内的电视纪录片《远去的村庄》《望长城》《春秋》《小鸭子的故事》《急救》等等后,不禁慨叹自己拍摄纪录片的问题和不足。前期拍摄完成后,面对大堆的素材,难以下手编辑,或忙于整理片子的中心思想,或困惑于素材之间逻辑。想要表现生活中的一个人—件事,既要讲得清楚明白,还要讲得生动有感染力,而结果往往令人大失所望,平淡枯燥的叙事连自己都没有耐心看下去,更别说考虑观众的感受。电视片的审美趣味从哪说起?在思考电视纪录  相似文献   

19.
影视幕后纪录片在国外有着一定的发展,早在1982年,莱斯·布兰克拍摄德国电影大师沃纳·赫尔佐格名片《陆上行舟》的纪录片《电影梦》,已经是实际意义上的幕后纪录片。好莱坞很早便有为电影拍摄纪录片的专业公司。此类纪录片通常被剪辑成半小时左右的片段,在电视台播放或随DVD发行。  相似文献   

20.
《大观周刊》2012,(23):37-38
1922年,弗拉哈迪拍摄的《北方的纳努克》被公认为是民族志影像的开山之作,此后,理斯芬塔尔的《意志的胜利》。国内近二十年来的纪录片,如独立纪录片制作人吴文光的《流浪北京》,武汉记者陈为军描述艾滋病人生活的《好死不如赖活着》,央视大型的纪录片《再说长江》等,均在不同层面对“民族志”这一研究方法进行了各自的诠释与延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