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年1月6日,《四川日报》一版刊登了我采写的稿件《西昌成为普及初等教育市》。这篇稿子发表后,在我市引起很大反响。回想这篇稿子的写作经过,要感谢《新闻与写作》杂志的指导。我1988年7月才开始学写新闻稿件。1989年7月月,订了《新闻与写作》,它对我采写很有指导作用。《新闻与写作》1990年第9期,发表了四川省汉源县委宣传部龚儒全同志写的《要主动出击》  相似文献   

2.
《新闻界》2019,(5)
<正>我国高等院校最流行的传媒法教材《新闻传播法教程》(The Law of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in China)第六版,已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新闻传播法教程》于2002年初版,十八年来再版五次。由于调整传媒领域的法律规范并非单一的法律或法律部门,而是涉及各个法律部门、各种法律法规的规范的综合,随着国家法制的发展,许多法律的颁行或修订,往往涉及传媒领域,这就需要及时对教材进行补充和修改。这也是各国传媒法著作的通行做法。  相似文献   

3.
今年1月,中国民主促进会主办的刊物《民主》发表了我写的纪实篇《“法”理之争——海峡两岸记者座谈纪实》。时隔2月,3月5日的《人民政协报》(全国政协机关报)又在第三版用同样标题详细摘登了这篇原长5000多字的文章。很多读者来信,称这篇文章有看头、有内容、有分寸。一篇并不起眼的文章,能够得到几家新闻单位的青睐,并受到读者重视,是我“始料未及”的。去年11月初,台湾党政记者采访团应全国记协的邀请首次来大陆访问。我作为人民日报的记者有幸参加了由全国记协组织的两岸记者座谈会.耳闻目睹了在座谈会上双方热烈发言的场面,及时写下了“法”理之争——海峡两岸记者座谈纪实. 这次大陆记者共有9名,分别来自人民日报、新华社,瞭望、中新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央电视台;台湾的16位记者包括有著名的联合报、台湾电视公司的记者.还有一位中央日报的记者,他们除了团  相似文献   

4.
我在1989年4月写了一篇东西,题目是《新闻与宣传》(以下简称《新闻》),刊登在本刊1989年第4期上。金照同志对这篇东西持有不同意见,写了一篇题为《同〈新闻与宣传〉一文作者的几点商榷》(以下简称《商榷》),也在同年本刊第六期上发表了。金文文笔简练,对于争论的起因和焦点并未读到,读者看了可能不甚了然。为了使  相似文献   

5.
如果不是我坚信这是一篇人物通讯,也许我会把它当作一篇文学作品来欣赏。然而我宁肯相信人民日报编辑同志的处理标准,因为他们把这篇作品发表在新闻版而不是发表在副刊或文学作品专页上,这就使我确信不疑地把这篇作品看作是属于新闻体裁的人物通讯,而且我认为这是一篇其魅力不亚于任何一篇文学作品的新闻通讯。我指的是发表在一九八六年一月十七日《人民日报》第三版上的一篇通讯,题目是  相似文献   

6.
读者之声     
北京市海淀区甘家口街道办事处贺元芳:我是退休的小学教师,闲来无事给报社前后写了60多篇稿,一篇未被采用,搁笔不写了。去年初,我借到第二期的《新闻与写作》,看了《通讯员要注意学习》这篇文章后,我才知道,写稿需要具备许多知识。从此,我注意学习《新闻与写作》上刊登的文章。读了《广播经济新闻中数字的妙用》,《传神的动词》、《新闻中的对话》等文章后,我写稿时就参考着使用,改正了以前我盲目用数字,喜欢用形容词,乱用对话的毛病。在《新闻与写作》的指导下,我逐步掌握了写消息、通讯的方法。到目前为止,我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传媒侵犯未成年权益的事例迭出,2009年,我为此曾写过文章《我国传媒关于未成年人的报道严重违法》(《新闻记者》第5期),当时抽查了一份大众化报纸(读者群尚属精英类)连续6天的新闻,总共17篇关于未成年人的报道中有12篇涉及未成年人被遗弃、生病、受伤、犯罪等负面内容,未成年人形象中立的4篇,未成年人正面积极形象的仅1篇. 有不少新闻从业人员出于对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关心,积极为他们提供帮助,从言论支持到实际援助.然而也正是在这个似乎很好的选题下,相当多的传媒经常随意公开未成年人各方面的隐私,意识不到自己做错了事;其中也不乏借用未成年人的各种非正常状态吸引公众眼球的炒作.  相似文献   

8.
春节刚过,喜讯临门.一上班就看到《中华新闻信息报》1月25日一版刊登的一则令新闻界为之感奋的消息.这条消息说,去年12月24日,湖北省委书记、省长贾志杰在省政协工作经验交流会上发表讲话,《湖北日报》记者根据有关领导同志的要求,写了一篇长达3400多字的稿件.稿件送审时,贾志杰在发稿单上批道:“我  相似文献   

9.
三年前我写过一篇同名的论文,就我们使用《现代汉语词典》(修订版)中发现的一些问题,谈辞书编撰的规范性。后来因故未能参加第5届语文辞书研讨会,但是把论文发给了主持修订工作的诸位先生,希冀对《现代汉语词典》的修订尽一份绵薄之力。第5版《现代汉语词典》出版后,我逐一研读核对,发现我在那篇论文中所提到的大多数问题在这一版词典中都得到了解决。  相似文献   

10.
十一、平民法平民,本谓平善之人,后泛指普通老百姓.《书·吕刑》:"蚩尤惟始作乱,延及于平民."从平民的角度写会议、写新闻、写领导人,新闻就会显得很亲切,领导人也会显得很亲切.2003年"五四"青年节,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到清华大学看望广大青年学生,并与同学们座谈.当时正是"非典"非常时期,座谈时,总理满面笑容,跟同学们说:"谁的水能给我喝一口!"多亲切的话语呀!中国青年报的记者十分敏锐地抓住了这个细节,写出了一篇别开生面的特写《"谁的水能给我喝一口"》.  相似文献   

11.
赵成亮 《记者摇篮》2005,(3):39-44,26
今日一版版式编排很有特点,《要闻宽带》栏目发了四篇短新闻。使一版的信息量更加大了。一版包括图片新闻总共发了14篇稿件。让人有一种贴近感。两篇省领导活动报道写的短小精悍,各有特点,更增加了一版的生气。看过十二版《要闻》《钢都荒漠变绿洲》的报道。使人确有气爽神清之感,这篇报道与今日的《新辽沈战役》配合起来刊发很有一番特别意味。  相似文献   

12.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以特约评论员名义,公开发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以下称《实》文),我写的讨论真理标准的文章也有好多篇、好几万字,而且都被收入《放言集》和《鱼雁集》出版。因此,我已没有多少想说的话了。可是,《新闻战线》编辑部组织开展新闻界与改革开放征文并向我约稿,使我萌发了写这篇回顾与思考的愿望。没有经过建国以来历次政治运动,尤其是大跃进和文革锤炼、  相似文献   

13.
做梦也没想到,我这个不是当秀才的“料”,也能成为陕西日报社的优秀通讯员。回想起,我这些年走过了一条不平常的坎坷之路。 一、突破开头难。我在部队当兵时,一位新闻宣传干事让我替他抄一篇稿件,寄出去没几天,在《人民军队》报上就发表了。看着报,我那个高兴劲,犹如自己写的稿见报一样。于是我也开始学写新闻,可写了一篇又一篇,全都石沉大海。我悔心了,当秀才自己不是那块“料”,干脆撂笔不再写了。退伍我被分配到工厂进了机关,公文写的多了就又萌发起写新闻的念头,投几篇稿件还是没被采用。搞新闻报道对我真的就这么难?1985年,我自费订了一份刚问世的《新闻知识》和其它新闻工具书开始学起来,逐步掌握了一些新闻写作的基本知识。1986年底,我们工厂门前的马路,常常被污水淹没,交通事故不断,职工们怨声载道。我写了一篇《尽快修好这条路》,不久在陕西人民广播电台播出,促使问题得以解决。成功的第一篇稿件就被省级电台采用,而且取得了这样好的社会效果,心里甭提有多高兴。写新闻难这一关终于被我突破,我暗自感谢无声的老师——《新闻知识》帮了自己大忙。 二、凝尽心血“抠”新闻。迈进写作的门槛后,我常常用耳  相似文献   

14.
人们对美的追求是无止境的,对美的新闻的追求也是无止境的。在这方面,我有过一番尝试。3月22日,《新疆军垦报》第三版刊登了小通讯《老杨脱盲记》。我深深被四十二岁的工人杨让喜发愤脱盲的精神所感动。但是,这篇二百多字的小通讯,不解渴,觉得言尽而意未尽。我想再写一下,怎么写?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再写一篇《老  相似文献   

15.
我曾经写过一篇《要用新知识、新观念写新闻》的文章,发表在2001年12月的《新闻知识》杂志上,后来又写了一篇《新闻理念的更新与新闻报道的创新》,先后在2010年6月的《中原声屏》(内刊)和2011年2月下半月的《新闻爱好者》杂志上发表。  相似文献   

16.
王晓鸥 《传媒》2001,(10):31-34
中央电视台一档“走进墨脱”的谈话节目播出后,《传媒》杂志记者几经周折找到我,希望我把采访经过、体会写出来,于是就有了这篇东西。  相似文献   

17.
1987年第5期《新疆新闻界》刊登了一篇《新闻乎?广告乎?》的文章。文虽不长,我却越读越胡涂,越纳闷。文中写道:某报“第二版的下半部刊出了一则广告”,“在该报的第一版右下角又刊载了一条同这则广告一模一样的‘新闻’”。于是乎,作者就发出了“新闻乎?广告乎?”的感叹与诘问。我不明白,为什么在不同版面列登了内容近似的广告与新闻,就使作者“乎乎”起来。这是一。第二,文中写道:“晚报本来版面小,容量不大”,“如果不是走后门,编辑部的用意又何在呢?”这句话的  相似文献   

18.
导语点滴     
我从事煤矿新闻报道十几年了,在不断的学习摸索中,对新闻导语的写作有几点体会,不揣浅陋,写下以求教于同行。言简意骸,直奔主题。1996年初,我写了一篇抓安全的稿子,导语是这样写的:“拣银岩矿近年来把安全生产放在各项工作首位”,下面写采取的措施,有条不紊。这篇消息被《广旺矿工报》采用,放在二版头条。后来,编辑老师在讲课时也提到这篇新闻导语,认为很简洁,开门见山。  相似文献   

19.
我为什么“赶制”这篇电讯李庄《新闻战线》1995年第7期登载《精深凝练的典型之作──学习邓小平同志一篇口述新闻》一文,同时登载所评介的新闻:《蒋方捏造“负伤”“牺牲”谣言(肩题)刘伯承将军一笑置之》。评介文章写得很好。惟这篇新闻不是出自邓小平同志口述...  相似文献   

20.
我的第一篇是因新闻价值判断得准确才得以发表的。记得那是1986年春末的一天,我听说解放军第15医院成功地做了一例断指再植手术。当时我想:断指再植手术在内地大城市算不上什么“新鲜事”,而对这偏远的、医疗条件较差的少数民族聚居的边疆小县城来说,却是条有价值的新闻。于是,我立即到医院采访,果然“断指再植手术的成功”在新疆北疆地区还是第一例。我知道这回逮住了个大鱼。便当即写了条《北疆人民的福音──15医院“断指再植手术”成功》的消息,寄往《塔城报》,没几天,《塔城报》便在二版头条位置刊发了。这篇新闻给我留下了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