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蒋介石对新生活运动寄予莫大期望,将其视为"国家与民族的复兴运动",希望借此能够巩固其统治地位,并获得国际上的政治支持和经济援助。基于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诸多因素,蒋介石、宋美龄夫妇极力邀请在华基督教会参与新生活运动。同时,基督教会基于其发展自身力量、改造中国社会的目的以及扶持蒋介石当局的需要,参与了新生活运动。从它的筹备、宣传到实施,基督教会都参与其中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有效地扶持和援助了蒋介石,客观上也促进了中国教育、医疗卫生以及社会风俗等方面的发展和改进。  相似文献   

2.
罗马帝国晚期,基督教确立了其在西欧社会中的合法地位,并且在基督教内部产生了教派斗争。自诩为正统的罗马教会把所有不服从其统治的反对派都称之为“异端”。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异端所指代的内容不同,教会对待异端的态度也不尽相同。西欧中世纪,基督教会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建立了有关“惩罚异端”的神学理论,世俗政权与教会联手对异端进行打压,异端运动与基督教正统之间展开了不同形式的斗争。异端运动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宗教运动,它与经济、政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不同时期的异端运动虽斗争的形式不尽相同,但都对基督教会的统治地位造成了威胁,对西欧中世纪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中国近代基督教教会大学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教会背景使得它们对宗教教育有着天然的追求,但它们毕竞生存在中国的环境中。金陵大学作为基督教教会大学中唯一的一所A类大学,是在华基督教教会大学的重要代表。对它的宗教教育发展过程的研究,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基督教教会大学在中国土地上的生存状态及其对于中国现代教育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华基督教会汕头区会曾被视为教会自立的典范,到20世纪40年代后期该区会却面临空前的财政经济危机。这种危机不仅引发各堂会内部严重的人事纠纷,而且使得教会自立之基础被动摇。早期教会自立运动最终成为一种未竟之事业。  相似文献   

5.
来自教会内部与外部的师资需求压力是导致清末民初在华基督教师范教育产生与发展的直接原因,培养信教的中国教师以实现教会教育“更彻底的中国化,更有效的教育化,更切实的基督化”乃至在中国长久存在下去的目标则是基督教师范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重视教育理论与教学方法,强调教学实践、教育研究与学用结合,重视中学、西学与宗教教育,是基督教师范教育的共同特点。  相似文献   

6.
基督教教派     
在英语学习中,不熟悉基督教知识的人经常会被基督教的教派名称所困扰。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基督教的主要派别,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基督教(Christianity)于公元1世纪时产生于古罗马帝国的巴勒斯坦和小亚细亚一带,相传为耶稣(Jesus Christ)及其门徒所创立。公元4世纪时,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中世纪在欧洲占统治地位。基督教产生后不久就分化为以希腊语地区为中心的东方教会和以拉丁语地区为中心的西方教会。1054年,东西教会彻底分裂,以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为中心的东方教会自称“正教”(Orthodoxy),意为“正统的教会”;以…  相似文献   

7.
自君士坦丁一世始基督教在东罗马帝国获得了国教地位,随着帝国的政治经济发展,基督教的实力不断地增强,力图摆脱皇权的控制,帝国皇帝们的“至尊权”受到了教会的侵害,君权与教权之间产生了矛盾,自五世纪始,君权与教权之争愈演愈烈,到八至九世纪终于引发了一场大规模的政治运动,即破坏圣像运动.结果是在政治上强化了中央集权,明确了皇权对教会的控制;经济上增加了国家的收入;教会的土地大多落入军事贵族之手,促进了新兴封建主阶级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第六章 教会法 一、教会法的产生和发展。 (一)产生: 1.教会法是基督教发展的结果,到中世纪中期形成独立的法律体系。 2.早期的基督教教义宣扬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充满对富有者的仇恨。2世纪后,转为要求人们忍耐、服从,宣扬君权神授。教会有严密的组织和纪律,这些内容以后逐渐形成惯例。380年,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教会法由此产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美国的基督教教会在传教同时,一直致力于发展教育。华文教育能提高华人文化素质,又是华人社会的基本需求,美国的基督教教会积极参与了华文教育并为此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以19世纪后半期和20世纪初至40年代两个时间段的历史事实为依据,探讨美国基督教教会参与早期华文教育的活动和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20年代末,中国教会大学的命运发生根本性转变。风起云涌的"非基督教"运动和汹涌澎湃的"收回教育权"运动导致不可阻挡的教会大学"中国化"进程,其显著标志之一便是华人掌管学校。金陵大学是创办最早、影响最巨的教会大学之一,该校首任中国籍校长陈裕光又是教会大学任职最早、任期最长的华人校长之一。所以,对陈裕光于教会大学"中国化"之开拓性贡献予以讨论,无疑对我们拓展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研究具有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世纪西欧基督教与城市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中世纪基督教的主要活动都是在城市中进行的,是基督教促成了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复兴。城市中行会组织的起源也有一部分的基督教教因素,而9—14世纪的教俗之争给城市提供了发展的空间。但中世纪的反基督教、反教廷教会的异端运动也主要以城市为中心,并最终酝酿成为席卷整个西欧的宗教改革,促进了西欧向近代资本主义的转型。  相似文献   

12.
收回教育权运动是近代中国非基督教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南京国民政府的有关立案的政策、措施以及教会方面的回应进行了实证分析,指出绝大部分教会大学和大多数敏会中学的立案基本结束了近代中国教育体制内中外教育并存的半殖民状态,从此教会学样不再作为一种外国教育体制存在的半殖民状态,从此教会学样不再作为一种外国教育体制存在,而是作为中国私立教育体制的一部分由国家统一管理,这是中国民族主义运动的伟大胜利  相似文献   

13.
中世纪基督教对近现代宪政有深刻的影响。基督教的“原罪说”、信仰主义和禁欲主义是近现代宪政运动的精神催化剂,神学自然法学说传承了古希腊古罗马的古代宪政精神,中世纪政教二元化结构体系直接导致人的信仰自由,教会与国王、贵族的权力斗争产生了近代宪法的雏形。  相似文献   

14.
近代东北基督教传播在经历外部时代转轨和内部社会变革合流双重冲击下,逐步自觉踏入中国化轨道,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历程,并且自身也经历了中国化。但是由于其根本性落后本质,其传播嬗变过程处于不断转变中,其结果是在外部因素和自身作用双重推动下导致西方背景教会退出中国,本土化教会掀起本色化运动。  相似文献   

15.
谋求教会组织的生存与发展、践行基督教教义和宜宾优越的地理位置及落后的医疗条件,为基督教教会在宜宾兴办医疗事业提供了好的机会。同时,教会医疗事业对宜宾医疗近代化如西医的传播、治病救人、公共卫生、疾病预防及近代宜宾人的观念、风俗的变迁均有影响。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为了应对日益严重的乡村危机,受世界范围内基督教乡村建设运动的影响,经过农学专家的反思与批判,在华差会对其传教策略进行了调整,社会服务的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乡村社会服务作为这一时期教会大学社会服务的优先领域,亦成为教会大学社会服务工作中的亮点。  相似文献   

17.
鸦片战争之后,基督教传教士重履中土,极力发展教会势力。对此,大多数中国官员对基督教持有排斥态度。中国官员之所以排斥基督教的原因在于:其一,他们不喜欢传教士以强势的姿态进行传教;其二,中国官员们抱有文化上的优越感,严守华夷之辨的思想,反对基督教同化中国的行为;其三,中国官员们对教堂干涉词讼,侵夺其权利的行为心怀不满;其四,各地政府处理民教纠纷,往往采取“袒教抑民”的政策,官员们担心这样会导致民众对政府失去信仰;其五,官员们还担心基督教运动演变成民众造反运动。  相似文献   

18.
1934年蒋介石在南昌发起新生活运动,很快全国大部分省市区相继成立新生活运动组织,推行新生活运动。安徽省在1934年3月首次提倡新生活运动,随后根据组织大纲,改组成立安徽新生活运动促进总会。在1934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安徽新运促进会主要组织推行了“规矩~清洁”的经常性工作以及使人民生活趋于军事化、生产化和艺术化的一系列运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和目的,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组织系统不完善,脱离实际以及回避抗日问题。  相似文献   

19.
大学的形成和发展与基督教有着深刻的联系。基督教会创办的大学是大学的原型之一。教会强有力的支持对大学的创建和巩固至关重要。在漫长的中世纪,大学与基督教会在合作中走向疏离。近代大学与基督教会重建合作关系。在现代大学,科学与信仰共存,大学承担着"世俗的教会"的使命。大学新的宗教色彩表现为对真理、智慧、人类尊严与自由的虔诚与追求。  相似文献   

20.
新生活运动是中华民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文章从改造国民生活的角度,分析新生活运动的缘起及抗战前的发展概况。探讨新生活运动对国民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产生的影响,论述新生活运动在国民社会生活改造中的积极意义与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