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史学会、广东社会科学院、广东社会科学联合会、广东省珠海市政府主办,珠海市社会科学研究所承办的“澳门历史与发展研讨会”于1999年11月1日至4日在珠海召开。来自祖国内地、香港特区、澳门与台湾的13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研讨会。会议收到论文近80篇。与会者围绕葡占澳门、明清时期的澳门、澳门与两岸关系、澳门政治与经济展望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关于葡占澳门问题。与会者认为,澳门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上。400年来,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日渐腐朽,澳门经过了被葡萄牙人入据(1553~157…  相似文献   

2.
为进一步推进长三角地区文化的整合与发展,加强长三角地区文化交流与合作,11月11~12日,浙江省文化艺术研究院、浙江省社会科学院越文化研究所、《文化艺术研究》杂志社联合在杭州举办长三角文化学术研讨会。来自浙江省社科院、浙江大学、江苏省社科院、南京大学、上海社科院、上海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高校和研究机构,以及上海市艺术研究所、江苏省艺术研究所和浙江各市艺术研究所的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与会者就长三角区域文化发展、区域文化产业发展、长三角文化圈构建、都市文化学等议题展开了研讨。  相似文献   

3.
2003年10月2日至4日,由陕西省轩辕黄帝研究会和陕西省黄陵县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黄帝与民族复兴学术研讨会”在西北大学召开。来自全国各地大专院校与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围绕“继承优秀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展开热烈而深入的讨论。现将会议讨论的几个主要问题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今秋8月15日,中国·内蒙古第三届草原文化研讨会在美丽的鄂尔多斯市召开。此次研讨会由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内蒙古社科联、鄂尔多斯市委、市政府联合主办。来自全国相关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单位的百余名专家、学者参会。此次研讨会规模大,参会人员涉及范围广;征集论文数量多,内容十分丰富;交流较深入,研讨涉及重大问题多,并提出新的研究方法和拓展出新的有待深入的研究领域,初步确立了草原文化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5.
“中华佛学文化与现代管理研讨会”综述1996年7月11日,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中华佛学文化研究中心主持召开"中华佛学文化与现代管理研讨会"。30多名与会专家学者、企业家、僧人居士围绕会议主题展开了热烈而极富创见的讨论。与会者一致认为在企业界大肆引进西方...  相似文献   

6.
夏绍熙 《华夏文化》2010,(2):62-64,F0002,F0003
由陕西省政府主办,西北大学承办的“清明·感恩与社会和谐”学术研讨会于2010年4月2—5日在西安举行,这是陕西省政府第四次在清明公祭轩辕黄帝活动期间举行的学术研讨会。来自中国大陆和港台地区的6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清明文化、感恩与社会和谐、中华民族感恩文化的特色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大会共收到论文40余篇。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语言文字在现代城市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入手,论述了语言文字对促进现代城市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巨大作用;分析了当前城市文化建设中的语言文字现状;提出了改良完善的措施,从而为现代城市建设中的语言文字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8.
新中国70年来乡村文化建设在不断摸索中前进并呈现出这样一些特点:文化建设的主体性问题日益彰显。乡村不再被视为国家意识形态改造的对象,乡村的文化价值日益显现。文化建设的边界不断融合:乡村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呈现出互嵌融合趋势。文化建设的模式不断拓展:从单一的宣教模式到公共文化服务模式的并行。与此同时乡村文化建设也出现了文化建设理念与乡村社会变迁不相适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活力不足,农民的文化主体性不足等诸多问题。未来乡村文化建设的理念将进一步拓展,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构建政府主导、社会主办、农民主体的文化治理机制,通过文化治理机制的创新更好保障文化领导权的实现。  相似文献   

9.
城市文化作为城市公共生存状态、行为方式、精神特征及城市风貌的总体形态,是城市文明的标志和城市发展的灵魂,也是一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显著特征。近代两湖地区区域中心城市区位交通优势明显,城市化移民促进城市人口聚集,一方面受荆楚文化传统和湖湘文化的开放性、包容性和创新性、多元性的精神影响,另一方面开埠通商后,受西方文化的撞击和浸润,近代两湖地区区域中心城市文化多元杂糅,具有聚集性和包容性、传统型和现代性、创新性与变异性、世俗功利性和实用性、多元性与分层性、国际性与时尚性互相交织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0.
李刚  宋伦 《华夏文化》2002,(1):24-25
会馆,本意为开会的房子。其会乃会议、聚汇之意,其馆乃人们客居观览之馆舍。聚合其意乃人们聚汇会议之所。会馆兴起于明代,兴盛于清代,衰落于近代。它是明清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变迁而进行社会整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11.
城市规模是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清代是我国传统农业时代城市发展的巅峰期,在城市数量、人口规模、经济发展、社会文化、城池建设等方面均代表了农业时代城市发展的水平和特征,在清代诸省当中,四川以疆域广大、地形复杂而著称。城市绝大部分均是在清初社会经济恢复以后重建起来的,在城市形制方面全面继承了明代城市建设的成果并有所发展。本文廓清了城市规模相关概念和衡量标准,对清代四川各府州县城市规模的等级构成及其地域结构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总结了清代四川城市发展和空间规模的区域性特征,结合大量个案对城市规模的主导因素进行了细致的探讨,以地方城市的实证研究对我国古代城市规模研究的资料与方法、城市规模与城市行政等级的相关性、城市规模的影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等理论问题进行了新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由上海书画出版社主办的“海派国际学术研讨会”日前在沪举行,与会的海内外专家学者对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最重要篇章之一的海派绘画的渊源、流变、盛衰.所胎息的文化与社会语境.画家个案及海派绘画的美术史意义等议题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3.
成都市房产信息档案馆馆藏的几十万份房地契档案和附件,为揭示清代以来成都城市文化面貌提供了基础材料。房契反映出成都城市传统社会关系、人文风貌等。及至民国时期,房契为近代以来成都房地产管理的制度文化、城市建筑文化及其城市生活形态的近代化,以及近代成都城市多元文化特征的生发提供了诸多可资研究的信息,进一步证明了成都城市文化在近代处于新旧文化交替、不断更新迭代的过程中,并为现代成都城市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论近代中国大城市发展动力机制的转变与优先发展的条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城市的发展、变化受到特定的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等诸种因素相互作用的制约和影响。近代以来,外部的因素越来越多的影响着中国城市的发展演变。中国城市不再只是政治中心城市优先发展,经济中心城市优先发展也成为一条新的规律,一批新兴经济中心城市崛起,并初步奠定...  相似文献   

15.
浅议近代社会转型与文化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浅议近代社会转型与文化变迁刘莹中国近代社会是一个大变动、大转型的社会,爆发于1840年的鸦片战争使人们看到古老的农业经济——官僚政治的中华帝国,远非进行扩张的、推行国际贸易和炮舰政策的英帝国的对手。从此,中国社会便开始从自然经济为主导的农业社会向商品...  相似文献   

16.
中国近代城市史研究作为一种学术潮流的兴起是以1986年国家“七五”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上海、天津、重庆、武汉四个近代新兴城市的研究开展为起点。中国近代城市史研究虽然起步晚,但发展较怏,十余年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17.
世纪之交的中华文化研讨会综述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哲学与文化研究所主办的"世纪之交的中华文化研讨会",10月26日在该院举行。到会者有成都地区大专院校、社会科学研究机构、有关单位的专家学者和新闻出版界人士共50余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刘茂才研究员、《中...  相似文献   

18.
中国近代城市与文化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兴起到本世纪初,在短短的十余年间,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学术界在这个领域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令人瞩目。据张利民编辑的《近代中国城市史论著索引》统计,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出版的关于单体城市研究的专著、资料集、论文集等共计518部。张仲礼主编的《近代上海城市研究》,以城市的现代化转型历程为主线,透视城市内部各方面的发展状况,总结城市转型的特点,揭示城市转型的规律,富有创新性。隗瀛涛主编的《近代重庆城市史》,运用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对古代重庆城市的形成和发展,近代重庆城市商业中心、…  相似文献   

19.
就中国城市的近代遭际而言,开放与发展互为条件,彼此影响。特定的政治与社会情境,决定了中国城市开放与发展的被动性与依附性,在此过程中,国人思想与行为的应变性不断演进。开放与发展虽然促进了中国城市近代化的进程,也促进了城市的物质生产和制度建设,城市结构和城市空间变化明显。但中西不平等发展的趋势日益扩大,城市特质改变带来的中国主权与治权被破坏,社会欺诈的发生,城乡差距拉大,犯罪率增加等社会问题不断加剧,由此皆在形塑着中国城市近代化的曲折道路。  相似文献   

20.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市民生活的逐步提高,广场文化日益成为城市文化中方兴未艾的文化景观和深受市民喜爱的娱乐休闲方式。广场文化以其丰富的内涵和广阔的外延,特有的自我展示和社会调节功能而深深地融合于城市文化主体之中。它以内容丰富多样,形式异彩纷呈而深受广大群众的青睐。这种群众喜闻乐见、参与意识强、渗透力度大、社会效益显著的文化现象正成为城市文化建设中不容忽视的组成部分,是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果对外宣传与展示的阵地与窗口。深入细致地了解广场文化的结构与功能,把握其内在的生成、发展、运作机制,无疑将对我们挖掘广场文化的内在潜力,拓展广场文化的服务功能,发展广场文化在城市建设中的宣传、教育、审美、娱乐、融合等诸多社会功能与价值起到积极的认识、指导和促进作用。本文试从三方面作些粗浅的理性分析与思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