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旅游商品是现代旅游产业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意义上标志着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业的发展程度。武陵山片区国家政策优势明显,旅游产业发展迅速,旅游商品集群化发展基础较好,但资金投入不足、交通不便、合作创新不够等因素制约了旅游商品的集群发展。武陵山片区旅游商品产业集群的良性发展需抓住四个要点,一是统筹区域协作发展,打造旅游商品产业集群品牌;二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旅游商品产业集群发展环境;三是加强民族文化挖掘,突显旅游商品产业集群地方特色;四是充分发挥政策优势,展示旅游商品产业集群创新竞争力。  相似文献   

2.
旅游产业集群识别方法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旅游产业集群的量化识别,是衡量某一旅游区是否存在集群的一个标准.根据"产业集聚"和"产业联系"两个标准,从旅游资源空间集聚、旅游要素集聚、集群效应、创新能力四个方面构造区位商指数;再对投入产出表进行主成分析,计算产业联系密度.再将区位商指数和产业联系密度进行平均,得出旅游产业集群识别的核心指标--旅游产业集群度,这就解决了旅游产业集量化识别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3.
产业集群通过提升产业本身的竞争力来促进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提升.利用2010年陕西省11个地市旅游产业的数据,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对陕西省各地市旅游产业集群程度和区域经济竞争力分别进行综合评价和排名,得到如下结论:除榆林市外,其它地区的旅游产业集群程度与区域经济竞争力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说明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能够促进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提升,区域经济的发展反过来能够推动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首先介绍了东莞市旅游业发展现状,然后结合东莞经济发展的历史脉络梳理出了东莞市旅游产业发展的机理,构建了东莞旅游产业发展模型图,以此说明东莞旅游产业集群发展不可避免性以及必要性,再次分析了东莞旅游产业集群的特点,最后提出了关于东莞旅游产业集群进一步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5.
临沂市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共同的需求取向,旅游产业的空间集聚形成了旅游产业集群。在对旅游产业集群进行总结的基础上,以临沂市为案例,分析了临沂市旅游产业集群的形成条件,界定仍属于低端集群,根据集群发展依托的核心总结了临沂市旅游产业集群的基本类型,最后提出了临沂市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旅游业呈现出空间聚集的特征,具有由聚集向集群发展的趋势,但旅游产业集群相关研究较少.本文将在探讨旅游产业集聚的概念和构成的基础上,对华侨城的旅游产业集群的形成和成功的经验进行分析,同时也指出存在的不足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有关旅游产业集群的研究成为旅游研究新的热点领域。不同学者从各自的角度出发,对旅游产业集群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本文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重点分析了内蒙古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且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和建议,以期能对内蒙古旅游产业集群的培育和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集群化发展是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产业集群已成为旅游经济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国内学者对旅游产业集群的概念、形成机制、竞争力优势以及发展战略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分析,并对湖南、云南、湘鄂渝黔边区等地进行了实证研究,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本文就国内旅游产业集群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作了归纳综述,并对研究工作作了简单的评价.  相似文献   

9.
河北省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使河北形成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集群,是河北省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它的建设将有效促进旅游资源优化配置、旅游产品结构调整和新的休闲旅游产品的开发,并快速提升河北旅游产品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嵌入式可以作为河北省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集群培育的主要驱动力模式,以点线面结合的产业链.构建三维立体的产业集群空间布局,优先采取外力推动型的产业集群培育路径,实现河北休闲旅游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并最终实现"京津冀"大旅游圈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河南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我国旅游产业增长强劲,已成为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生力军,是第三产业中最具优势、最有活力的产业.河南地处中原,有良好的区位优势、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秀美的自然风景.旅游产业集群发展大有作为.河南旅游产业集群进一步发展的政策是加快旅游资源的开发与整合,提高旅游产品的档次和品位,鼓励产业集团和产业联盟发展,拓宽旅游产业链...  相似文献   

11.
旅游产业集群是现代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对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有重要意义。2012年河南旅游业收入为3 364.1亿元,旅游相关企业众多,河南利用集群发展旅游产业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利用集中度、赫芬达尔指数、区位商等指标,以河南旅游产业集群程度为研究对象,并结合实证分析为河南旅游产业集群的健康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产业集群已成为近年来一个世界性的经济现象。作为提高竞争力以及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已越来越受到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重视。文章结合产业集群和旅游产业的特征以及对鄂州市旅游产业的现状分析。提出鄂州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战略.以期时鄂州旅游产业更好更快地发展起到借鉴和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是当前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为推动旅游教育与旅游产业融合的适应性协同发展,需要基于"三位一体"的视角,从旅游教学、旅游培训、旅游科研三个视角寻求旅游教育变革,以期为旅游产业融合实践提供高质量的人力资本支持。  相似文献   

14.
旅游和文化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文化是旅游发展的重要依托,旅游是文化繁荣的主要形式。立足张家口文化旅游产业“弱”“小”“散”的发展现状,探讨了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机制、模式和路径选择问题。研究认为,张家口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要立足本地实际,通过渗透型、拓展型和创新型3种融合模式,采取转变政府职能,净化发展环境;做好产业规划,建好产业基地;重视人才培养,构建智力驱动;做好宣传推介,整合市场营销;塑造品牌形象,追求集群效应的具体路径来促进融合,实现张家口文化旅游业快速发展和质量升级。  相似文献   

15.
旅游产业集群难以形成的原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集群理论在旅游产业上的应用,国内学术界存在一定的争议。结合旅游业的特点分析旅游产业集群难以形成的原因,认为旅游产业集群的形成缺乏驱动力,产业集群理论不适合应用于旅游产业上。  相似文献   

16.
产业集群是产业发展集约到一定程度、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也是衡量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我国要成为世界旅游强国的目标,旅游业必须做到四个转型,即旅游资源由分散开发向整体开放开发转型,旅游消费由观光旅游为主向休闲度假观光并重转型,旅游收入由门票收入为主向综合收入转型,旅游景区由粗放型建设向标准化建设转型。推进旅游产业集群是实现这“四个转型”的重要抓手。发展旅游产业集群必须坚持规划引领、完善产业体系、培育龙头企业、推进园区建设、创新机制体制,并从加强服务、健全工作机制、提供优惠政策、强化人才保障等方面为旅游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虽然从产业集群的角度来研究旅游经济是近年的事情,但其进展迅速,有关旅游产业集群研究成果的数量迅速增加,研究的领域迅速细化,对旅游产业集群的探讨越来越注重切合实际。学者们借鉴产业集群的研究方法和经验,结合旅游产业的实际情况,从概念、分类、特征、形成机制、竞争优势、竞争力、集聚度等方面进行研究;从主题旅游、乡村旅游等方面,对旅游产业集群进行专题和案例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策略和建议。然而这方面的研究尚不够系统,研究方法也比较单一,对案例的研究还有待深入。  相似文献   

18.
《滁州学院学报》2018,(2):20-23
全方位剖析了亳州中药集群发展所面临的形势,从中药材种植面积、产业集群规模、中药商贸流通体系及相关产业发展等方面总结已取得的成绩,指出亳州市中药产业集群发展存在创新能力不足、集约化程度低、企业管理水平参差不齐、配套服务严重滞后等问题,分析了亳州市中药产业集群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品牌、创新、服务平台等升级要素,认为亳州市中药产业集群应以生产加工型企业为主导、"中药+养生+旅游"有机融合、内引和外联相结合为方向,走技术创新、组织创新、交易创新的发展道路,并提出提升中药材种植水平、完善中药产业物流体系、延伸中药产业价值链、打造中药产业质量诚信体系、建立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体系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产业升级以及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农业产业融合的现象不断出现,产业融合不仅可以从内催生本产业的新型发展方向,而且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本文根据对怀远县石榴产业的实地调研,分析了怀远石榴产业与当地文化、旅游等产业融合的现状,提出了怀远石榴产业融合存在的问题,最后给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40年来,旅游业经历了从最初的主要依靠景点景区等基础旅游要素的景点旅游发展模式到如今的大众旅游新时代来临,全域旅游应运而生.以全域旅游为载体,推动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全民健身服务业与休闲旅游业等有密切的联系.文章旨在全域旅游视角下对本溪市全民健身服务业与旅游产业融合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