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中国教育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着力提升依法治校水平,从思想观念到体制机制、从方式方法到能力本领,必须有一个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快推进学校法治建设,让法治成为学校治理的基本理念和基本方式,亟须回答这一命题中“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个问题。学校治理的基本理念和基本方式是指统领学校治理全局的主导性理念及贯穿学校治理全过程的根本性方式。法治成为学校治理的基本理念和基本方式是实现善治的必然要求和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既有法治本身的理念价值、规则价值、程序价值和文化价值,又有在学校治理中彰显法治理念、依循法律规则、凸显程序正义、弘扬法治文化的实践价值。新时代,应当坚持以法治价值为引领、更新学校治理基本理念,坚持以法律规范为统领、构建学校治理规则体系,坚持以程序正义为核心、强化学校治理程序规范,坚持以法治文化为基础、形成学校治理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2.
<正>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中国,首先是法治中国;一个自由平等公正的社会,首先是法治社会;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首先是制度建设和治理方式的法治化。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将依法治国作为中央全会的主要议题,这充分显现了党中央对建设法治中国的重视。全会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对在推进法治中国进程中执  相似文献   

3.
法律与道德的冲突在社会治理模式构建中以法治或德治的治理方式出现,本文从法律与道德的矛盾运动分析了社会治理模式的选择,并提出社会治理过程中法律公正与道德公正的冲突及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国有部分学者在提倡宽容和宽容教育,然而,当今我国社会最需要的是法治、公正,而非宽容.中国自古以来缺乏法治与规则意识,强调退让、容忍,"中国式宽容"即纵容,即软弱、怯懦、隐忍,即冷漠.现今,我国社会还存在一定范围的利益冲突,一味倡导宽容,很可能阻碍法治与公正的实现,阻碍公民规则与法律意识的形成,且与"全面从严治党"以及"规矩意识"等相背离.提出置宽容教育于法治与公正教育的前提之下的"三水平六层次"的框架体系.  相似文献   

5.
我国法治之路的经济分析——对法治困惑的释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法治的标志——法律约束国家权力的运行为逻辑起点,揭示了市场经济的产生、发展、壮大是法治起源、产生、形成、确立的根据。这种根据在于,市场经济是一种各经济主体在经济利益上相互制约的经济,这种经济制约关系的客观存在及其相互作用,“强制”形成了支配各经济主体共同选择资源公平交易的自约束机制,也推动着各经济主体共同寻找外在力量的保护。法,作为一种最有效、最文明、最公正的社会治理手段,会必然地为联合起来的公众共同选择,并凭借公众联合起来的经济力量和社会力量支承起它在商品社会的全面确立和在社会中治理作用的充分发挥。所以,以市场经济为生产方式的商品社会必将走向法治。但是,受到本国各种内外因素的干扰,各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相应各国的法治之路也会呈现曲折和具有本国特色。目前,我国法治乏力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的市场经济还没形成追求、支承和维护公平交易稳定的更强大的市场经济力量,而导致这一经济问题的根源又是市场主体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这一最重要的经济角色作为市场主体的不合格——核心则是支配企业自主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所有者虚置。所以,目前加快我国法治进程的主要思路应该是,努力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动中所有者角  相似文献   

6.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标准首先是国家治理体系法治化.用法治精神来构建国家治理体系和提升治理能力的核心就是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重大和复杂社会问题的能力.大学生作为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未来主体和生力军,培养他们“讲法律、讲证据、讲程序、讲法理”的法治思维方式将会在社会和国家范围内发生蝴蝶效应.而当代大学生的法治思维状况不容乐观,要充分发挥第一、第二、第三课堂的协同作用以培养大学生法治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7.
<正>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其中,在"社会责任"基本要点中,明确了学生"能明辨是非,具有规则与法治意识"。哈耶克在《建构主义的谬误》中说道:"人不仅是一种追求目的的动物,也是一种遵循规则的动物。"一个人从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是逐步社会化的过程。人的社会化往往从适应社会规则开始,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良好的社  相似文献   

8.
青少年法治教育:周校长您好!感谢您接受我们的专访。对于法治精神,您是如何理解的?在您的学校,您是如何将法治融入学校工作中的?周希伦:"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提出的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法治精神是一种价值追求,是法治社会中人民所普遍尊崇的法律至上、公平正义、保障人权、权力制约、社会和谐等理念。法治精神同时也是一种规则...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高度的法治自觉和价值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依法治国提供了价值支撑,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依法治国的价值目标,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依法治国的价值内核,公民个人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依法治国的价值追求。依法治国的各个环节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立法以民主为本,执法以公正文明为重,司法以公正和谐为要,守法以爱国诚信为理。  相似文献   

10.
政治文明与善治都是人类在探索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理论成果,它们之间有着从政治文明到治理、到善治、再到政治文明转变的内在逻辑。在这一逻辑中治理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由于治理理念对原有政治体系的冲击,它们之间就会产生一些矛盾,表现在参与主体、法治基础、公共服务、政府管理和信息公开五个方面。所以,要实现政治文明就应按照民主、法治的原则,建立一套部门运转协调、社会法治健全、服务公平全面、管理以人为本、信息公开透明的善治体系。  相似文献   

11.
教师应将"以生为本"理念渗透在教学中,牢牢抓住四个核心素养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的内在体系,通过调查研究、模拟体验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的意识,在对社会现实难题的思辨分析中增强法治意识和规则意识,在培育学生对党和国家深刻的政治认同中培养他们爱国爱家的情怀,以更主动、更合理、更有序的姿态融入公共事务和国家治理,努力成长为一名有家国情怀、有担当精神的优秀青年。  相似文献   

12.
核心价值观是在社会中起主导作用和居支配地位的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的提炼和升华。改革开放后,社会在中国传统的国家—个体的二元结构中闪亮登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当代中国在社会层面必然和应然的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3.
高校法治文化建设的核心目的是实现管理制度的公平、公正及自由,通过理性及显性文化制度的构建所形成的教育体系。文章将高校法治文化建设作为重点,对高校法治教育实践进行了系统性的分析,核心目的是通过教育体系的优化及创新,营造稳定、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从而实现高校法治教育内容的有效创新。  相似文献   

14.
数千年来,一代汉江儿女以"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开拓精神创造了无数伟大的水利工程和先进的水利技术。在历史的演进中,逐渐形成以富强与敬业为核心价值的水利建设文化;以公正和法治为根本追求的水利制度文化;以和谐与文明为基础理念的水利生态文化和以爱国与奉献为内在灵魂的水利移民文化。这些历史悠久且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的优秀文化不仅是我们引以为傲的精神财富,也是推动人类水利事业继续迈进的强劲的精神正能量和厚重的历史文化支撑。  相似文献   

15.
公民教育起源于西方社会治理实践,并且随着社会发展和整体改变而产生流变.公民教育在古典城邦治理中体现为公民德性教育,在神学统治时代社会治理中体现为宗教信仰教育,近代西方社会形态转变中确立了公民教育法治主义传统,在现当代社会治理中走向繁荣.公民教育切合西方社会治理注重法治精神、规则意识和多元治理的特点,在制度约制和规则教化两方面为社会治理提供支撑.公民教育在西方社会治理中发挥的作用为新时代我国社会治理提供了很好的镜鉴.我们要学习借鉴西方社会治理理论与实践成果,但也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培养公民的主要渠道,可以成为新时代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16.
失信行为破坏了人们普遍认同和共同遵守的伦理道德规范,这种行为频发和蔓延不利于社会健康稳定的发展。诚信危机治理就是要以社会发展为背景,以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目标和要求为指导,从新时代道德标准构建及传统道德文化传播熏陶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入手,强化道德体系建设的奠基功能,从根本上培养和提升国民的道德意识和道德素质。通过建设和完善法律制度力度,强化法律制度在社会事务中的规范及约束功能,培养国民在社会行为中将自觉道德意识和法治意识融合内在思想。大力开展道德建设和法治建设的宣传活动,推动全社会形成崇尚道德和法律的社会气氛。这些举措既是有效治理因普遍性失信而引发社会诚信危机的重要手段,也是新时代道德伦理体系建设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7.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其本质特征之一是倡导运用现代法治方式和社会协同理念化解社会矛盾。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是中国构建国家风险治理体系,在社会转型期和“维稳”的双重时代背景下力图整体推进的社会治理创新实践和制度化努力,业已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运行模式和工作典型。然而,现实中仍然存在着若干极具挑战性的难点问题,亟待进一步探究完善,这主要涵盖决策定位、问责结构、评估工具、层级差异、风险感知等方面,这些问题构成了“稳评”机制实施的关键领域。当前,应在巩固既有实践框架基础上,正视难点问题,强化评估中的风险沟通与治理导向,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置于国家与社会的双向互动过程来考察。  相似文献   

1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大任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公平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社会公正的核心是机会公正、规则公正和分配公正.实现社会公正,要制定反映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利益的政策;要重视和维护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要健全社会利益的沟通渠道和协调机制;要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经济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法治是一种贯彻法律至上,严格依法办事的治国原则和执政方式,它要求把法律作为治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最高权威和约束所有社会成员的根本规范。法治的根本目标是维护社会的公正和正义。在这里,法律公正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实现法律公正,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障社会成员依法享有的平等权利,才能实现社会的公正和正义,才能确保社会运行的规范和有序。法律公正涉及立法公正、司法公正和对法律进行价值判断的公正等几方面。  相似文献   

20.
《考试周刊》2016,(A4):191-192
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在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完善、治理能力提升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是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题中之意。通过法治方式的实施保障基层社会长期稳定与繁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