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小明每天放学回家都是骑自行车.他每天要走同一条马路,可就是不知道这条马路究竟有多长.一天放学回家又走这条马路时,他沿马路匀速蹬车前进,算了一下共蹬了300圈.回到家里,他仔细测量了自行车上的几个数据:链轮(即与脚踏曲柄相连的传动轮)的半径为12cm,后轮  相似文献   

2.
当刚刚讲完“机械能”一节,在讨论课后练习题“人们骑自行车上坡前,为什么往往要先加紧蹬几下后再爬坡感觉容易些”时,大部分学生会不加思索的回答:“因为惯性.”当教师再问:“我们骑自行车下坡时,不需要蹬车,车速却越来越快,也是因为惯性吗?”这时学生才与“机...  相似文献   

3.
六年级时,儿子骑的是一辆半新半旧的普通自行车,可上初中后,儿子决定“消费升级”,嚷着要买一辆新山地车。原来,班上同学骑的基本上都是簇新的自行车,还有不少同学骑山地车与赛车,只有极少数同学骑着旧的普通自行车。儿子觉得低人一等,便提出了这样的要求。一辆山地车,至少得40  相似文献   

4.
爬坡     
搬家后,每天上班,都要爬坡——骑自行车上立交桥!初始,竭尽全力,气喘吁吁,登上桥顶时,颇有当年跑800米之感。几日后,锻炼有效,便有心情观看身旁“风景”——骑车族中年少者,奋力蹬车,车速与“摩托”不相上下;骑车族中年老者(如我),颇为艰辛,作一种自我挑战状态,没有“败下阵”者。令我费解、困惑的是这么一  相似文献   

5.
自行车后座     
<正>上了初三,陡然间加重的学习压力,将放学时间也拽了下来,为了节省时间,我放学回家的方式便由步行变为了乘车——乘自行车。我并不会骑车,所以爸就每天放学时在校门口等我,接我回家。坐在自行车后座的是我,坐在前面用心蹬车的总是爸。  相似文献   

6.
余玮 《留学生》2014,(3):22-25
蔡方柏至今记得,早年在日内瓦留学期间,他与同学每天骑自行车上学。“日内瓦是一个山城,骑自行车上山坡,就像学习一样,要经过一番努力,才能登上一个台阶,等到下坡时,就感到十分痛快。”蔡方柏说,他在单车代步时,  相似文献   

7.
郊游路上     
“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车’儿跑……”周末,我拉出久违了的自行车,载上好友小华,一路用力蹬车,放声高歌,朝郊外绿水,向远方青山,呼啸而去。“停下!快停下……”忽然,从身后传来急促的高喊声。我刹住车,回头一瞧,咳!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是家住我们小区的交警伯伯老刘。  相似文献   

8.
<正>今天下雨,我在校园里骑自行车玩,经过一摊水时,我骑得有点快,溅了路边的同学一身水,我猛一刹车想停下来道歉,结果又溅了他一身水……我有点不好意思就准备走,结果又溅了他一身水……这位同学默默地捡起了一块砖头,我赶紧加快蹬车速度跑了。  相似文献   

9.
《中学科技》2012,(3):41-41
自行车是很多同学上下学的常用交通工具,每天到达学校后,都会把车辆放到学校的停车棚里,有序排放。陆奕超同学发现,停车棚里的自行车往往排列得十分紧密,如果要从靠内的位置取出自行车,就不是很方便了。而且,  相似文献   

10.
我是从小唱着队歌长大的。队歌里的歌词“为着理想勇敢前进、前进 ……”早已铭刻在我心中。 同学们,理想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理想就在我们身边。今天,我们班 同学相聚在这里,召卉“我们要做合格小公民”主题班会。我想,理想犹如 生命的灵魂一样重要。只要我们今天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中华之崛起”;  相似文献   

11.
在英语中,“a third wheel”指那些“碍手碍脚、不合时宜的人”,也就是我们汉语中的“电灯泡”。至于它的词源,普遍的猜测认为可能源于“自行车”——自行车通常是两个轮子,若再加一个轮,一定是多余的。但也有不少悖论:单就现在来看,三个轮的自行车不是没有。不过,这种争论对普通老  相似文献   

12.
读者俱乐部     
读者来信亲爱的编辑叔叔、阿姨:你们好!我特别喜欢看《科学启蒙》,尤其是“创意擂台”和“校园科技节”。《科学启蒙》不仅仅是给了我知识,还给了我发明灵感和前进的动力。我看到《科学启蒙》上不少同学的创意都获得了专利和大奖,我十分羡慕。我从小就酷爱发明,发明了不少小玩意,我也想申请国家专利,却又不知道该怎么做。你们能帮帮我吗?湖南省宁乡县喻家坳中学124班龚勋编辑的话:龚勋同学,《科学启蒙》开办的发明训练营就能帮你这个忙哦!只要你报名参加发明训练营,并将你的创意发明寄给我们,我们的专家经过研究后,如果确定你的发明确实不错…  相似文献   

13.
我觉得杨红樱阿姨笔下的马小跳是一个很天真、很调皮的小男孩。杨红樱把他写得栩栩如生,很逼真,和现在的一部分少年儿童很像,很贴近我们的校园生活,让我读着深有同感,觉得这件事情就发生在我的身旁。《同桌冤家》这本书里描绘的路曼曼和马小跳就让我印象很深。他们永远都是“冤家”,天天都不可能用一副好面孔去面对对方,路曼曼总是拿着一本小本子记录着马小跳的不良表现。这让我想起了我们班的“前进带后进”,就是成绩好的同学和成绩差的同学做同桌,然后代替老师“教育”他们,管他们。我就和一位“差同桌”坐在一起,每天他都有许许多多的作…  相似文献   

14.
提起我们班的王大勇,没有不佩服的。他在学校的自行车比赛中一人夺得了自行车慢骑和双手脱把驾车两项冠军,被同学们称为“神车手”。可“神车手”现在却不“神”了,变成了“独臂人”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那是上星期一下午放晚学的时候,我和王大勇还有班上另外两个同学一起骑车回家,骑到  相似文献   

15.
“看!布莱克夫人坐小车来了。”有不少同学将它译成:Look!Mrs Black is coming by her car.其实,这样翻译是不对的,因为,英语中表示“乘什么交通工具”或“以什么交通方式”时,习惯上用by,如:by bike(骑自行车),by train(坐火车),by ship(坐轮船),by plane(乘飞机)等。但是,表示交通工具的名词前面不能用任何冠词。例如:Han Mei often goes to school by bike.韩梅经常骑自行车去上学。Mr Green goes to work by car every day.格林先生每天坐小车去上班。但要注意,当这些表示交通工具的名词前有冠词、形容词性物主代词等限定词时,by就应改成in或on。例如:He goes there on the bike.他骑自行车去那儿。They went there in a boat.他们是坐小船去那儿的。综上所述,上面那道翻译题应译成:  相似文献   

16.
岁月的光亮     
老围山的篝火 老围山的篝火,在我的记忆里熊熊燃烧着。 那是一个秋天,我与一个同学骑上自行车走出家门,漫无目的地穿街过巷,车轮轧轧,碾过小镇和荒村。我们在一个黄昏赶到了一座叫“老围山”的地方,那里住着我们的一个同学。  相似文献   

17.
我们每天都要接受老师的教诲、父母的教导、同学的劝告……你对这些“话”有什么感受和认识?哪些让你难以忘怀,为什么?请以“教诲”、“教导”、“劝告”、“告诫”为话题,自选一项,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可写人记事,可抒发感想,也可阐明事理。文中不要出现真实人名和地名。  相似文献   

18.
拜师报告     
我们班的张老师,总爱标新立异,几乎每天都有新点子,他倡导我们班也建立个“青蓝工程”。他对我们说:“班上有的同学目前成长得较好、较快,有的同学暂时有些落后。不过这不要紧,暂时落后的同学可以拜班上的能者为师,让同学主动教同学,大家共同进步。”谁不知“长江后浪推前浪,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呀!”这个方案实施起来效果一定不错,于是,我们便积极行动起来了。  相似文献   

19.
常见有的同学为作文的“意义”发愁。“作文要有意义”这句话,只要提笔就在耳边响起,于是,心头就压下一团愁云。愁什么?愁意义难寻。意义难寻吗? 有一个叫王丽的同学,写了两篇关于“自行车胎没气”的作文,我们不妨作一下比较。  相似文献   

20.
今天的自行车有许多缺点。例如,速度不够快,轮胎容易破等。人们会进一步改良自行车。未来的自行车靠太阳能为动力前进。每辆自行车都配有一个特殊的“脑电波感应头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