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6 毫秒
1.
由人民体育出版社《中华武术》杂志和音像部联合举办的’99金秋太极拳座谈会日前圆满召开。此项活动旨在沟通《中华武术》杂志、人民体育出版社音像部与广大武术太极拳爱好者的联系,互相交换意见。北京吴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李秉慈、太极拳名师李德印以及北京市武协各个太极拳辅导站的  相似文献   

2.
魏坤梁 《精武》2010,(4):59-65
一、古代和近代的太极拳家都认为太极拳必须不用力 对于太极拳,最难的理解和锻炼的莫过于"不用力"了。我从1965年开始先后正式跟几位武术老师学练武术和太极拳,开始阶段我既弄不清楚太极拳与非太极拳武术究竟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又不理解太极拳的所谓"不用力"是什么意思,觉得凡是动作都是力作用的结果,既然是动作怎么可以不用力呢?  相似文献   

3.
陕西省武术段位制办公室为全面贯彻中国武术协会关于推行新的武术段位制标准化工作在全国开展的工作精神,继2012年4月19~22日"全国武术段位制太极拳指导员和考评员培训班"在西安成功召开之后,在陕西省武术段位制办公室主任肖关纪带领下,组成了以省武协太极拳委员会副主任、陕西永年杨式太极拳  相似文献   

4.
太极拳以古太极图所含哲理为基本拳理.太极拳主要分为竞技太极拳和传统太极拳两类,而当今武术竞赛的发展以竞技太极拳为主,因此,科学地安排竞技太极拳的训练方法,是促进竞技太极拳发展,使竞技武术与国际体坛接轨的主要措施之一.只有这样,太极拳作为中国特有的民族体育项目才能在新世纪有一个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和式太极拳段位制教程》是大众习练和式太极拳,考取国家武术段位的规定考试用书,该书依照和式太极拳技术特点、围绕和式太极拳段位技术考评内容和标准编写而成。段位制套路在编排过程中,依据武术内在的发展规律,将"既可单练、又可对打、还能实战"的武术演练形式,确立为技术内容的结构标准。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通过教学实践总结,对《和式太极拳段位制教程》的相关教学方法进行了分析研究,以促进和式太极拳和武术段位制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王松 《湖北体育科技》2017,36(6):490-492
从中国语言哲学视角,以《太极拳论》为蓝本,透过太极拳语言研究窥探中国悠久的语言文化传统与武术语言的哲学特色,从而反映出有关太极拳的哲学思想与拳理意识。通过对比现代武术语言,发现中国语言哲学观在现代武术语言记录上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精武》2009,(8)
张霞先生简介张霞先生,当代太极拳名家,吴氏太极拳第五代正宗传人,国家武术七段,国家一级裁判员,黑龙江省武术协会副秘书长,黑龙江省武术协会武术队总教练,哈尔滨市太极拳协会副会长。曾多次在国际、国内武术比赛中夺得金牌,并先后培养出大批摘金夺银  相似文献   

8.
在明朝时期,中华武术已经进入了一个高度成熟的发展阶段,历史的进步为太极拳的出现奠定了武技、哲理与养生等方面的文化基础.明末清初之际,河南温县陈家沟的陈王廷融各家之长创编而成陈氏太极拳,这一武学现象既是中华武术长期演进积累的客观结果,同时也是中华武术数千年辩证发展的必然体现.陈长兴传艺于杨露禅后,太极拳以杨露禅北京授拳为标志开始了广泛传播.太极拳的传播轨迹凸显了引领中华武术发展的历史特点,太极拳同样承载着引导中华武术当代飞跃的发展使命.  相似文献   

9.
太极拳在中国武术中具有十分重要地位,本研究通过对晨光太极拳研修会这一民间武术组织进行研究,探讨其在自身发展及传播太极拳文化过程中的优缺点,旨在促进太极拳民间组织得到永续发展,使中华武术瑰宝--太极拳真正转变为为社会和广大民众服务的优秀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0.
《中华武术》2005,(8):41-41
2005年9月3日是太极拳名家、北京市武协吴式太极拳研究会名誉会长王培生先生逝世一周年。一代武术大家王培生先师,终生致力于武学研究凡七十年,一生继承弘扬中华武术,执着地研究武术攻防技艺,钻研太极拳推手理论,武术著述丰富,武术技艺精湛,为中国武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1.
朱少帆先生现任瑞士圣加伦市中国武术学院院长、瑞士联邦国家太极拳教练,他从小酷爱武术,共习练并掌握五十多种武功,集多种中华武艺于一身。他先后荣获第二届中国南京国际武术邀请赛男子陈式太极拳冠军,第一届欧洲国际武术邀请赛陈式太极拳、四十二式太极拳和四十二式太极剑三项冠军。1997年11月,他作为瑞士武术代表队的队员和教练,参加第四届罗马国际武术锦标赛,其四十二式太极拳虽排世界第十二名,但位居欧洲榜首,也是瑞士武术队建立以来,在国际大赛中赢得的最佳成绩。 名师出高徒 朱少帆先生特别钟爱中国的太极拳、中医推…  相似文献   

12.
周世勤 《精武》2005,(12):46-46
王培生先生一生致力于继承弘扬中华武术,执着地研究武术攻防技艺,钻研太极拳推手理论,武术著述丰富,武术技艺精湛。他以尚武崇德的高尚情操,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发展的创新精神,赢得了众多海内外武术爱好者的钦佩和敬仰。本文简述王培生先生的太极拳推手技艺,以和太极拳爱好者共同学习、提高。  相似文献   

13.
时值世界范围内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热潮,武术项目太极拳应如何继承和保护传统以及如何实现现代转型等问题被屡屡提及。太极拳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新的时期太极拳出现了鲜明分野。为了更好地传扬太极拳以及中国的武术文化,文章提出了三个“有利于”,认为应将太极拳重新分类。  相似文献   

14.
《精武》2009,(8):I0002-I0002
张霞先生简介 张霞先生,当代太极拳名家,吴氏太极拳第五代正宗传人,国家武术七段,国家一级裁判员,黑龙江省武术协会副秘书长,黑龙江省武术协会武术队总教练。哈尔滨市太极拳协会副会长。曾多次在国际、国内武术比赛中夺得金牌,并先后培养出大批摘金夺银的优秀运动员。  相似文献   

15.
《武当》2011,(6):2
夏平先生,中国当代著名青年武术家,中国武术七段,世界锦标赛太极拳冠军,河南大学客座教授,新加坡中国功夫学院院长,江苏省泰州市武术协会主席,国际级裁判员,日本东京久明馆首席太极拳教练,国际孙禄堂武术联合会副主席。夏平先生自幼习武,毕业于河南大学武术系,先后随全国多名武术名师习武,精通少林、太极、武当等多种拳术器械,是中国当代十大武术名师太极拳嫡宗传人陈正雷大师的亲传弟子,也是八卦掌名师狄兆龙大师的入室弟子。尤其精于陈式太极拳械、竞赛套路,以及陈式太极拳老架和新架。夏平先生创编的"陈式太极拳养生二十四式",被中国武术研究院《中  相似文献   

16.
龚编辑信箱     
河南焦作韩海叶(武迷俱乐部会员0333号)发来E-mail:在新春到来之际,祝你们《中华武术》杂志社的全体朋友新年快乐,万事如意!是太极拳让我结识了《中华武术》杂志,是《中华武术》杂志的首期太极拳名家大讲堂让我结识了你们和各位太极拳名家,  相似文献   

17.
昌沧 《武当》2005,(4):42-43
《李秉慈传杨禹廷吴式太极拳图谱》即将出版,这是武术太极拳方面的一件大事,是弘扬武术大师、吴式太极拳北方代表传人杨禹廷武术思想和技艺的重大举措,也是李秉慈先生数十年研习武术的结晶。值得庆贺。  相似文献   

18.
《中华武术》2005,(9):21-22
今年3月,在陈式太极拳传人陈正雷的帮助下,香港陈式太极拳总会正式成立。成立的那一天,香港武术总会、国术总会、太极拳总会、精武体育会四大武术组织的主要负责人悉数到场,加上香港武术各界的知名人士共有一千多人参加了成立大会。香港媒体评价,香港陈式太极拳总会的成立大会是民间武术社团组织成立大会中空前热烈的,也是迄今为止规模最为盛大的成立大会。  相似文献   

19.
在太极拳诞生前中国武术各个历史阶段的思想文化与武术实践背景下,探讨太极拳创造过程的历史轨迹,及其相应的技术形态。即本能技术的激情型武术——直接技术的简单型武术——变化技术的升华型武术——闪电战技术的精神修炼型武术——控制技术的整体型武术。  相似文献   

20.
《精武》2010,(4):I0002-I0002
冯志强老师是当代中国著名武术家、陈式太极拳第十八代传人和心意混元太极拳鼻祖。现为中国武术协会委员、北京市武术协会副主席、北京陈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和北京志强武馆馆长,兼任国内外众多武术团体的名誉会长、顾问或总教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