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余华的小说中有一种深隐的人文关怀意识,而这种意识却是与他的暴力情结的表现联系在一起的,即热衷于描写死亡、描写富于刺激性的血腥而残酷的暴力景观,以模式化和系列化的方式展示死亡和暴力,以此来促使人们突破狭隘的现实经验,正视、警惕现代文明中人性的恶、人生的荒诞。  相似文献   

2.
余华是最擅长运用暴力叙述的当代作家之一,不警是被评论家们称为的转型之前还是之后,在他的作品里都能很明显地找出对死亡和暴力偏爱的痕迹。本文在这部被欲望包围着的充满荒诞味道的《兄弟》中去寻找暴力叙述,发现他对死亡和暴力叙述的不自觉地书写。因为《兄弟》中的暴力和死亡,巴经不再是对人性的一种拷问,也不再承担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但死亡和暴力依然屡屡出现,所以我们说,余华对死亡和暴力的叙述是一种不自觉的迷恋。  相似文献   

3.
《现实一种》是一部具有先锋实验色彩的荒诞小说,揭示了生命的虚无和荒诞、人性的扭曲和丑恶。小说的"荒诞"美学特征主要从三方面体现:从审美表现的内容来看,恐怖残忍的暴力和死亡书写是对社会秩序的有力颠覆;从审美关注的对象来看,个体与社会割裂开来,人与人之间只剩冷漠与互害;从审美表现的方法来看,"零度写作"、陌生化语言和对幻觉的有意书写正是对传统审美的鲜明反叛。  相似文献   

4.
在《刺青时代》这部小说中,苏童写下了一群热血少年的青春故事.他们带着战争的伤痛记忆去追逐暴力,却被暴力所反噬.他们以一种“成人”的姿态试图完成最神圣的使命,但那使命在真正的成人漠视的目光中,只是一场荒诞的悲喜剧.小说反映出了那个特殊的时代里,混乱的社会秩序带来的少年伤痛,批判了对此置之不理的成年人,也引起了读者们对少年时代记忆的反观与思考.  相似文献   

5.
苏童用一种隐秘的书写方式,展现了一个充满激情和荒诞的时代坍塌后对那个时代少年的精神创伤——他们对暴力的盲目迷恋、爱的能力的缺失和对生死漠然的态度。实际上这些不良少年的征候,反映的正是在经历人性恶被纵容的浩劫后,在面临重建秩序时内心的困惑和迷惘。  相似文献   

6.
余华是先锋小说的代表作家,他以冷峻的叙述姿态,展示了人性的丑恶和残酷,作品充满了血腥、恐怖和死亡的气息,具有明显的暴力倾向。这种暴力倾向显然来源于作家的“文革”记忆,在“文革”时期度过童年岁月的余华,对发生在那个疯狂年代的人性灾难有着深刻的童年记忆。他以反叛传统和大胆创新的精神品质,迷恋于文学形式方面的探索,以民间立场的、个人化的叙述,展现充满精神梦魇的“文革”记忆,揭示历史的癫狂和荒诞,呈现出独特的创作风貌。  相似文献   

7.
《太原大学学报》2019,(2):64-69
英国当代剧作家马丁·昆普在其代表作《安·非她命》中大量地运用拼贴、互文性及突出读者在戏剧创作中的主体性等后现代创作技巧,生动形象地构筑了一个中心模糊化、情节碎片化的"荒诞"世界,并通过其间所折射出的人际淡漠、暴力伤害、大屠杀、种族歧视和女性身份建构危机等尖锐的现实问题,引导读者对当前社会弊端及个人生存困境有所反思与行动。  相似文献   

8.
在西方及拉美文学影响下,我国新时期出现了各式各样可归结为荒诞文学的创作,他们或借鉴其荒诞手法,或表现共荒诞意识,或蕴有荒诞效果。表现形式有:准荒诞小说、荒诞效果小说,荒诞小说等。  相似文献   

9.
鉴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文艺理论界就“荒诞小说”中的荒诞审美类型划分问题的诸多不足,文章运用叙述学话语分析理论,立足于文本分析,将中国“荒诞小说”中的荒诞审美类型重新划分为:观念与技法的荒诞、条件性情境荒诞、本体性荒诞。  相似文献   

10.
蔡丽琴  饶红玉  李敏 《文教资料》2008,(23):100-101
本文以荒诞的含义为切入点,在此谈论加缪所说的荒诞感、荒诞产生的原因及面对荒诞时的态度,从而指出荒诞哲学产生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李明珠 《语文新圃》2009,(11):10-10
庄子寓言具有浓郁的荒诞色彩。“道在屎溺”、“颜回坐忘”、“鼓盆而歌”等寓言,可见其荒诞风格之一斑。可以说庄子是有意识地营造荒诞。以荒诞来抒情达意,以荒诞来创造和展现哲思。庄子何以喜用荒诞之言、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名虔诚的美国南方天主教女作家,弗兰纳里·奥康纳极度关注人们的痛苦和宗教信仰,因此她的作品总是充满了浓厚的宗教特色。在其代表作《好人难寻》里倾注了自我对宗教和人生的思考,指出爱的缺乏导致了人们的隔阂与心灵的异化。本文通过浅析《好人难寻》中暴力和死亡所体现的荒诞世界,突出最终得以重建精神家园的宗教救赎的主题。  相似文献   

13.
弗兰纳里.奥康纳短篇小说《好人难寻》是奥康纳最受推崇的短篇小说之一,自发表以来就一直受到评论界的关注。作品暴力救赎的宗教主题、荒诞的艺术特色已成为评论家的热点话题。而作品中人物所展现的种族和文化优越感,"另类"人内心的矛盾和痛苦以及中心文化与边缘文化"对话"的失衡却被人们忽视。论文以后殖民批评理论为指导,深入文本,分析人物,从而挖掘该作品所折射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承继了以往暴力写作与温情写作的基础上,余华在新作《兄弟》中又加入了一种崭新的元素:强烈的狂欢精神。全书充满了对话、讽刺、荒诞、夸张、诙谐的笑和无拘无束的自由想象,作者把自己对时代的思考和对现实的感受糅合其中,使得小说体现出鲜明的狂欢化文学的特征。本文拟借用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原理,从《兄弟》一书情节结构上的三大特点来分析其狂欢化的叙事风格。  相似文献   

15.
《局外人》是加缪的经典之作,它形象地体现了存在主义哲学关于荒诞的概念。主人公默尔索自私、孤独、冷漠,面对荒诞的世界显得麻木不仁,在荒诞的世界里流露出荒诞的情绪体验,即由于人和世界的分离,世界对于人来说是荒诞的,毫无意义的,人感到与世隔绝,无依无靠,人面对荒诞的世界无能为力,因而不抱任何希望,对一切事物都无动于衷。  相似文献   

16.
加缪在《西西弗的神话》里反复论及的荒诞是他对人的生存、生存的意义和感受的一个方面的回答。但那也仅仅是一个方面。荒诞是有限的个人站在自己有终点的立场上看这个流变的无限世界所必然产生的一种情感。"先行到死中去"与先行到荒诞中去一样,死与荒诞的归宿不是虚无,而是生命,每个个体生命。因而,荒诞及由此引发的虚无主义、消极悲观、怀疑主义(这些所谓的名称也是荒诞的)只是生命体验的一个方面,荒诞的出路不是终结生命,荒诞本身只是一种不能持续但却断断  相似文献   

17.
荒诞派戏剧是现代主义文学对存在的荒诞性百年探索的表现。它揭示了现实的荒诞,世界的丑恶,不合理与毫无意义。表现了人与世界、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我的关系的荒诞主题。其艺术手法荒诞夸张,舞台形象荒唐怪异,以直喻和象征代替言说,彻底解构语言,实现了荒诞主题与荒诞的戏剧表现形式的统一,使戏剧艺术获得了崭新的言说方式。从而成为人类艺术史上的一次跃进  相似文献   

18.
爱尔兰作家塞缪尔·贝克特的《等待戈多》是荒诞派戏剧中里程碑式的作品,后现代主义的经典代表作。作者从戏剧情节、语言、人物、舞台形象等各方面都使用了荒诞手法,表现出了世界的荒诞性及人们面对这个世界只能以荒诞的希望、荒诞的行为来对待这个荒诞世界的努力。而希望只能在真切的“等待”中编织下去。  相似文献   

19.
毛鸽 《现代语文》2007,(9):46-48
本文以“现代性”为视点,力求从当代语意的荒诞角度,对新时期荒诞小说做出一些相对全面的梳理和阐释,也从另一方面指出正是荒诞意识表达的需要促进了新时期荒诞小说的发展;从新时期出现的文学思潮和流派中寻找荒诞意识的发展轨迹,通过具体作家、作品的分析,把握荒诞主题在当代文学中的变奏、颠覆与消解,从而指出荒诞的困窘与超越。  相似文献   

20.
《黑暗的心脏》的存在主义主题--荒诞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黑暗的心脏》中,康拉德通过景物、事件和人物的描写向读者展现了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人类的荒诞经历。生活是荒诞的,人本身也是荒诞的。也许死亡能消除荒诞,但荒诞只是破坏了人们的所有计划,使人陷入虚无之中。可以这样作结论,康拉德和存在主义者对社会和个人的荒诞的处理源自于纷杂冷漠世界的反面经验。康拉德认为人在一个充满外部约束的天生悲剧的世界中是荒诞的。存在主义者也同样意识到了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