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海教育》2012,(Z2):82-83
什么是有效作业?是教师精心设计的还是教师精讲精练的?在对作业的探索过程中,我们渐渐发现,教师和学生在作业问题上存在极大差异。如:教师眼中的好作业与学生眼中好作业的差异;教师布置的作业与学生可操作之间的差异;教师作业单一性与学生多方需求的差异;教师作业批改、评价方式与学生认可度之间的差异。因此,背离学生"作业观"和心理需求的"精心设计""精讲精练"的作业,鲜有能达到既定效果者。我  相似文献   

2.
张山 《师道》2007,(9):27-28
在数学家的眼中,数学很好玩,数学很漂亮,可是在我们的孩子眼中数学却很枯燥,很没趣味。不能再让学生学得那么痛苦,要怎样才能把数学的美丽还给他们呢?在新的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领域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二者既有其相对独立性,又存在紧密的联系。如何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把二者有机整合起来,以获得更佳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3.
这阵子,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现在的孩子怎么啦?学生怎么越来越不听话了?即使是出类拔萃的一些孩子,他也会时不时地明里暗里和你对着干.为什么?社会对孩子影响太大了,甚至超过了教育的力量.他们不再是我们所形容的天真纯朴、单纯可爱了,他们会过度地思考、片面地深刻,还把这作为一种快乐和满足.  相似文献   

4.
“2·23”云南大学凶杀案在各高校中引起了极大的反响,犯罪嫌疑人马加爵的被捕更成为大学生们谈论的焦点,师生们都有一个共识,就是马加爵杀人事件的发生是社会的悲哀,是中国教育的悲哀。我们难以想像马加爵这样一个父母心中懂事听话的好孩子,老师眼中成绩优秀的好学生,同学眼中的沉默乖巧的伙伴,却在转眼之间成为连杀四名同班同学的杀人疑犯,现在的大学生到底是怎么了?我们现在尚且不知马加爵杀人的真正动机和目的,但至少我们可以说,这一事件凸显出大学生群体中有一部分学生的心理存在严重的障碍,在人格发展方面存在较多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  相似文献   

5.
大学校园中有这么一些人:在新生眼中他们是老师,在老师眼中他们又是学生;他们既扮演着学生的角色,又承担着老师的某些责任;他们是老师与学生之间的纽带,又是老师与学生沟通的桥梁。这个被同学们俏皮地称作“半导体”的群体即是活跃在当今大学校园中的学生辅导员。  相似文献   

6.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的社会已进入了网络时代,不出家门一步,尽览天下大事。不可否认,网络的畅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非常大的便利,改善了我们的生活质量,尤其是对于中学生而言,网络使他们的生活更加丰富。那么网络究竟给我们带来什么?在中学生的眼中它究竟以何种状态存在,请进入我们的本期论坛。  相似文献   

7.
试析"教育过度"的原因及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不畅,相当一部分院校的就业率偏低,很多学生毕业后很长时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针对这种情况,不少学者在借鉴国外有关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提出我国目前存在着教育过度。究竟什么是“教育过度”,它有哪些特征和表现形式?笔者拟从经济学的视角对教育过度的涵义、产生原因和影响等方面进行一些探讨,以期抛砖引玉。有关教育过度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70年代。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加大了对教育的投资,使得各级教育体系得以迅速扩张。更多的受教育者进入劳动力市场,导致了对各项工作的强烈竞争,新的受教育者无法像以前的受教育…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鲜红的太阳,五彩的云朵,春来桃红柳绿,日月星辰熠熠生辉,在孩子的眼中,世界是绚丽多彩的.那么,在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又如何走进孩子眼中那五彩缤纷的世界呢?本文以课文《小池塘》为例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新课改进行得轰轰烈烈的今天,“质疑环节”在课堂教学中已被广大教师所推崇,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质疑”是否能真正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主动性得以发展呢?这一环节设定在何时何地才有效,是否“放之四海皆准”?教师设置这一环节的目的性是否明确?在实际工作中,笔者发现“质疑”教学还存在不少误区:学生方面存在的误区误区一:我不是真的不懂[现象]在我们的课堂质疑环节中,有许多孩子并不是真的不懂,他们纯粹是为了迎合教师而提问。如:一位教师执教人教版《争画》一文,上课伊始,教师提问:看了课题你有哪些疑问?学生回答:课文讲了谁与谁争…  相似文献   

10.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性学习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被实践证明可行的学习方式。但透过这股热潮,我们不难发现在实施探究学习的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误区。其一:探究无效度只要是学生提出的问题,一股脑都拉出来探究。问题过于烦琐,浪费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势必也会影响课堂效率。一位教师教学《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一课。学习最后一小节时,教师让学生自己读,并提出问题。汇报交流时,学生说了很多:荷叶怎么会是一柄大伞呢?“”为什么要变成大大的荷叶?“”荷叶为什么在池塘静静举着?”“为何说雨点会唱歌?“”嬉戏”是什么意思?…  相似文献   

11.
《湖南教育》2007,(4):7-11
我们在一次关于学生学习数学的问卷调查中,学生写道“一到考数学,我紧张得直作呕.”“如果高考不考数学,也许我能够考上理想的大学.”“能够学好数学的人,一定是很聪明的人.”……这些话语折射出学生对数学的畏难与恐惧.为什么数学在数学家眼中是那么可爱,而到了有些学生眼中就变得“讨厌”了?为什么学生普遍感到数学难学,数学后进生人数相对其他学科也多一些?原因也许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一点,也是容易被教师们所忽视的原因,就是我们对学生如何学习数学的心理研究得不够.为此,我们针对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一、从数学知识中"拿来" (1)挖掘知识点的背景材料 数学,是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科学知识.但在教学中我们推行的往往是"惟理性教学模式",数学在学生眼中成了枯燥、机械的代名词.因此,就有必要进行人文资源的挖掘,使科学性与人文性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3.
以学校为舞台的群众性课题研究活动,因为具有独特的价值和魅力而悄然崛起、方兴未艾.在经历了几轮课题研究之后,总觉得课题研究似乎还缺少点什么.到底缺少什么呢?当我们这样反复思考的时候,一个话题渐渐从我们的视野中凸现出来,这就是:我们的课题研究,眼中有学生吗?  相似文献   

14.
诸多的观摩课、展示课,执教老师的教学可谓是行云流水、游刃有余,学生学得也是热烈、激动。但是,学习效果如何?教师是不是只顾着追求理想中的完美,却忽视了学生学习时的偶发现象?一、对于学习过程中偶发现象的觉察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此,教学中我们要心中装着学生,眼中看着学生,耳中听着学生。关注个别对象的同时,也要眼观四路耳听八方。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静止不动,必须移步换  相似文献   

15.
一个初三男生交了女朋友(两个孩子的学习成绩都下降了),被班主任发现,这是他们的一段对话: 老师:你们这样在一起有想过不好的影响吗? 学生:我们的交往没有干扰到别人,只是我们两个想在一起. 老师:你们在一起做什么呢? 学生:做什么都好,就是喜欢在一起. 老师:嗯.为什么不能和别的同学在一起呢? 学生:我们一起学习、一起吃饭.和别的同学也在一起,但我们更希望我们两个在一起.  相似文献   

16.
传统课堂存在以下不足:1.教师主要采用讲授手段,把知识灌输给学生;2.权威性课堂教学使学生只能服从老师;3.师生间交流少、信任少,学生独立人格不被重视。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活动宜如何展开呢?新一代小学生的特点是:独生子女多,且大多受到父母过多的爱,习惯以自我为中心,自尊心和依赖性较强,自控力则相对较弱,为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新的课题——怎样抓住学生的特点,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我们在新课标的课堂教学中,尝试着不是去简单的灌输,不是去一味的解答疑惑,而是努力设计好每一堂课的课堂活动,在活动中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索知识;力…  相似文献   

17.
许多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紧握"讲练结合"的法宝,批阅作业如山,学生成绩却不如人意;孜孜以求于课堂教学的精彩生动,学生课堂表现仍是云里雾里,一片茫然;因课前设置了太多的教学任务,而使教学内容处于游离状态,无重难点可言;课后总有学生反复询问课堂上刚刚讲过的某例题的解法.为什么呢?为什么非要等到课堂结束后我们才发现问题呢?我们在上课之前设计教学的时候,有没有问过自己:我们的设计是否能培养学生的能力?是否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是否考虑了学生们的兴趣?这个设计是否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必须有的?还是仅仅为了课堂花样多些、热闹些?我们的课堂设计是否真的落到实处?我们的课堂设计是否真的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相似文献   

18.
学校或者教室中哪些场所存在着安全隐患?操场不被注意的角落会发生什么?可能心细的学生早有发现,但是却不敢告诉老师:可能学生们对某个地方感到害怕,私下议论,老师却一无所知;可能在成人眼中无足轻重的问题,对学生来说却是极大的困难…….  相似文献   

19.
王登班  朱荣 《师道》2006,(2):13
一位教师一边用书本敲着学生的脑瓜,一边生气地大声说:“这道题我都讲了10遍了,你还是不会!给我抄10遍交来,再不会就把家长叫来把你带走。”回到办公室,这位教师还在骂学生是猪猡,说自己起早贪黑地给他们上课辅导,可有些学生就是不好好学。我也曾这么困惑过。为了学生,教师可以把心掏出来。然而,在现实的教育教学中,我们总是难以抓住学生的心。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好,可实际上学生并不领情。他们到底都在想什么?这是我们都想问,也都想知道的。问题是:我们真的去探索学生的内心世界了吗?我们真的去了解他们都是怎么想的了吗?我们总是…  相似文献   

20.
在我们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总体存在的情况是重课本教学,轻课外活动,重教师分析,轻学生实践,重学生书面作业,轻学生口语训练,而新课标中正是针对诸如此类弊端.而设置了语文"综合性学习"这一环节,那么如何才能搞好语文的综合性学习呢?我想结合自己的语文教学谈几点浅略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