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篇课文的逻辑段绝不会是自然段的随意拼凑,自然段也不会是句子的随意拼凑,它们的连接与组合是有一定的顺序和规律的,也体现了作者的思路。因此,在段的教学中,我注意帮助学生在理解语意的基础上,分析句与句、层与层、自然段与自然段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同时,初步知道一些连句成段的规律性知识,同时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1.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如《大海的歌》第一自然段有三句话,我问学生:这三句话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学生答道:第一句讲“有船出海”,第二句讲“向码头走去”,第三句讲“码头晨景”。我又进一步问,这不同的内容相互之  相似文献   

2.
《精彩的马戏》记叙了妈妈带我看一场精彩的马戏的经过。通过本课教学,要让学生学会阅读相似结构段的读书方法并初步认识意义相关的几个自然段可合并为一个大段。为此,提出下述几点教学建议。1.初读课文,总体感知2.精讲一段,教给方法课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都是结构相似、写法相同、意义相近的自然段。所以教师可采用精讲一段,启发学生自学其他段的方法进行。①让学生读第二自然段,想一想这段有几句  相似文献   

3.
记忆画是绘画的基本训练方法。它对培养形象记忆能力,提高造型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于记忆画教学,不少老师大伤脑筋。不管你怎么提醒,学生的观察总是不得要领,作业上经常丢三拉四。一次教学,记忆画熊猫玩具,我设计了新的方法,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难点。  相似文献   

4.
小学语文教学进入三年级,是一个转折点,教师应把握时机,针对实际,搞好衔接段的教学。下面谈谈我的一些具体做法:三年级的语文教学,学生已由说话发展到了片段的练习,这对刚刚学会用一个词说一句简单话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难点。在一次训练中,我让学生用“结实、勇敢、怀念”三个词各说一句话,全班几乎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学生都是用了书上的原句。于是我用这三个词分别说了十句意思不同的完整的句子,让他们抄在本子上读、念。并在每天放学的时候,布置三至五个词去练习说话,要求他们让家长帮助说话造句。然后在班上评比,看谁…  相似文献   

5.
《一只小羊羔》是小学语文第二册看图学文的第二课,共有六幅图,图画形象生动,图意鲜明,人物活动集中。教学这类课文,我认为教师除帮助学生学习生字、理解课文、懂得句、段、文之间的联系外,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初步掌握看图的方法,培养观察图画的能力,发展学生的语言。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我对本课教学提出如下设想,与同志们商榷。  相似文献   

6.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大面积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在于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如何才能有效地在数学课中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呢?下面就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初浅尝试作个介绍,与同行们共勉。 (一)规律记忆法 数学中的一些重点和难点知识内容是应当记忆的,但又不能靠死记硬背。因为这样记忆的东西,时间一长,很容易被遗忘。这就要  相似文献   

7.
根据《大纲》对三年级学生提出“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要求,我在教学中注意做到“租讲一篇,精讲一段”。在教学《大雪山》这篇读讲课文时,我就抓重点段第六段,指导学生分析理解,其做法是:一、从词句入手,理解每句话是怎么写的。我在引导学生能达到说出“这一段由四句话组成,第一句写风,第二句写冰雹,第三句写雨,第四句写积雪”这个基本要求后,接着告诉学生,这段写“风、冰雹、雨、雪”的话都突出个“大”字,我们先看课文,写风是怎样写的?学生回答:“风卷着雪花,万马奔腾似的,从山顶上呼啸而来,把战士们吹得摇摇摆摆,站不住脚。”对学生这样的回答我不满  相似文献   

8.
《伟大的友谊》重、难点教学片断河南党若萍1.抓住重点句段。作者通过哪几方面的具体事例来表现他们友谊的伟大呢?学生默读课文,找出表达中心的重点句段。生活上的帮助②—③第二意义段事业上的合作⑤—⑦第三意义段2.分析写作目的。轻声读②—③第二意义段,这一段...  相似文献   

9.
发展学生的智力,是中小学地理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是开发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没有一定的记忆,脑子里储存的地理信息寥寥无几,那么,开发智力就是一句空话。 影响记忆效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只要教师不仅在“传道”、“授业”、“解惑”上下功夫,而且在发展学生智力上动脑筋,提高记忆效率就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不了解地理课的特点或不善于学习这门课的人,他们的记忆方法,是同死记硬背联系起来的。其实,死记硬背是记忆中最低劣的一种能力。我认为,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有效记忆,应处理好记忆与其他几个方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用分层的方法读懂自然段,是本册讲读课文的难点,也是这一课的难点。在教学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时,我按以下四个步骤来逐步突破本课难点。  相似文献   

11.
人们常说“学史使人明智”。历史教学是中学教育的基础 ,它担负着对学生传授知识、思想教育、培养能力三大任务。面对方兴未艾的世界新科技革命和知识经济的到来。我们的历史教学迫切需要把培养学生能力的课题摆在重要的战略地位上。我根据教学实践 ,从以下几方面来阐述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问题。一、记忆能力的培养历史教材中有大量的知识需要记忆 ,而学生往往反映“记不住”。可以采取以下方法使学生少花些时间多记一些知识。(一 )分散记忆法。学生往往把某一段教材一次背上七八遍或十几遍 ,当时记住了 ,过几个月差不多就忘光。我…  相似文献   

12.
这道题讲的是怎样表达肯定和否定的意思.共有四句,每组三个句子.第一组的第一句用"……是……"表示肯定的意思,第二句用"……不是……"表示否定的意思,这是常用的典型的表达形式;其他各组的第一、二句都分别与这两种句式相同,只是用来表示肯定和否定的词语不同罢了.第一组和第四组的第三句是用反问的形式表示肯定,第二组和第三组的第三句是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这两种形式学生平时见得不多.是教学中的难点.教学这道题,一要多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揣摩句意;二要进行比较,让学生辨别各类句子的异同.教学时,可重点指导学习第一组和第二组的第三句.1.学习第一组的第一、二句,掌握肯定与否定的典型表达形式.先指导朗读,可让学生带着问题读,  相似文献   

13.
刘连山 《学语文》2005,(4):19-19
诗词教学中只理解几个重点句,只抓住一两个知识点。记忆几首诗词只为应付考试的现象并不少见。这样的教学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在教学实践中。我从以下三方面作了探索。  相似文献   

14.
九义六年制小学语文教学难点透视第八册3《中国石》一、教学难点《中国石》一课最后一个自然段。二、难点分析这一自然段共有三句话,第一句讲在赛石会上,“中国石”屡屡夺魁;第二句讲“我”把“中国石”奉为至宝;第三句点明战士们之所以如此喜爱“中国石”的原因。句...  相似文献   

15.
作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小学低年级段写话教学是作文教学的启蒙阶段,是中小学作文教学的重要基础。我从事小学一年级的教学工作已有八年了,在培养一年级学生写话能力的教学中,我感到,要抓好一年级学生的写话训练  相似文献   

16.
培养学生思考能力五法安徽/陈恒友一、假设。我在指导学生分析、鉴赏文章时作了三个方面的假设。第一方面是删减假设。对不影响情节完整的段落,能否把它删去?第二方面是增加假设。探讨一下在有些段落之间,加上一些过渡段或过渡句好不好?第三方面是改动假设。对课文有...  相似文献   

17.
《闹花灯》这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元宵节夜晚人们闹花灯的欢乐场面 ,表现了人们对幸福美好生活和对未来的憧憬。全文共三个自然段 ,其中第二自然段是重点段。该段共有四句话 ,四句话中第三句又是重点段中的重点句 ,把握好这一句 ,对充分感悟闹花灯的欢乐气氛起关键作用。所以在教学中 ,我这样层层引导 :师 :第三句话作者又向我们介绍了——生 (齐说 ) :龙灯。师 :龙灯可神奇、可好看了。谁愿意来读第三句话 ?(学生纷纷举手 )师 :告诉你们 ,这句话我读了好多遍都没能读好 ,现在给你们时间练一练 ,等会儿 ,和我比一比 ,看谁读得好 !(学生自由练…  相似文献   

18.
《大熊猫》(“九义”小语教材第二册13课)是学生首次接触的阅读课文.怎样引导低年级学生阅读这类课文呢 结合本文的教学谈谈我的一些看法.先谈《大熊猫》一文的教学构想.一、指导学生初读课文.1.板书课题.出示与教材配套的教学挂图(或投影片),让见过大熊猫的同学说一说自己所见的大熊猫2.出示自读方法和要求,组织学生自读课文.①借助拼音,把字音读正确.②一句一句地读,把句子读通顺.③一段一段地读,认识自然段的标记.3.检查学生的自读情况.①朗读课文(读后互评).②讨论:本文有几个自然段?读了本文后你觉得大熊猫怎么样?  相似文献   

19.
《师说》这篇课文中的第二段是全文的主要论证部分。讲清这一段文义就能使学生理解韩愈阐述的“学者必有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中心论点。构成这个段落的三个对比句及作者在每个对比句后所发表的议论是讲解的重点,也是难点。可以采取串讲方式,分析这三个对比句在论证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简单论述对比事物间的相互关系;同时,有重点地讲解疑难字、词、句,力求把课文分析与字、词、句讲解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收到一定的教学效果。讲解安排如下:  相似文献   

20.
白蓉  康庄 《陕西教育》2000,(2):30-30
《南京长江大桥》是小语第六册的一篇讲读课文。根据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年段训练重点,教学本课时,要引导学生弄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并通过扎实的语言训练,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容。因此,教学一、二自然段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学习第一段。 (1)边读边思,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 读第一自然段前提出要求: ①这一段一共有几句话?(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