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孝”是我国儒家传统思想的核心,从孔子开始,无数儒家先贤对“孝”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诠释,孟子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代表。孟子重视孝、提倡孝,他在孔予孝观的基础上主张“以孝治国”,提倡“仁政”,他的很多观念对后世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孔子及其所创立的儒家学派和以管子为代表的管子学派的孝道思想,对中华民族的道德意识有着深远的影响。孔子与孟子是先秦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孔子认为“孝”是“仁”的根本,是“泛众爱”的仁德,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孝道思想,极力将其推广为普遍的社会道德。《管子》是管子学派的代表作,深刻反映了管子的思想。先秦儒家与《管子》的孝道思想既有很大的相似性,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孝”这一重要道德范畴给出了各自的阐释。  相似文献   

3.
郭强 《文教资料》2013,(24):64-65
儒家思想在古代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作为儒家的继承者,孟子则积极深化并推动了孔子学说的发展,且在一定程度上扩展了孔子思想的精髓.孟子对孔子仁的继承与延伸,一定意义上提高了孔子地位,同时也使儒家学派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4.
孝是孔子思想中的核心概念之一。《论语》中关于孝的论述文本表明孔子的孝思想是源于他对生命的敬重和对时间的敬畏,源于他对个体人性的洞彻。孔子从人的内在要求和自觉意识出发,向我们展示了孝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天经地义的、由衷而发的感情。孔子蕴含着生命意识的孝道思想对当下构建和谐人伦关系的道德建设依然具有现实的、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一部儒家经典著作。历代学者对《孟子》的成书主要有三种不同观点:其一,该书由孟子及其弟子合著;其二,该书由孟子自著;其三,该书由弟子追述而成。孟子的仁政主张、性善论和教育观,表现出孟子率直的个性和重教思想,这跟孔子开创的儒家学说是一脉相承的,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传统孝文化的传播与外延——以明代山东为研究对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一个重要范畴。秦汉以后,孝德观念日益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重视,尤其是宋明作为封建理学极力推崇的时代,更加注重对孝行节义的旌表,同时其传播途径也更加广泛,内容也不断外延,并且由此而形成了我国传统社会的孝文化。  相似文献   

7.
孝是孔子思想中的核心概念之一。《论语》中记载了孔子关于孝的原始陈述。孔子的孝伦理思想根植于日常生活。具有强烈的生命意识,体现了对个体主体性的尊重。当代大学生个体主体性凸显,引发了一些问题,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构成了挑战。孔子的孝道伦理思想对个体主体性完善有着重要作用,对构建大学生和谐的人伦关系以及关爱型校园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从文献学的角度看,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文献资料可以肯定《礼记·礼运》中论大同的一段话确实是孔子本人的言论.将"大同"思想与那些可以确证是孔子言论的内容如《论语》等比较,可以看出,它不可能是孔子的社会理想.《礼记·礼运》中的大同之说,打着孔子的招牌,实际上是墨家的思想.它应该是儒家弟子将墨家思想引入儒家学说的产物,其产生的年代不可能早于孟子生活的时代.  相似文献   

9.
孙虹 《教师》2011,(23):14-15
孔子认为,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一切教化都是由此而产生出来的。大学应关注孝文化,崇尚孝价值,培养大学生的孝意识与孝行为,并要把孝顺父母纳入学生道德品质的评价体系之中,因此,提出"大学生在校期间也应尽孝"这一观点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孔孟是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仁"德思想又在孔孟的伦理思想中占据着核心地位。对孔子"仁"德思想和孟子"仁"德思想的分别阐述和对两者学说中"仁"德思想的比较分析,可以使人们对孔子和孟子博大精深的儒家伦理思想中核心的"仁"德思想有个更清晰的认识和了解。  相似文献   

11.
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在继承西周"孝"观念的基础上,创立了以"孝悌"为核心的孝道思想。儒家孝道思想,影响深远,对今天的道德建设仍有借鉴意义。围绕儒家孝道思想,本文着重探讨三个问题:孝道存在的原因,孝道的实现途径及保障机制,儒家孝道思想的现代意义。本文认为,此意义有三:第一,有助于现代家庭道德建设;第二,有助于制定富有生命力的道德规范;第三,有助于从道德层面完善赏罚机制和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2.
孝道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孝道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中,孝道思想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儒家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的道德规范体系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儒家用以规范父母与子女关系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原则之一.  相似文献   

13.
孟子德育思想对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崇高精神境界的提高,有着极其重要的发蒙作用,对于孟子“孝”之思想更具有普世价值.深入挖掘孟子“孝”之思想,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对于新时期思想政治建设、精神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围绕孟子“何谓大事”,“何谓大孝”,“如何行孝”及孟子“孝”思想之当代启示四个方面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4.
“孝”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最初表现为对祖先的祭祀,私有制产生后开始转变为孝敬父母。春秋以后,经孔曾孟荀等儒学大师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以及诸子百家对孝的论述共同完成了“孝”在先秦时期的理论体系构建,使“孝”作为一种文化得以确立和传播,并对海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5.
孟子说:"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表明孝悌之道是尧舜以来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历考古代文献,我们不难发现:尧舜时期已有孝悌萌芽,夏代有忠德流行,商代则是悌道大盛,周人比较全面地形成了孝悌风俗,这些都是孔子系统孝悌思想形成的历史资源。孟子说孔子乃"集大成"者,其于孝悌思想亦然。  相似文献   

16.
<论语>中的"孝"包含着"孝亲"、"无违"等思想,在继承了西周"孝道"的思想基础上,又蕴含了对"孝"的新阐释,然而又不可超越地包含了很多封建糟粕.今天我们仍然需要弘扬儒家孝道的积极成分,剔除封建落后保守的思想,推进我们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7.
孔子对孝道的人文性阐释奠定了儒家孝道基础,笔者在阅读相关典籍的基础上,试提出儒家孝道的四个基本特征:情境性、层次性、过程性和践履性。在当代,儒家孝道的弘扬,有助于提高人们的孝爱意识,树立及时行孝、物质孝养与精神慰藉相统一的观念。  相似文献   

18.
“仁”一直被学者认为就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文章围绕“仁”之一义,主要以《论语》为依据,尝试追寻孔子仁学的思想脉络,集中发明《论语》中有关“仁”的理念所引伸的条目,勾勒出诸如仁爱、礼制、孝悌三者间的内在联系。末了则说明“仁学”在今天的社会伦理建设及个人精神生活中仍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