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被抹上了“荒凉”底色、背后时刻感受着“惘惘的威胁”的那样一种月光的意象,构成了张爱玲作品“恐怖的月光”的“传奇”,起着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这不仅源于她童年情绪中不幸的情感体验,也是她在港战中对人生的悲凉体验,其后有许多作家受到她的影响,月光的传奇仍在不断上演。  相似文献   

2.
孙友田的《月光启蒙》是一篇优美的文章,“言美情浓”,饱含诗情、诗意是本文最大的特点。教学时可以“夏夜的美妙”“民歌、童谣的美妙”自然引申“母爱的美妙”逐渐靠近作者,逐渐走进文本深处,发现“月光”与“母亲”相连,感受月光、歌谣以及母亲的美丽。现以本课教学的三个片断谈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3.
月光     
今夜美丽的月光你看多好照着月光饮水和盐的马和声音今夜美丽的月光你看多美丽羊群中生命和死亡宁静的声音我在倾听这是一支大地和水的歌谣月光不要说你是灯中之灯月光不要说心中有一个地方那是我一直不敢梦见的地方不要问桃子对桃花的珍藏不要问打麦大地处女桂花和村镇今夜美丽的月光你看多好不要说死亡的烛光何须倾倒生命依然生长在忧愁的河水上月光照着月光月光普照今夜美丽的月光合在一起流淌月光@海子  相似文献   

4.
《月光启蒙》选自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下册第5单元,是一篇叙事散文,文章回忆了母亲在宁静的夏夜伴着明月星光,为儿时的“我”唱民歌、讲故事、唱童谣、说谜语的动人情景,让我们真切地体会到充满乡土气息的民间文化是精神成长的根基,是生命历程中不可或缺的宝贵精神财富。文中母亲、歌谣、月光其实已经融为一体,置于“故乡”这一背景下,“母亲”和“月光”已经成为一个统一的意象,成为学生通往“月”文化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5.
乔羽先生曾把多彩的老年生活比作“夕阳红”,我则把退休后的生活比作“月光下”。没有喧嚣,没有烦躁,只有月光下散步的那种闲适、恬静的感觉,更何况我还享受着一份源于少年、延续至今、超越时空的纯真友谊。  相似文献   

6.
捧读贵刊:1999第2期《值得推敲的三个句子》,王坤老师认为;“月光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第十二册《月光曲》)此处的“月光”应改为“月亮”,才能与事理相符.这样一改,成了“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似乎很合乎事理,但如果和原句对比起来,仔细加以推敲一下,就感觉到蕴味全无,如同嚼蜡.  相似文献   

7.
死亡是史铁生作品的主题之一。从身处残疾求死到思索死亡再到超越死亡的生命体验,“死亡意识”贯穿在他创作的始终。21世纪开始,史铁生也创作了少量诗歌,此时的他,已经过艰难的探寻找到了活着的理由与方式,对死亡持有达观的态度。他的诗歌用一种超然、轻的态度看待死亡,审视死亡与永生的关系,给死亡带来了美学和彼岸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机遇与月光     
一个凉爽的夏夜,我和一位久别的朋友在屋内闲聊。谈起这几年各自的经历,我便感叹自己机遇欠佳,诸事不顺。朋友用“机遇只叩门一次”的典故来警戒我。我苦笑道:“哪怕叩一次也好,遗憾的是,一次也没有敲过我的柴门。”“我不相信。”朋友不客气地说,“如果你没听见她的敲门声,那一定是因为你只知道去听自己的声音。你用自己的声音覆盖了一切。”朋友的话让我感到委屈。我们相对沉默了许久。“今天月光真好。”朋友忽然说。“有月光吗?”我很惊奇。我们进屋的时候天上根本就没有月亮,窗帘拉得很严,屋内只有雪亮的灯光,她从哪里看见了月光呢?“…  相似文献   

9.
史铁生作品中的类宗教意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铁生某些作品的意蕴往往有浓厚的宗教意味,但又与一般的宗教内涵不同,因此本文称之为“类宗教意味”。主要表现于以下方面:敬畏自然;参悟命运;理解苦难;悲悯情怀;“宗教精神”。  相似文献   

10.
陈红 《德州学院学报》2013,29(3):59-61,89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在回顾人生失意时的一次心灵之旅。由于正青春时双腿瘫痪,史铁生对时间与空间的感受与体验细腻又独特,他在潜意识中拒绝了物理时间和空间,其时间与空间停留在最初与地坛相遇时的时空中,是永恒的时空观念。在自我的心理时间与特殊的空间体验中,作者实现了心灵的成长与对死亡、人生的参悟。  相似文献   

11.
史铁生的创作可大体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其中一以贯之的是面对困境人的精神何以自救的命题,后期小说特别是《务虚笔记》体现出与传统的小说截然不同的旨趣,传统小说关注的是“现实”的范畴,史铁生的后期小说关注的是“可能”的范畴,是对人的命运的可能性的揭示及对人的困境的认识与探究。  相似文献   

12.
月光笛声     
“月光笛声”只是个泛题,为的是记取优雅。书读到第十二个年头,优雅就像阳光下的冰凌子,看着它滴滴答答,却无法可想。更企盼它能像钟乳石,即使溶解,也会在远方重新转世。因此,“月光笛声”不妨偶尔为之。 朗月当空,笛声不期而至,辨不清来处,只觉得和溶溶月光搅在一处,和风流动。清洌的音符灌满教室,瞌睡虫们像撞上了“雷达”,遁形匿迹。 至今对月光下的笛声很是怀念,只因为它作了最枯燥乏味的日子的润滑油,使它们轻轻松松地从指缝间溜过,留下满地捕捉不到的影子。 气温达到35℃,只有一类事情可做。 拔去电话线,躲进与世…  相似文献   

13.
夏熳 《湖北教育》2003,(3):58-58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一篇课文名为《月光曲》。课文描写了在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贝多芬为一位贫穷的盲姑娘和她的皮鞋匠哥哥演奏这首《月光曲》的故事。其实,该曲之所以称为“月光”,是由于德国诗人路得维希·莱尔什塔勃(1799-1860)把该曲的第一章比作瑞士蔬森湖上的月光,才使这首奏呜曲获得了“月光曲”的别名。 这首奏鸣曲创作于1801年,标  相似文献   

14.
我的梅园因为刚刚建好才一年多的时间,宽阔的院子里栽种的几种树木都还没有成荫,只要是有月光的晚上,无边的月光无遮无拦地倾泻下来,满院子里到处都是明媚的清辉。只要是这样的晚上,15岁的孩子必定为清丽的月光所吸引,兴奋地喊我:“爸爸,快来看,月亮在我们院子里升起来了。”然后,孩子又会问:“爸爸,我们在城市里这么多年,怎么没有见过月光呢?”  相似文献   

15.
月光     
温馨:有一首歌,唱的是深夜里老师在备课;有一篇课文,写的是祖国大陆和台湾的小朋友手拉手,心连心;还有一次考试,我得了C。老师常说,写作要联系生活。那我就把这些事情加上自己的愿望和月光写在一起了。李老师:看来“处处留心皆学问”这句话一点儿也不假。如果我们能像温馨一样,生活中多一份留心,写作中多一份努力,还怕写不出好的作品来吗?月光是传递祝福的灯它让同学们发自内心的歌在老师的病床前轻轻地唱月光是诉说心事的灯它让我鼓足了勇气,把今天得了C的试卷拿给妈妈看月光还是点亮思念的灯它让深圳和台湾的小朋友心儿连,手儿牵月光啊让…  相似文献   

16.
论述了贝多芬“月光”奏鸣曲在曲式结构、和声配置、旋律的进行、声部的安排等方面的精心布局, 同时论述了各乐章的思想内容。  相似文献   

17.
“提裤”     
边际 《中国考试》2007,(11):1-1
做个有失文雅的比喻,题库就是“提裤”。 其实细想起来,这个比喻也不无道理。如果我们将考试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那么前一个阶段相当于“裸考”,后一个阶段就相当于“裤考”。“裸考”是指一次命题对应一次考试,主要是对传统考试而言,“裤考”则是多元命题对应多元考试,主要是对现代考试而言。[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李芳 《教育探索》2003,(12):78-79
非母语教育从人的非母语交际接触开始,一直随其生命延续,在“教”与“学”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小学阶段非母语教育的“教”与“学”,在语料选择、返身互动、命题实践及学科融合方面“教”的比重大于“学”;中学阶段非母语教育的“教”与“学”,在语料选择、返身互动、命题实践及学科融合方面“教”寓于“学”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以体现;大学阶段非母语教育的“教”与“学”,在语料选择、返身互动、命题实践及学科融合方面“学”的比重超过“教”而成为主导。我们所讲的非母语是“学”出来的而非“教”出来的,就是这个道理犤1犦。“教…  相似文献   

19.
李 我们曾经谈到百年高考作文“昨天”和“今天”的阶段划分,还对不同时期高考作文命题的特点和风格,进行了简单的述评。  相似文献   

20.
《月光启蒙》(苏教版第十册)根据著名作家孙友田的散文《月光母亲》改编而成,题目将“母亲”换成“启蒙”,包含了编者的两层深刻用意:第一,以“启蒙”凸显母亲的伟大——母亲不识字,却在用独特的方式启迪着我,开化着我,给予了我一个个美妙的夏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