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中国培训》2023,(2):12-14
<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行了部署,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2.
<正>一、命题背景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另外,报告再次强调了我国的“双碳”目标,表示要积极稳妥地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并且从碳排放“双控”、能源革命、健全碳市场、提升碳汇能力等方面做了具体部署。试题以融合乡村振兴与双碳目标的乡村近零耗能建筑为载体,挖掘其地理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3.
服务高质量发展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任务。职业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应加强自身建设,高质量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乡村振兴与教育强国建设都是我国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发展战略,两者表征出时空共在性、存续共生性以及目标共通性的耦合关系。教育强国视域下职业教育应着眼于“建设教育强国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逻辑,构建面向乡村的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通过高质量育人支撑乡村治理现代化。职业教育要深度嵌入乡村振兴这一系统性工程,以人才振兴促进产业的发展、文化的繁荣、生态的优化、组织的高效。  相似文献   

4.
<正>党的二十大全面回顾总结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特色、本质要求和需要把握的重大原则,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  相似文献   

5.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国家“十四五”期间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的关键一步。乡村要振兴,教育必先行,教育要发展,振兴在乡村。全面推进乡村教育振兴已成为西吉县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当前,西吉县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力补齐乡村教育发展短板弱项,在布局结构调整上动心思,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出实招,在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上想办法,在办学条件改善上动真格,在教育惠民政策落实上抓精准,积极探索乡村教育振兴的“西吉模式”,让每个乡村孩子都能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助力全县乡村振兴深入推进、加快富民强县步伐,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教育幸福指数。  相似文献   

6.
<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推进乡村振兴,内含着推进农村教育振兴。农村教育振兴不只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与目标,同时也对乡村振兴起着支撑和保障作用。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人才振兴乃是乡村振兴之本。由此,乡村振兴与农村教育振兴的深刻关联便不言自明。新时代赋予农村教育振兴新使命。这种新使命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其一,需要从更高的政治站位上认识农村教育振兴,增进全社会对农村教育振兴的共识。我国已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乡村现代化寓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之中。在一定的意义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质上就是推进乡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又包含实现教育现代化,而教育现代化离不开农村教育现代化。可以说,农村教育振兴就是推进农村教育现代化。中国特有的国情和社会发展目标决定了农村教育振兴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和特别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首次提出以五大振兴来建设农业强国,实现农业大国转向农业强国。而乡村工匠是推动乡村五大振兴、农业现代化发展、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力量。但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年轻的乡村工匠纷纷转行,  相似文献   

8.
《福建教育》2023,(2):4-5
<正>开篇语: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相似文献   

9.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这一系列重要论述将教育事业的发展放在优先位置,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要振兴,教育必先行。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一个重要的抓手,就是推动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自主发展。从BBS到Blog,从微信到抖音,一个开放的、没有边界的、随时随地的网络学习社区,  相似文献   

10.
“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三农”工作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人才振兴关系着国家社会整体发展。高校作为高素质人才的集散地,具有丰富的科教资源,起着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的社会功能。高校助力乡村人才振兴具有天然优势,这对乡村高质量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然而目前,乡村振兴面临着高素质人才持续流失、剩余劳动力内生动力不足,以及基础教育发展的问题,亟待解决。对此,高校可发挥自身优势,一定程度上满足当地乡村的发展需求,利用自身丰富的教育资源,有针对性地为乡村人才振兴建设培养输送相关人才,对乡村现有劳动力进行培训和优化乡村基础教育体系。这将有利于加快推进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11.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统筹安排、一体阐述,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指明了三者对于国家富强与民族复兴的重要意义。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迫切需要一流大学的引领和支撑。“兴学强国”是中国大学与生俱来的历史使命,也是中国大学最重要的特色。天津大学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矢志践行“兴学强国”的初心和使命,在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作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12.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中党和国家所处的历史方位,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强调了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教育现代化的有力支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归根结底要靠人才。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性事业。  相似文献   

13.
在党的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作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的报告。报告深刻阐释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描绘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为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指明了前进方向、确立了行动指南。报告第五部分将教育、科技、人才整体论述,明确“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提出“强化特殊教育普惠发展”,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教育、对特教的高度重视。教育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对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及增进民生福祉起着重要作用。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党的二十大主题,深入思考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教育现代化对特教提出的新任务、新使命,把“强化特殊教育普惠发展”真正落到实处,开创新时代新征程特殊教育改革发展新局面。  相似文献   

14.
<正>书记“学思录”学习领悟党的二十大精神,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三位一体”战略,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上,坚定不移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以教育现代化服务支撑中国式现代化。  相似文献   

15.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新农科教育面向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以及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战略需求,是构建高水平农科人才培养体系的关键一环。《分子生物学》是新农科背景下各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其课程思政建设必不可少。加强《分子生物学》课程思政建设,将思政育人融入学科发展和专业知识中,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提升学生思想道德和科学素养,实现知识传授和思政育人的同频共振,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通过融合党的二十大精神,引导学生把自我的成长成才融入推动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以更加奋进的姿态投身强农兴农的乡村振兴伟大实践中,争做新时代的现代农林人才,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科技支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潜力后劲与基本支撑在乡村。高等教育作为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主要阵地和重要引擎,承担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使命任务。全面助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是高等教育价值取向的基本意涵和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是由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相对滞后,体制机制还存在一些障碍,导致其在服务乡村振兴方面还存在多重困境和问题。新时代新征程高等院校必须从问题出发,强化其服务“三农”的意识,建设高质量学科专业体系,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完善科研成果推广转化机制,切实发挥其在乡村全面振兴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面向新农业、新乡村、新农民、新生态,加快新农科建设,加快培养农林水利类紧缺专业人才,更好地支撑服务农业强国建设。各地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加强本土人才培养,是实现乡村人才振兴的关键。目前,农村建筑市场尚不成熟,迫切需要解决农村本土建筑人才匮乏的难题。鉴于此,文章基于农村住宅建设现状,从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探索农村本土建筑人才培养机制,旨在为农村建筑行业输送更多优秀人才,进而全面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18.
董君武 《上海教育》2023,(34):42-43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是党和国家赋予教育的新使命新任务。  相似文献   

19.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高度,对“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专门部署,凸显了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为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推动教育改革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教育强国,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主动超前布局、有力应对变局、  相似文献   

20.
<正>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主题,提出要“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进一步指明了“三农”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前进方向。我国共同富裕必须通过乡村振兴来实现,而乡村振兴,人才是支撑与关键,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为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要加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乡村规划、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