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遵循整合营销理论的内容型营销、全渠道营销、参与式营销思路,在分析教学科研支持视角下我国高校图书馆知识类短视频推广的现状与问题基础上,构建了以内容推广、渠道推广、全员推广为核心的高校图书馆知识类短视频推广策略:创新知识类短视频内容生产模式与叙事方法,增加知识类短视频关注度;构建动态匹配师生教学科研情境的知识类短视频推广矩阵,强化知识类短视频传播力;打造线上线下用户互动式参与知识类短视频推广的场景生态,提高知识类短视频渗透率。  相似文献   

2.
阅读疗法的"离身认知"原理基于身心二元理念,构建了"阅读—认知心理"之间的直接关联,由于排斥人的身体经验和环境作用,此原理缺乏现实性和生态性。阅读疗法的"具身认知"原理则基于身心一体理念,试图揭示"阅读—具身体验—认知心理"三者的关联,为阅读疗法实践中的书目选择、过程引导和环境设置提供方法论指导。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5G网络、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浪潮在新闻报道领域的广泛应用,身体在场在融合新闻实践中的意义愈发明显。具身认知理论强调身体在人类认知过程中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从这一视角出发,可发现当下新闻报道借助移动直播、短视频、AI、H5、VR等一系列前沿技术,给用户带来了身体的连接、交互和共情等一系列具身化体验,并在新闻真实观层面引发了从离身在场的客观事实向具身在场的直接体验的转变。研究的现实启示是主流媒体在新闻报道策划中要注意以用户身体为出发点,注重新闻报道过程中用户的身体体验,并以用户身体反应来检验新闻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4.
在激烈的传媒竞争中,深入把握用户的认知图景极为重要。本文基于百度百家号用户的网络行为数据,从关注对象、内容类别以及情感偏向这三个用户洞察的重要维度出发,考察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新媒体用户在网络内容平台上的认知特征与关注焦点,初步勾勒出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新媒体用户的认知图景。通过对百家号热点文章数据和用户关注的Top账号数据内容分类的统计分析,本文提出了新媒体平台完善内容建设机制的操作路径。  相似文献   

5.
王雨婷 《视听》2022,(4):157-160
知识类短视频近几年在各视频平台迅速发展.本研究基于词频分析法和LDA主题模型两种研究方法,对B站知识区UP主"无穷小亮的科普日常"播放量前五的视频评论内容进行分析,从文本特征的角度分析用户对知识类短视频的关注倾向和讨论角度.研究发现,用户评论的关注点主要集中于账号运营者和科普内容本身,其文字表达体现出强烈的年轻化语态特...  相似文献   

6.
沈鲁  乔羽 《编辑之友》2023,(1):80-87
凭借知识内容的重组与改造,知识类短视频消解了传统意义上知识的边界感,塑造出全新的知识领域与文化空间。通过挖掘和拓展人的主体需求,知识类短视频将知识与社交相互融合,嵌入大众的日常生活场景内,激发了更广泛的社会连接。在全新的内容生产空间中,出现了知识文本形态祛魅化、知识传播秩序去中心化、叙事语态可视化的转向。同时,知识类短视频主要关注社会个体、社会互动与社会文化维度三方面的价值内涵,具体表现为促进知识普及、智慧共享与社会文明发展。  相似文献   

7.
随着短视频媒介的不断发展,大众对短视频的内容提出了更高期许,泛教育、泛知识类短视频开始受到较多关注。与此同时,无论是抖音、快手这类短视频平台,还是知乎、果壳这类传统问答社区,又或是微信公众号、百度百家号等网络平台,都在积极开发知识类内容,增加知识类短视频权重。本文通过引入知识类短视频概念,探讨了这类短视频的传播动因与传播特征,并就这类短视频的长期发展提出了相应建议,从而让短视频更好地作用于知识普惠。  相似文献   

8.
陈志杰 《传媒》2024,(6):66-68
<正>随着短视频平台与生活场景连接日益密切,借助智慧平台传播知识,开展知识服务已成为重要趋势。2021年12月29日,抖音正式上线学习频道,为传播、推介和展示知识类视频创造了新的独立空间。抖音与巨量算数共同发布的《2022抖音知识数据报告》显示,2022年1月到10月,抖音知识类作品发布的数量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其增长幅度达到了35.4%,知识类创作者单月直播的场次增长幅度高达72.7%,月观看知识视频100条以上的抖音用户达4.5亿,其中泛知识内容视频的播放量达到平台整体播放量的20%。抖音通过开设学习频道,构建完善的知识服务体系,专门开展知识服务,为用户提供知识类短视频,在功能定位、  相似文献   

9.
在第二代认知科学革命的影响下,身体范式为档案展览提供了新的机遇,有利于提升档案文化传播的效果。文章基于“离身困厄”到“具身体验”的转变,揭示了具身性档案展览的运行机理,并依据具身认知理论的“身体、环境、认知三位一体”的逻辑理路,提出建构具身性档案展览应注重受众的具身性体验以及与展品之间的互动、重视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融入、关注受众自身认知因素的影响,从而提升档案展览效果。  相似文献   

10.
在厘清虚拟现实媒介的概念的基础上,基于感官、认知和时空维度提出虚拟现实媒介具有感官延伸、身体返场、再现和超越三个核心特征。基于此,进一步从语义、句法、语用三个层面出发,系统探讨虚拟现实媒介的三类叙事形式及其实践案例。其中,虚拟现实媒介交互式叙事基于叙事环境构建和叙事规则规划,能够让用户感受具身参与故事体验;虚拟现实媒介沉浸式叙事重视用户的心理体验,通过感官复现与自然的叙事引导和交互,帮助用户获得多层次沉浸体验;虚拟现实媒介跨时空叙事形式则借助时空构建和时空多维转化为用户提供跨时空体验。  相似文献   

11.
短视频平台飞速发展,其内容五花八门,内容生产者及用户数量持续疯涨.本研究结合用户短期的满意度和长期的情感承诺,基于持续使用理论、感知价值理论,分析不同维度的感知价值对用户不同程度的认知影响,从而研究其对持续使用短视频的影响,并深入分析不同感知价值的作用,选择李子柒系列短视频用户进行问卷调查与统计分析,并辅以半结构式访谈...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公安题材影视作品火爆,公安知识形成需求,构建网络“中视频”平台公安知识类账号有独特的平台流量优势、视频模式优势和内容优势。本文基于内容与文本分析方法,对哔哩哔哩平台“广州禁毒”与“底层原理”账号2022年度发布的全部视频投稿作品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其内容呈现模式及表达造成的传播效果差异,并借此归纳构建网络“中视频”平台公安知识类账号的策略,以期为公安宣传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移动互联网时代短视频平台和内容不断迭代,场景的建构成为短视频内容传播的重要特征。场景建构有助于受众获得多维立体的感官体验,同时有效生成用户画像。短视频的兴起也为出版业开拓了新的品牌宣传形式和图书营销渠道。图书类短视频的常见场景包括学习性场景、故事性场景、社交性场景、生活性场景。在具体的场景建构过程中,需要短视频根据自身需求和目标受众建构合适的场景,其应该包含具身体验、情感连接、文化浸润三个核心要素。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以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成为新的流行传播媒介,文博知识类的短视频是其中广受关注的内容之一。很多博物馆加入短视频平台进行宣传推广,虽然取得一定的发展,但官方账号的网络关注度普遍较低,内容创作和运营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距。未来发展中,博物馆应强化自身内容品牌定位,进行专业化的运营推广,不断提升博物馆的网络影响力。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种快速传播知识的媒介形态,短视频提供了可在短时内“速食”的信息,被视为实现知识普惠的重要工具。本研究聚焦知识短视频对用户的影响,使用程序化扎根理论分析忠实用户的深度访谈资料,归纳出知识短视频用户的三种主要类型和行为模式,包括求索者、储备者、休闲者。同时,研究揭示了知识短视频提供的知识获得感的内涵,以及其对用户的认知方式与认知结构的影响。知识短视频通过为用户带来即时、轻松的认知体验,制造了一种强烈的知识获得感。然而,知识获得感并不等于认知的提升,可能还会影响更为深入的理解过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意义] 构建基于关联数据的探索式检索系统,充分利用关联数据中隐藏的知识网络,向用户提供发现新知识的机会。[方法/过程] 基于DBpedia电影数据集,采用改进的向量空间模型进行关联数据的语义相似度计算,使用可视化的交互技术对检索结果进行呈现。[结果/结论] 通过基于任务的评价方法与IMDB进行对比,证明基于关联数据的探索式检索系统能够提高检索效率,提升用户体验并能引导用户发现其感兴趣的信息。  相似文献   

17.
人机交互已经成为当今信息交互的主要场景,社会临场感被证明是在人机交互过程中具有重要影响的一种用户心理体验,但已有文献缺乏对社会临场感的量化研究以及影响机理的揭示。弹幕短视频是一种最常见的人机交互应用,弹幕为创造社会临场感提供了载体。文章以B站的科普视频为研究对象,利用Python工具收集视频弹幕共299,994条,采用数据挖掘及文本分析法,从情感、认知两个维度出发,计算每个视频的社会临场感水平,在此基础上分析视频的社会临场感水平与用户视频使用行为的关联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短视频的社会临场感水平与视频播放量、用户点赞量、用户投币量以及视频弹幕总数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研究结论为拓展人机交互领域的社会临场感理论,以及基于用户视角促进科普类视频的分享与传播提供启示和参考。  相似文献   

18.
融媒体时代,科普主力军转战短视频赛道,科普短视频成长为公众喜闻乐道的科普形式之一。科普短视频消弭了知识分享的时空藩篱,在科学普及过程中举足轻重,研究影响科普短视频传播效果的关键因子有利于科普工作者打造优质科普作品。本研究以“上瘾模型”为理论基础,借助熵权法提出科普短视频传播效果计算公式,运用内容分析法构建科普短视频传播效果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上瘾模型”中触发、行动(用户体验三要素)、投入等维度的部分自变量对科普短视频传播效果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显著意义;酬赏维度的自变量与传播效果之间未见显著影响。因此,充分利用受众的从众心理、加强创作者间的有效合作、平衡科普短视频的公益性与功利性,将有利于短视频科学普及工作的深入开展,进而提升全民科学素质。  相似文献   

19.
随着网络短视频的快速发展,短视频用户更倾向于利用碎片化时间快速捕捉知识信息,分析观看非遗短视频用户使用行为影响因素有助于推动非遗短视频的推广与传播。非遗短视频用户特性与其他媒介用户有所区别,短视频用户黏性较强,用户求知欲旺盛。基于此,本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样本用户,以扎根理论为基础,通过半结构化访谈问卷获取原始资料,并进行深度访谈获取真实有效信息,运用质性研究的方式进行编码处理,不断比较所形成的范畴与范畴之间的逻辑关系,分析非遗短视频用户行为影响因素及构建影响因素模型。揭示了用户使用行为受到知识期望、价值需求、社交需求、个人提升需求、网络氛围的共同影响,并从用户的角度进行探讨非遗类短视频的未来展望。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把视线聚焦在新媒体的媒体语境当中,以百度百家号为例,考察了新媒体用户在内容层面、认知层面和行为层面上的认知与使用模式。基于对百度百家号用户媒介认知与媒介使用情况的网络问卷调查数据,本研究从新媒体用户重点关注的文章类型、内容来源的关注度以及网络内容的信任度三个方面分析了新媒体用户的内容消费特征并提出了优化网络内容平台内容建设机制及信息扩散机制的策略与建议。在用户层面,需重点培养激活核心用户以提升内容生态的活跃度;在平台层面,需纳入优质内容资源,重视品牌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