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两个大局”背景下构建和传播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对均衡国际话语权分配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赢得战略主动都具有重要意义,要从历史纵向和世界横向两个维度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遵循“事实求是、因地制宜、久久为功、目的导向”的原则,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话语体系、学术话语体系、大众话语体系、对外话语体系”,并以“完善顶层设计、建设全媒体传播途径、重塑当代传媒伦理”作为其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2.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运用战略思维统筹“两个大局”规划现代化强国的重大战略部署,提出新的战略任务、战略安排及战略要求。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核心是党的领导,确保现代化道路避免陷入“亨廷顿悖论”;特点是有别于西方的现代化模式,不仅创新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而且打破了其他发展中国家只能依附西方发达国家实现现代化的思想禁锢;立场是以人民为中心,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旨归是人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推进不仅宣告了“历史终结论”的破产,而且指明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实践目标和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3.
从本质上说,“中国模式”是世界尤其是西方对中国发展道路的一种解读,其合理性背后兼具积极回应全球化问题的时代性特征与坚定不移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制度性特征。“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及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构成了具有原创性的中国现代化理论和方略的基本内核。从“中国模式”到“中国式现代化”话语演进的实质是从被动到主动、从非我到自我、从方案到文明的深刻转变。中国式现代化在改写世界现代化既定逻辑、创新世界现代化理论的基础上,既展现出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也创造出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相似文献   

4.
新时代新征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在境遇的观照上,秉持正视经济全球化与“逆全球化”话语表达之间的张力、突破西方国家“话语隔离”与“话语包围”双向的制衡、解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和精神生活质量提升滞后矛盾的三管齐下;在价值的追求上,坚守有利于扩大“中国方案”的国际影响力、提高人民的美好生活质量、增强我国主流价值观引领力的三者兼顾;在现实的进路上,坚持中外话语体系融通、话语大众化表达、中国式现代化推进的“三位一体”建设。  相似文献   

5.
中国式现代化既是一种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有机统一的客观的、自然的、辩证历史过程,又是基于实践合理性与价值合理性的中国式现代性逻辑的自我生成、确立与证成的过程。作为对中国式现代化合法性、正当性理据的探寻、辩护与有效诠释,中国的现代性或现代性的中国逻辑,从立场、宗旨、逻辑和根本价值目标等方面根本有别于西方现代化。其话语表达一旦生成,就会自然地嵌入某种自主性的历史进步历程,起到其内在的规约性、引领性。中国的现代性或现代性的中国逻辑之理论纲领的确立,是典范性模式、道路意义上社会现代化成功实践的中国智慧的集中体现,其核心要素和基本构成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社会现代化何以可能的价值理念纠偏与价值基础重置;二是通向人类现代化正道和文明新道的合理性价值实践和价值目标的变革;三是“现代化多元主体并生共在”视域内人类新型现代化模式及其多元差异主体并生共在场域价值塑造。这三个方面核心要素的有机整合与良性互动,勾勒出了“中国式现代性”或“现代性中国逻辑”的基本结构和内在实质。  相似文献   

6.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围绕中国现代化诸问题进行了系统阐释,建构了中国现代化话语体系。基于基本国情、现代化共性、实践辩证法、国际视野诠释现代化,是毛泽东建构中国现代化话语的基本方法。中国国情决定了现代化任务的艰巨性、过程的长期性和价值取向的人民性;工业化、科技创新、对外开放、独立自主体现了世界现代化的共性;农业和工业、工业内部和农业内部、经济政治文化现代化、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等关系的协调体现了中国现代化的实践辩证法;以苏联和西方发达国家为样本、以赶超苏联和西方发达国家为目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体现了中国现代化话语建构的国际视野。中国现代化话语建构,奠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基础,也为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建构提供了重要启迪。  相似文献   

7.
当前,中国国内发展建设目标不断推进,中国国内意识形态领域态势根本转变,世界各国密切关注中国发展、世界“西强我弱”话语态势开始松动,这是新时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创新的重要变量机遇。而抓住变量机遇不断推动中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创新,不仅要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话语、中国共产党人实践话语、西方话语资源要素中合理成分的多元存量中甄鉴、糅合、出新;还需着力新概念拓宽中国话语的国际辩论空间、采用新形态推动中国话语的增量传播、厚植青年力量推进中国话语的在场交流。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转型,因社会主义制度结构先于国家整体工业化设置而具有不同于西方先发国家工业化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即非同源性;但中国社会转型又同时具有由国家工业化、现代化和市场化使然的、与世界一般工业化相联系的某些同源性特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当改革开放以来的“解放思想”与“中国社会转型”关联时,不仅凸显出“中国式话语”的底蕴,而且由此引出了一系列需要深层思考和研究的话题:进一步解放思想的力度、深度和向度应如何掌握、由谁掌控?  相似文献   

9.
党的二十大报告既是一部内涵丰富、逻辑缜密、系统完整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重要理论文献,又是一部续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的科学行动纲领。党的二十大报告作为让世界读懂中国的重要文本和话语呈现,其话语表达清新质朴,用鲜活话语生动讲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故事,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宏伟战略目标。话语是理论的载体,报告是由具有系列浓厚时代气息的新概念新语汇构成的科学理论话语,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极具典范意义的话语创新和理论创造。推进科学性、民族性和时代性话语体系塑造,是党的理论话语创新的重要使命,应在学理研究和传播实践中不断推进。  相似文献   

10.
就属性和功能而言,当代中国需要表达中国实践、立足人民大众和构建中国自主的学术话语。但囿于存在着学术西化依附性发展、西强我弱结构性差异、话语质量比较性劣势以及话语分量相对性不足等问题,我国学术表达在国际上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话语困境。当前中国学术话语建设的根本进路在于构建中国自主学术话语体系。为此,在实施哲学社会科学系统工程的同时,要强化学者的使命意识、方法意识和论题意识,以“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标识性概念,以构建中国自主的现代化知识体系为契机,加快推进学术话语创新。  相似文献   

11.
共同富裕话语有其独特的内在生成逻辑,集中反映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品质和实践发展。从概念史的视角来看,共同富裕话语经历了反思与探索、深化与拓展、转换与革新、创新与超越四个阶段,形成了“革命求富”“建设谋福”“改革致富”“全面共富”的话语表达。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深化了共同富裕话语的内涵表达,建构了共同富裕话语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共同富裕话语的精神特质,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聚焦于共同富裕话语的实践逻辑、理论逻辑、话语逻辑、主体逻辑有助于深化共同富裕的逻辑证成。在把握共同富裕话语与小康话语、民族复兴话语和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价值共通性、逻辑关联性的基础上,不断深化中国话语表达。  相似文献   

12.
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世界历史进程的主旋律。二战以来特别是“冷战”之后,学界关于现代化和现代性问题的讨论逐渐增多,认为现代化或现代性是“一元”的霸权主义偏见,逐渐被日益多元化的现代化进程与世界现实格局所否定。中国式现代化同西方现代化道路有着本质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同时也涉及现代性的理念和实践。中国式现代化既吸收西方现代化的优势,又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风格,与艾森斯塔特提出的“多元现代性”之间存在紧密性和相似性,前者是对后者的确证和超越。以艾森斯塔特“多元现代性”视角审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和现代性的方案,一方面有助于解答现代化或现代性究竟是一元还是多元的困惑,走出“现代化=西方化”“现代性即西方性”的迷思;另一方面有利于创新中国现代化的实现道路,以新的视角探寻中国式现代性方案的独特优势和世界意义。  相似文献   

13.
党的二十大宣告了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就是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一种政治话语一经提出便引起了海内外的广泛关注,其不仅具有丰富独特的内涵要义,同时其出场也有系统的内在逻辑。中国式现代化既是“后发外生”客观条件下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超大规模现实国情的演绎结果,更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目标使然。  相似文献   

14.
从一般的现代化到具体的中国式现代化,意味着一系列的转变、提升和优化,孕育着一系列的创新、融合和发明。现代化在中国首先是在外部冲击—中国回应模式影响下被迫奋起的现代化,是一般模式的应用与推广,只有把普遍、一般诉求与中国独特的条件、路径、模式相结合,开创了现代化的“中国范式”后,中国式现代化才逐渐摆脱现代化与西方化等同的发展主义与发展决定论,告别西方启蒙话语制造的落后的“中国”形象,在现代化的普遍要求、回归中华文明发展大道和社会主义新文明的三者融合创新中型塑新的中国形象。中国式现代化通过更多的“流转”“往来”开拓一种超越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社会主义新文明格局和逻辑,即人与自然、人与人、国家与国家的和谐共生、合作共赢取代了掠夺宰制、你死我活式的零和思维模式,呈现新文明的崭新世界格局和视野。防止资本逻辑的盲目扩张、遏制全球性问题的外推、保证发展成果属于全体人民而不是资本和精英,需要一个成熟的社会主义政党和政府来保障。唯有如此,中国式现代化包含的新理念、思路、政策才能更好地获得实现。  相似文献   

15.
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视域,只要是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上的原理观点、规律呈现、行为方式,都被加以系统性阐述并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威。如何牢固树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威,有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已然成为巩固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极为重要的现实命题。辨析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威的必要性、规律性与客观性三大出场原则,直面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威的“政治立场”、“观念自洽”与“主客平等”困境,把握具体现实、站稳人民立场,厘清观点事实、创新叙事方式,反思社会问题、构筑主流共识,不断提升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威的合法性、合理性与正当性,最终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宏伟目标。  相似文献   

16.
虽然“现代化”概念可以追溯到modernization的汉译,但中国式现代化主要还是源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共产党人对现代化的追寻。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就有关于现代化的论述,但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探索起始于新中国的成立,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探索,“中国式现代化”概念的原创性贡献形成于新时代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其话语创新体现在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创新了现代化话语和文明话语。  相似文献   

17.
习近平总书记说:“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由于没有固定的标准,而各国资源禀赋、发展阶段等都千差万别,如何实现现代化应当有着各自的理解和方案。历史和事实证明,不同的国家现代化的成长道路并不是削足适履、囿于成例的。如果不顾国情照搬照抄发达国家的经验,甚至使本国人民陷入灾难之中,出现社会动荡。本文通过对中印两大新兴国家在产业体系、上层建筑匹配性与经济独立性的横向比较,认为现代化必须立足国情、放眼世界、克服差距,才能实现强国之梦。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创的并联式现代化,深刻改写了世界现代化版图,打破了西方话语体系的桎梏,具有深远的世界意义。  相似文献   

18.
<正>中国式现代化话语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关键话语之一,必须融入思政课话语体系,以坚定学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信念。将中国式现代化发生话语、主流话语、辩证话语和价值话语融入唯物史观、矛盾分析、对立统一和中国价值话语体系中创新表达,探究中国式现代化话语融入思政课话语体系的路径走向,有助于推动新时代思政课话语体系守正创新。  相似文献   

19.
中国式现代化所蕴含的独特价值观,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重要内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价值取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成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价值追求;“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表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人类共同价值主张。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价值观,凸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方向和精神追求,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价值观的超越,引领着世界现代化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人民至上话语逻辑是中国共产党政治话语表达最鲜明和系统的体现。中国共产党对于人民至上话语逻辑的坚持贯穿于党治国理政的始终。在“为谁说”的话语主体上,马克思主义崇高价值理想从整体规划到具体描摹的延展,聚焦了党治国理政的话语价值;在“说什么”的话语内容上,党对人的关切从人的出场到人的发展的实践展开,凸显了党治国理政的话语主题;在“怎么说”的话语考量上,党对人民话语的把握从话语认知到话语传播的构建,完善了党治国理政的话语形式;在“怎么做”的话语要求上,党对人民话语的总体把握从价值之“是”到价值之“态”的提升,深化了党治国理政的话语实践。当前,全面梳理和阐释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话语逻辑,对于总结党坚持人民至上的历史经验、提升党治国理政的总体水平,从而在世界范围内彰显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优势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