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末嘉善人魏学洢的《核舟记》,描述了一件精妙绝伦的微雕工艺品——核舟,给人们展示了一幅形象鲜明的“大苏泛赤壁”的画卷。  相似文献   

2.
魏学洢的《核舟记》是初中语文的传统篇目,在我国人民群众中广为流传。这是因它介绍了“核舟”这件举世奇珍的微雕艺术品。 文章第一段介绍王叔远高明的微雕技艺,交代他送给自己一只“核舟”;第二段介绍“核舟”的总体情况和16个字的对联;第三段作为重点,介绍船上雕刻的主要人物(苏轼、黄庭坚和佛印);第四段介绍船上的其他人物(二舟子);  相似文献   

3.
明代魏学洢的《核舟记》是一篇生动介绍我国古代民间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的说明文,但又何尝不是一篇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散文珍品呢?在我们惊叹于王叔远精湛的雕刻技艺的同时,也不能不为他高超的艺术创造力所折服。《核舟记》的艺术魅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想象丰富,构思独特。无论是奇巧人王叔远,还是作家魏学洢,他们忠实而准确地反  相似文献   

4.
魏学洢在《核舟记》中生动地描述了由明代艺人王叔远雕刻的一枚核舟。该核舟构思巧妙,雕技精湛,雕刻的是苏东坡泛舟赤壁的故事,所刻人物各具情态,十分传神,堪称我国古代工艺美术之珍品。[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唐正富 《现代语文》2005,(12):24-24
《核舟记》系明代文人魏学洢所作,属文言短篇。通篇来看,它是一篇文言说明文。我们在获知说明文及文言知识的同时,对文本仔细进行扫瞄不难发现:雕核舟者鬼斧神工;以写“核舟”为名,作者也匠心独运。一奇作者在首段中交待“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擅长微雕技术,该段末句又讲王叔远“尝贻余核舟一”。选定末句分析,我们发现它的神奇巧妙在于:作者暗示我们“桃核样大的小船虽然小,然而我拥有它、经常把玩它,观察自然仔细,对所记情形真实性,读者朋友完全可以放心”。这拿我们今天创作首先要仔细观察的观点去衡量,依然不过时。二奇艺人王叔远微雕…  相似文献   

6.
初语第三册选用了明末魏学洢的章《核舟记》。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明人小品,也是一篇古典说明。全篇行流畅,语言洗练,读来琅琅上口,很受人们好评。但教材中的一处注释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7.
《核舟记》是中学语文教材中著名的古文说明文之一。作者魏学洢细致地说明了核舟的形状,描述了舟中人物的情态,赞美了我国工艺美术的精巧技艺。文章之所以写得好,不仅由于作者对核舟的细致观察与写作水平高超、而且还由于核舟的制作者王叔远富有精湛的技艺和巧妙的艺术构思。  相似文献   

8.
《核舟记》是一篇以善于描写具体物象著名的文章,选自清人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一书,作者魏学洢,文章极其细致地勾画出雕塑艺术品核舟的船体结构,生动地描摹了人物的神态,洞幽察微,艺术地再现了核舟“大苏泛赤壁”的全部情景,在记叙和描写方面表现了高度的艺术技巧,引起读者很大兴趣。“奇巧人”王叔远在一片“修狭”的桃核上,运奇奋巧;剖析毫厘,雕刻成一幅充  相似文献   

9.
魏学洢的《核舟记》向人们介绍了一件雕镂苏东坡泛游长江情景的核桃工艺品哪谌菁蛎鳌⒊涫?艺术性相当高。具体体现在以下“四美”:  相似文献   

10.
师:今天,我们将在课堂上跟随明末文人魏学洢的笔触,去与一枚特别的桃核相遇.这枚桃核的奥妙何在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一探究竟吧! (师板书“核舟记魏学洢”.屏显生字词和难读的句子,指导学生认读、识记.)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在刚才的朗读基础上,快速浏览课文,圈画出核舟雕刻了哪些人和物.开始! 生:人有东坡、鲁直、佛印;物有八扇窗、箬蓬,还有楫、炉、壶、手卷、念珠、对联和篆文. 师:非常丰富的发现!还有没有补充的?你来说.  相似文献   

11.
1.明人魏学洢在《核舟记》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勾画了了,其色墨。”文中“天启壬戌秋日”使用的中国古代纪年法是  相似文献   

12.
魏学洢的《核舟记》是一篇说明文。作者在文中用说明和描写相结合的笔法,生动地介绍了明代雕刻艺人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和独特的才华,热情赞扬了我国古代民间艺术的艺术成就。这是一篇内容简明、充实,艺术性相当高的文章。细读全文,感到文章的一些写法很值得我们仔细体味和学习。  相似文献   

13.
《核舟记》中说:“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这么多的东西,这么多的人,这么多的文字都是在径寸之木上完成的,王叔远的雕刻技术实在是太高明了。这一点即使我们不说,孩子也一定会发现,可是仅仅于此吗?那是不是单单用一个“奇”字就可概括了呢?私下觉得,核舟雕刻内容之多、技巧之高仍然是非常表层的东西,带领孩子去赏析核舟表现出来的艺术之美,进而带着孩子去初步感受我们古代民间的微雕艺术,才是本文的重中之重——或者也是魏学咿写作此文的目的吧。核舟记,不仅仅是记核舟,更是借核舟来记微雕艺术。  相似文献   

14.
(一)初级中学课本语文第四册中魏学洢的《核舟记》,第一段最后一句是:“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文中注释对这句中的“盖”字未作注释,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第四册教学参考书上这一篇课文的译文中也没有与“盖”字相对应的译文。可能是认为“盖”字是发语词,在此无实在意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黄岳洲主  相似文献   

15.
<正> 明魏学洢的《核舟记》一文选作中学教材后,近几年来相继发表了一些分析评论文章。这些文章大体围绕《核舟记》的结构布局和语言技巧作了较详细的分析,并一致指出该文记载了我国古代微型雕刻工艺达到了高超的水平。感到不足的是,对于《核舟记》所表现的“大苏泛赤壁”的主题都未予深入揭示,使读者难以了解核舟的艺术构思。这就造成了对《核舟记》一文的模糊认识,也不可能正确评价我国古代微型雕刻工艺所达到的艺术高度,并且也最终影响了对《核舟记》一文的结构和语言的分析,影响了它作为中学教材的教学价值和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6.
据报载,稀世珍宝明代核舟“苏东坡夜游赤壁”在宁波被发现。看到这则消息,很是欣喜,因为这核舟是明代微雕大师王叔远的晚年力作。特别是因为著名学者魏学氵伊文章《核舟记》的出名,更使之身价倍增。直到现在,不少人一提起《核舟记》,就会情不自禁地吟诵几句:“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区区一个小桃核,细致入微地雕刻了精妙绝伦的小舟及栩栩如生的人物,着实令人叹为观止。而我之所以特别喜欢它,倒不仅仅是因为其雕功细腻精到,更主要…  相似文献   

17.
这份语文测试题的命题,其着眼点在于培养能力、开发智力,这种命题有利于学生读写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发现和选拔人才。一、现代文这份测试题的现代文阅读选的是吴强的《新核舟记》(1982年2月4日《羊城晚报》)。这篇状物写人的优美现代散文和初四册魏学洢的文言散文《核舟记》有异曲同工之妙。这篇现代文阅读的考核比较全面,字、词、句、篇和语法修辞都考到了。在这些考查内容中,考生失分最多  相似文献   

18.
统编教材《核舟记》中关于“黍”字的解释,是不太确切的。在一般情况下,把“黍”解释成黄米是无可争义的,可是在《核舟记》中再当黄米解,就似乎欠妥了,如果舟长八分多,而它的高度只有两粒黄米上下,可真是“一叶扁舟”了,扁得不成比例,扁得不象舟样.在文章开头魏学洢就提到王叔远的雕刻特点之一就是“因势象形”.以“狭长”的桃核来“象”小舟的  相似文献   

19.
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刻而成舟,生动地表现了历史上著名的文学故事。舟上五人,须眉毕见,其他如箬篷、窗、楫、壶、炉等,无不应有尽有。勾画了了,真可谓巧夺天工,令人大赞"奇巧"、"灵怪"。明末著名散文家魏学洢写的《核舟记》,让人读来拍案称奇。针对此文,不少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容易纠缠在文言字词的翻译理解上。从课堂教学来看,基本上还是以灌输为中心,忽视探究;以知识为中心,忽视文化。教师逐字逐句讲析,把知识点嚼烂了"喂"给学生。下为一典型案例:《核舟记》(第1课时)教学目标:1.识记生字,扫除阅读障碍;2.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结构;3.诠释词句,理解课文内容;4.课堂练习,巩固词句翻译。  相似文献   

20.
一、如有所语魏学洢《核舟记》中“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中学统编教材注:“如有所语,好象在说什么话似的。”孤立地看这一句,似乎不成问题,未始不通。如果细审文意,就不确切,没有揭示“语”的特点。此处的“语”,不是一般的“说话”、“告诉”;而是“议论”、“交谈”。鲁直是跟东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