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顾鲲 《新闻前哨》2010,(7):55-57
"场信息"的强弱是电视谈话节目成功与否的根本所在。所谓"场信息",是指把电视谈话类节目中的主持人、嘉宾、观众畅所欲言的谈话现场和谈话过程看成一个各种信息多向流动、不同思想相互碰撞的"场",通过"场"中人物的相互交流最终形成某种有一定代表性的观点和思想。"场信息"的交流是电视谈话类节目区别于其他类型节目的显著特征,也是其生命力所在。  相似文献   

2.
雷鸣 《新闻世界》2013,(5):77-78
2012年国庆中秋双节前,央视推出了一栏全新的节目"幸福调查",希望借以引导舆论,构建一个"幸福舆论场",但它在实践过程中达到的引导效果有限。本文分析了其中的原因,并进一步探讨了应对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电视健康类节目形式以谈话为主,其中不少节目建立了所谓"谈话场",追求"场"效应。电视节目的"场"是指电视节目现场信息是以各种类型的信息全方位地同时呈现,即呈"场"态。提高"场"效应,对提高电视节目的效果至关重要。注意现场氛围的营造"谈话场"氛围的营造首先在于"谈话场"样式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消息类新闻是电视新闻中存在最多的节目形态,是电视新闻实现国内外要闻总汇的主要渠道,是观众了解国内外大事的"信息窗",被称为电视新闻报道的"尖兵"。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研究谈话类节目中的"话语场",探讨隐藏在背后的文化和社会等深层次因素,揭示"场"效应的内在运作机制。同时,通过与国外电视谈话类节目作对比,以期谈话节目能更好地做到本土化与国际化的承接与融合。  相似文献   

6.
李佳 《新闻世界》2012,(7):77-78
"亲和力"是电视谈话节目的生命,决定其影响力和收视率。电视谈话节目要增强"亲和力",应"以民为本,大众话题",应"平等交流,服务人心",应"策划争议,彰显人文",此三点是增强"亲和力"的最基本条件,而完全实现此三点,就必须坚持"走转改"常态化。  相似文献   

7.
彭澎 《新闻世界》2013,(11):41-42
"格雷欣法则"亦称"劣币驱逐良币法则",原意指在金属货币制度下,人们更愿意使用实际价值低于法定价值的货币,即有磨损的劣币,而把足值货币,良币收藏起来,使其逐步被驱逐出货币流通领域的现象。后泛指在市场发展过程中,劣质产品往往容易占领市场,而使得优质商品被驱逐;本文通过"格雷欣法则"分析电视节目市场化发展过程中"低俗节目驱逐高雅节目"的原因,并提出解决建议。  相似文献   

8.
张弘 《新闻窗》2011,(4):123-123
电视谈话类节目,来源于国外的"talk show".按字面意思可译为"谈话节目"或"讨论节目",港台译作"脱口秀"。其基本形式是:一个主持人,几个特约嘉宾,一群观众,围绕一个主题展开讨论。现在国内仅省、市级台类似的节目就有四五十台之多。  相似文献   

9.
这里所说的结构,是指谋篇布局,即对新闻节目各部分之间以及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所做的安排。如果说主题是节目的"灵魂",素材是节目的"血肉",那么,结构就是节目的"骨骼"。只有找到了完美的结构形式,才能把电视新闻节目的素材巧妙地编辑起来.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实践证明,结构的好坏,往往会直接影响节目的播出效果。  相似文献   

10.
"你幸福吗?""我姓曾。"这段神奇对话出现在国庆前夕央视播出的《走基层·百姓心声》特别调查节目中,本是牛唇不对马嘴的回答,却被网友们封为"2012年又一神一样回复",同时网友们吐槽,指责提问记者水平太低。自然也就影响了这档节目的公信力,如果继续上纲上线,那就挨上新闻"祸福论"的板子了。  相似文献   

11.
李进  翟宇 《新闻传播》2024,(3):18-22+26
法制节目是当代社会中法律普及的重要平台和阵地,法制节目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具有不可忽视的责任。重视和利用好法制节目这个传播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2.
申莲 《新闻世界》2012,(4):64-65
这两年,国内的养生节目先是如雨后春笋般冒出,继而成星火燎原之势,随后变成各家电视电台媒体的主打节目,最后又因节目质量良莠不齐,伪专家,伪理论频出变成了"过街老鼠",一时间有人人喊打之势.本文分析了"伪养生专家"以及"伪养生节目"的特点,让受众以更加科学理性的态度看待养生节目,并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相似文献   

13.
在最近的20年来,法治问题越来越成为公众所关注的问题,法律知识在人民群众中越来越普及,相继而来的就是法制节目的出现,法制节目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节目,成为继娱乐节目后观众比较喜欢的一种节目类型,例如《法治进行时》、《拍案说法》等。可是在我国目前情况下,法制节目还是存在很多问题。本文通过分析找出目前我国法制节目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它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白添元 《新闻世界》2012,(7):118-119
在新闻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电视媒体为了加大单位时间的信息量,电视新闻节目的播音速度有越来越快的趋势。但笔者认为,只有结合节目的总体风格、节目内容和掌握好自身业务素质等具体情况,把握新闻背景以及受众心理的"提速",才能真正达到受众要求的速度"快"。  相似文献   

15.
管倩 《新闻窗》2011,(4):8-9
前不久,被"炒得"沸沸扬扬的郭美美事件成为受众关注的焦点,就连央视的《新闻调查》栏目都专门做了一期《郭美美事件调查》的节目。而这一事件的"缘起",正是从当下最为流行的网络传播方式——微博开始的。  相似文献   

16.
很久没找到兴奋点的电视综艺界,今年由于相亲节目的异军突起,似乎又重回当年超女时期的热闹。除了湖南卫视和江苏卫视正在为难分高下的江湖地位而暗中较劲之外,越来越多竞争者也加入到争吃蛋糕的行列,上海东方卫视、浙江卫视、安徽卫视……冷静的分析者会从社会心理和观众猎奇的角度解释"相亲热",但随着场内场外不断爆出争议性话题,舆论对相亲节目的审视越发附带疑惑。因为"艳照门",因为拜金女盛行,因为"富二代狂言",因为婚托,因为造假……激烈的批判者,给相亲冠以"炫丑"和"逐臭"的标签;温和的评论家,也抛出一顶沉甸甸的"文化危机"帽子。一时间,相亲之"火",引来相亲之"惑",甚至几乎惹出相亲之"祸"。相亲节目何以会火?负面舆论因何而来?是否已成强弩之末?学界业界人士,从不同的角度作出不同的见解。我们希望读者从中获得不同的认知以达到兼听则明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孙涛  李锋  马啸 《新闻世界》2013,(11):50-51
把镜头对准一线职工,让劳动者成为电视主角,这在当前娱乐节目和演艺明星一统荧屏和收视率至上的现实环境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尤其对于一个综合实力还不算发达的城市电视台来说更是难能可贵。职业技能型公益电视栏目《身手不凡》开播不到两年,坚持"三贴近",在"走转改"中汲取节目创意和灵感,不断创新节目形式和内涵,传递正能量。栏目不仅得到上级领导和业内同行的肯定,而且被广大职工亲切地称之为劳动者自己的"综艺节目"。  相似文献   

18.
2012年,浙江卫视的《中国好声音》一战成名,引来无数关注。2013年,湖南卫视的《我是歌手》首播收视率1.06,份额6.07%,在同时段节目中排名全国第一。二者在收视数据上可谓旗鼓相当。《中国好声音》推出时被称为"大型励志专业音乐评论节目",  相似文献   

19.
微博的蓬勃兴起,为广播电视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大大拓展了广播电视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但微博是一把"双刃剑",节目主持人使用微博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节目主持人应掌握正确掌握使用微博的策略,发挥"微力量",传播真善美。  相似文献   

20.
李荣 《新闻世界》2014,(8):40-41
节目导视的作用是引导观众收看节目。如何更好地发挥节导视作用?本文介绍了两种方法:一个是所谓的"偷",另一个是所谓的"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