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传媒》1997,(2)
我最早与沈海相识是经一文友介绍的。记得第一次见面时,他写满英气的脸庞和谈吐儒雅的风度,深深镌刻在我的记忆里。此后不久,我写了篇习作欲投稿发表,可心里又没底,于是就想到了沈海,并把稿子寄上,信上照例写上了“批评”“斧正”的谦词套语。可寄出后我心里直打鼓...  相似文献   

2.
吴子新 《新闻世界》2003,(12):46-46
1993年春.我有幸成为安徽日报的一名光荣的通讯员。2000年初,我被借调到乡政府,正式进入“记者”角色。凭着对新闻写作的深深爱恋,我越写越想写,越写越爱写。至今,我在县级以上的新闻媒体上发表稿件1180篇次,其中《爱,在“希望”中升华》获《法制日报》1996年全国新闻评选三等奖,《财产保了险,防灾不松》获《安徽日  相似文献   

3.
6年前,我已是第三年度的老兵,写了一篇《春天的思索》的诗歌发表在驻地《漯河报》上,那时只知一个劲的高兴,没想到写文章那么神圣的事情倾刻变成现实。昙花一现。这是当时盲目乐观的教训。后来一年写的稿子都石沉大海,正当我丢笔之时,济南陆军学院的录取通知书飘然而至。当我成为一名军校学员时,才真正找到了摘报退的那份感觉。刚进校不久,学员队队长刘玉云让我写一篇反映新学员任联士落榜不失志的稿子,我照着报纸上的原样比葫芦画瓢写了一篇,学院的报道干事何进改厂后,送到《前卫报》社,没想到周天后竟上了个头版头条,这一爆…  相似文献   

4.
回想初学写作时,我把多写多练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认为“熟能生巧”,只有多写稿才能多上稿,也才能提高写作水平。所以,我坚持每周写3至5篇.有时一天就写两三篇,不久果然陆陆续续出来了一些“火柴盒”、“豆腐块”,为此领导还表扬了我。几年过去了,可回过头来看,并不令人理想,因为发表的与发出的悬殊较大,更不用说什么重头稿子了。这使我一度陷入困境和苦恼,为什么写作水平上不去呢?原因在什么地方?一次,组织推荐我参加了上级举办的新闻骨干培训班。来自各新闻单位的“老记们”给我解开了这个谜:这就是平时只注重了多写,见啥…  相似文献   

5.
《今传媒》1997,(6)
要善于逆向思维文/宿育海从1984年开始写稿,十多年来,我以为各大报刊写言论为主。我的第一篇见报稿《这个头带的好》就是一篇言论稿。十多年来,我写言论、杂谈、杂感、随笔三百余篇,发表在从部队到地方的几十家报刊上。要谈我写言论的一点体会,就是要善于逆向思...  相似文献   

6.
爸爸     
许久以来,略知我家世的好多朋友总对我说:“你应该写一写你的爸爸。他们从各种渠道知道我爸爸杜子孚(有时也写为子甫)是位抗日烈士,曾做过地委书记,牺牲在战场上,很悲壮,特别是二零零二年爸爸牺牲六十周年的时候,我有一种冲动;要写点什么纪念他,在自己心中,在家人心中,为爸爸建一座碑。  相似文献   

7.
1990年11月,我报名参加了1991年的军报新闻函授。每次教材一到手后,我都细细地读上好几遍,边读、边看、边写、边想、边领悟。“成才之路”、“成才足迹”、“通讯员园地”等栏目,时时用名人的话来激励自己,鞭策自己。渐渐地,我通过学习,弄清了什么是新闻的5个要素,怎样选好新闻的角度,怎样写好新闻题材,怎样写好通讯、消息。慢慢地,我开始尝试写一些新闻。由于有一定的基础和新闻知识,所以,我自己写的第一篇新闻稿件“一弹四中”,在《人民军队》头版头条刊用。当我拿起第一份散发着墨香的新闻稿件时,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热泪。…  相似文献   

8.
菁菁 《出版参考》2005,(8):40-41
亲爱的二哥:阿朗寄来你在《新民晚报》上发的我兄妹二人的(摘函)。二哥,是我写信时曾允诺你几乎全文发我写给你的信吗?吓得我不敢再写了。本来,情人节怎么也会写几行,寄个卡,乃至说上几句悄悄话。  相似文献   

9.
敢于亮丑     
刚开始搞报道那阵子,我像大多数初学的报道员一样,也有过一段百投不中的经历。那是1991年5月,我参加完报道员培训班回到连队,写稿的热情很高。尽管训练一天累得气都喘不过来,但我仍然坚持利用休息时间写稿子,而且每天至少要写一篇。中午别人休息了,我就趴在床铺上写;晚上熄灯后,我以复习功课为由,悄悄地到连队会议室里去爬格子。每当别人问我在写什么的时候.我总是笑着说是写信。只要听到脚步声,我就急忙把稿子捂得严严实实的,生怕别人看见。稿子写完后,我总是匆匆忙忙看上一遍就悄悄地发走了。这样三个月下来,我投出的近百…  相似文献   

10.
沈津 《图书馆杂志》2006,25(1):74-75
去年的今夜,我在为即将交给出版社的《顾廷龙年谱》写序,而现在我又在为我自己的集子写序了。我的心情仍然是那么不平静,因为在前几天,我还在为我的另外二本书写序。写序实在是一件苦差事,它和写别的文章不一样,但因为是自己的书,又不得不写,而且还得抓紧写。  相似文献   

11.
从1995年开始我给《中国食品报》写稿,至今已7个年头,发的稿子总计在150篇左右。我在中国食品报上发表的稿件大多是在报社领导和一些编辑、记者的指导、帮助下写出来的,我很感谢他们,因为在此以前,我从未写过有关餐饮和食品的稿件。如果说我近几年在西安、陕西乃至全国报刊上写了不少有关餐饮和食品的文章,那完全是中国食品报把我带上路的,这话不是谦虚,而是事实。这里我谈一点粗浅的体会:一、多看报。比如,要想给《中国食品报》投稿,就要先了解中国食品报,多看中国食品报,记者是怎么写的,别的通讯员是怎么写的,看中…  相似文献   

12.
官海浮沉叹     
我的这支笔,于23年前写了篇报告文学《栽摇钱树的人》,被写的主人翁第二年栽倒在刑场上。朋友、同事、同学们遇见我说:“你的笔杆子真厉害!”一语双关。居然有好事者说,凡有对本单位领导不满者,需隆重地请我去为其歌功颂德,我一写那领导就必然会倒台!年复一年,我写文章无数,不少朋友向不认识我的人却这样作介绍:“这就是《栽摇钱树的人》的作者,  相似文献   

13.
第一篇新闻稿的发表告诉我:初学写作,要在短上狠下功夫。那是一九八四年十月的「天,领导把新闻报道的任务交给了我。当时想,新闻有啥难写?连续二十天,我一下子采写了十多篇,却篇篇都没能变铅字。在我灰心之时,《河南计划生育报》登了我的第一篇新闻,是写民兵宣传计划生育的。拿出样报一看,原来我写的千余字的稿子在报上变成一百八十九个字的简讯,经过仔细对照,揣摩,才发现只有登出来的一百八十九个字有新闻价值。我想新闻就是要短,只有短,才能使你用最精炼的语言。在短上下功夫@张英俊  相似文献   

14.
听说我要写一部长篇小说,我的同事和朋友们着实大吃一惊!虽然不至于目瞪口呆,却已百思不得一解。老高年届六旬,平生连一个短篇都未曾写过,忽然要写长篇小说,没有感冒发烧吧?是为了出名吗?老高的官不大不小,在圈子里已小有影响,还要靠一本小说打场子?何况弄得不好,还会在本不大亮的牌子上,抹上一把稀泥!是为赚钱吗?老高虽是工薪阶层,但却己达温饱。何况挣钱的道儿有的是,何故偏偏选上这吃力不讨好的门径呢? 就连我的妻儿也很疑惑:工作忙得有时连晚饭都不想吃,还有时间写小说?老伴劝我说:“等退休了慢慢再说吧!” 不管…  相似文献   

15.
写自己熟悉的人和事河北涿州市毋江水从时间上来讲,我算是新闻战线上一个老兵,可以总结诸多感受体会。但我感到体会最深的还是“写自己熟悉的人和事”。所谓“自己熟悉的人和事”,就是指新近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典型人和典型事。这些“人和事”具有新闻报道价值,值得总结...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个多年从事新闻工作的记者、编辑,我曾经把宣传各个行业各个岗位的优秀人物作为自己站在新闻战线前哨的神圣职责。在我撰写的近百篇人物报道中,有30余篇获各类奖,其中也摸索出一些写好优秀人物的规律。 一是写科技岗位上的人物要把握契机,抢时间、抓速度、求深度。我写过大量活跃在不同岗位上的优秀人物,就岗位来说,以科技经济岗位上的最多。就上述一点的体会是由我当年特定的岗位环境决定的。1982年至1986年间我在上海解放日报驻京记者站工作。作为上海市委机关报虽然主要宣传上海本地的新闻,但该报也很注重全国性…  相似文献   

17.
扬帆 《编辑之友》1997,(5):50-51
1991年我写了本书《庄子的人生哲学》,相继便有大陆和台湾两个版本问世。关于这本书的反应从发行数字上可见端倪,在武汉一个下午就批销了两万册。其意义也许是多屡面的,但有一点明确,它肯定了我在文本上的努力:直接和庄子对话,或者说我只用庄子的眼光,用我自己的生命体验去解读庄子,亦解读人生,并呈现一种人生哲学,且用散文,甚至诗的语言去写。  相似文献   

18.
《今传媒》1997,(3)
笔俗而叙事著文/赵德铭近几年,我相继在报刊上发表了一些杂文稿子,因自己是初学写杂文稿,尚不大入门,所以与那些杂文高手相比起来,自己那些所谓“作品”,只能算作“小学生作文”。但为了与诸多文友交流,我在此谈谈自己是如何学写杂文稿的。第一,要多写“枣核”社...  相似文献   

19.
从事新闻报道两年,我共在省以上报刊见稿100余篇,被军区报社评为优秀通讯员,被集团军作为新闻报道先进个人表彰,并连续两年荣立三等功。回想自己成长进步的经历,我真是由衷感谢政委谢守忠的那顿“剋”。前年春上,我走上了团报道干事的岗位。为了早点在报上见稿,一开始,我成天闷在办公室里研读报纸,想点子。一天,我从报纸上看了一篇写某师党委热心为基层排忧解难的报道,灵机一动,决定仿照此文写一篇反映本团党委热心为基层办实事的稿子。于是,精心构思,以称关再难,也不能让基层跟着作难》为题,写了团党委在经费紧缺的情况下…  相似文献   

20.
我是一位笔耕30载,暮年仍“爬格”的老通讯员。《新闻知识》编辑部对我的新闻敏感强.见事早,行动快,常有稿子写的通讯作风,倍感兴趣,约我写一篇如何捕捉新闻题材的体会文章。显而易见,编辑部的意图在于推出一个通讯老兵的体会,以帮助初学新闻写作的年轻同志解决“无啥可写”的问题。我的主要体会是:只要深入生活,广交朋友,随时随地细心观察周围的人和事,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紧扣时代脉搏,就有抓不完的题材,写不完的稿子。下面谈谈自己抓题材、写稿件的具体做法。上对中央方针,下联工作实际,抓住典型认真写。粉碎“四人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