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文章对傩舞的发展两个阶段进行了分析,并对其四种主要类型进行了阐述,以江西南丰傩舞为例,对其蕴含的体育文化价值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2.
婺源傩舞是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跨文化角度分析婺源傩舞对外传播的可行性,总结婺源傩舞对外传播的内容,并根据目前婺源傩舞对外传播的现状,探讨婺源傩舞在传播中的困境,分析在跨文化视域下,婺源傩舞如何对外传播,从而使江西非遗文化焕发新活力,同时提高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提升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3.
傩舞,是中国的一种古老文化现象,是民俗礼仪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中国舞蹈的活化石。万载傩舞起源较早,流传较广,是江西省傩舞原始生态保留完整、较具独特性和代表性的一种地方傩。它有两个传统流派,即开口傩与闭口傩。而发展至今,也有学者划分出了新的流派。把当代文化馆世人表演的傩舞称作新傩。在过去巳有的文献材料当中,甚多专家者对万载傩舞进行了细致的研究,本文主要从开口傩的音乐特征、社会文化价值、传承与发展问题等方面进行论述。特别是最后,笔者就万载开口傩当代的传承与发展问题上提出了深刻地认识与思考,并给出了独特的见解。  相似文献   

4.
傩舞的历史演变及文化内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先古祭祀的仪式 傩(nu 6)舞,又叫"大傩"、"跳傩",俗称"鬼戏"或"跳鬼脸".傩舞源流久远,殷墟甲骨文卜辞中就已有傩祭的记载.周代称傩舞为"国傩"、"大傩",乡间也叫"乡人傩".  相似文献   

5.
<正>"傩"是我国古代华夏民族的一种由巫者戴面具驱鬼逐疫的宗教祭祀仪式。在周初,就有关于"傩"的文字记载。"傩"在当时分为"有司傩"和"乡人傩"两种[1]1"。有司傩"主要是宫廷祭祀采用的仪式,到汉代发展为宫廷傩舞。舞者头戴假面,手执干戈,驱鬼捉鬼,也称为"方相舞"。而"乡人傩"则是寻常百姓驱鬼逐疫的仪式。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傩"逐渐由一种祈天向娱神转变,成为了一种具备浓  相似文献   

6.
江西省上栗县赤山镇丰泉村石洞口历史属于傩文化之乡,有傩文化宝库之称。在政府、专家和传承者的共同努力下,合理保护傩的存在方式,包括傩戏、傩仪、傩歌:傩舞等,定会使这一文化凸显出自己更大的魅力。  相似文献   

7.
傩文化承载了岑巩古代苗、汉和侗族等不同民族的原始记忆。岑巩地区现存有许多傩对联,联语的主要功能是驱邪逐疫、驱妖佑民。傩联语向我们展示了傩戏傩舞是一种娱乐活动,娱神且娱人。傩联语还向我们展示了多神信仰,三教并存,五花八门。  相似文献   

8.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国之窗》江西专题节目第二届评奖,近日在南昌揭晓。赣州地区广播电台的《三百山》专稿、景德镇人民广播电台的《瓷器街》专稿获得一等奖;南昌人民广播电台的《蔬菜大户万绪保》专稿、江西人民广播电台的《南昌少儿合唱团》专稿、抚州地委外宣科的《南丰傩舞》专稿,上饶地委外宣科《三清山》专稿获得二等奖。还有六篇专稿获得三等奖。《中国之窗》江西专题第二届评奖由省委对外宣传领导小组、省广播电视厅、省政府新闻办公室、江西人民广播电台组织。评委们认为《中国之窗》江西专题作为我省对外广播宣传节目,主旋律…  相似文献   

9.
由生态理念推演的具有"原生态"因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禾楼舞,是原始巫、傩文化结合的产物,有几千年历史,被称为民间舞蹈的"活化石"。以郁南地区、岭南地区、甘肃等地的傩舞表演为例,记述中国部分地区仍进行的较为古老的表演仪式,在传承中不但保留壮族、瑶族古代巫舞、傩舞因子,而且也与山歌对唱、祭神、打醮仪式、刘三姐故事等民间文化因素糅合,显现出百越巫文化圈傩文化的特点和现代色彩。然而,歌舞"展演"活动中一些傩仪失去了"原汁原味",也不太符合当代人的审美观念,因此,当前的问题就是要如何使这些原生态文化活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发展现代因素。  相似文献   

10.
<正>傩是中国民间以"驱鬼逐疫"为目的的一种原始祭礼,是巫傩文化的一种形式,历史悠久、形式丰富。傩戏则是由傩祭、傩舞发展起来的一种宗教与艺术相结合,娱神与娱人相结合的独特戏曲样式,长演不衰,被誉为我国傩文化的"活化石"。云南省昭通市的一些地区,傩戏曾经长期盛行,其形式与中原地区的傩戏一脉相承,却又带着深厚的地域印记。傩面具是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巫傩仪式中起着"通灵"的作用。作为历史悠久的工艺品,傩面具在造型、刻绘、装饰、具  相似文献   

11.
罗莹 《图书馆界》2011,(3):74-76
通过对CNKI和维普数据库的调查,共发现湛江本土文化研究相关文献237篇,涉及海上丝路、湛江方言、雷剧、雷州石狗、人龙舞、傩舞、雷州歌、遂溪醒狮、文化定位等23个主题,且研究文献呈逐年递增趋势。文献作者176人,其中发文量最多的依次是湛江师范学院和广东海洋大学。  相似文献   

12.
古戏台的创建年代对其价值的判断有重要影响。山西翼城四圣宫元代舞楼的断代一直未能精准判定。本文基于文献考证,辅以纪年法的规律分析,最终得出该舞楼精确的创建时间。研究表明,该舞楼东北角角柱柱础石铭文中的"石鼎"为石匠之笔误,应为"石碇",其意为柱础石,此铭文中的纪年是舞台断代之关键依据;铭文中"至正十一年(1351),岁次辛卯孟秋中旬七日"兼用了年号、干支纪年法,可说明舞楼创建于元至正十一年(辛卯年)农历七月十七日。  相似文献   

13.
2005年6月,由曲靖市文联、富源县文联和富源县古敢水族乡组织的水族傩(nuó)队表演的《吞口舞》,在中国(江西)国际傩文化艺术节上获得优秀奖。为此,笔者查阅了水族吞口的有关资料,了解到富源水族吞口的来源及特征。吞口是富源水族独有的图腾,来源于古敢乡补掌村一带的民间传说。传说很早以前,水户人家刚刚迁徙到黄泥河畔的补掌、热水、大寨一带,因这里气候炎热,烂塌子丛生,易发瘴疠,民间流传着“死得忙,走热水塘;死得快,走大寨”的谶言。有一年“瘴摆”流行,寨民死亡过半,各寨中的老人商议后,决定杀鸡宰猪去补掌河源头潭坝边祭祀,求神保佑平…  相似文献   

14.
傩音乐是古代驱疫降福、祈福禳灾、消难纳吉等祭礼仪式所用之乐,傩祭仪式中一个重要目的是祈祷农业丰收。江西是中国傩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江西傩乐既保存了民间音乐的特色,又吸收了当地民间音乐的精华。  相似文献   

15.
北伐时期湖南邮政工人运动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斌 《兰台世界》2012,(22):35-36
北伐战争推动了反帝爱国运动向前发展,南方各省邮政工人利用这一有利时机,掀起了反对帝国主义、收回邮权的运动。湖南邮工驱逐邮务长饶略,提出改善邮工待遇,组织工会,并促使武汉国民政府任命中国人施宗岳为邮务长。湖南邮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辉煌胜利,在邮电工人运动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一、积极酝酿成立工会中国近代邮政脱胎于海关,邮权尽被洋人所掌控。北伐前夕,邮政总办法国人铁士  相似文献   

16.
王学军 《文化遗产》2017,(4):119-131
大傩礼是以驱除疫鬼为主要内容的礼仪。东汉时期大傩礼地位上升,内容变化较大,仪式繁复隆重。东汉大傩礼的盛行不是孤立的礼制演变现象,而是东汉初期礼制建设运动的组成部分,与当时的儒学复兴和礼乐之兴具有共时性关系。东汉疫病空前流行,这直接促成了大傩礼的隆盛。大傩礼及疫病成为东汉文学的重要内容。在张衡《东京赋》等文学作品中,大傩礼成为东汉礼制典范与政治文明的象征。涉及疫病的文学作品则多作于汉魏之交,疫病强化了人生短促不定与生命脆弱无常之感,促进了汉魏之交文学作品中感伤基调的形成,推动了以人物纪念为基础的文学批评的出现。  相似文献   

17.
《赤邮通讯》是当年中央苏区邮政事业逐步建立和发展的产物。1930年春,赣西南苏区与闽西苏区先后建立了赤色邮政。如福建闽西苏区,据一份1930年5月的英文月报称:“在永定的共产党,按照我们的样式,设立了一个邮政通信的机构,也有邮差,也用邮戳。”“他们允许任何人交易信件,不管是党内的或党外的,都可以免费寄信。此外,如果有重要的事情,还偶然地派出特别通信员,从一村投到另一村,邮局无法和他们竞争。”“福建省大约有八分之一的地区,已彻底地共产化了,内地邮局夹收到的从  相似文献   

18.
陈佳宁 《文化遗产》2023,(1):91-98+2-3
四川省泸县石桥镇新屋嘴村二号墓出土有两件石刻,一为奏乐图,一为舞蹈图,二者虽分刻不同砖石,但实为一组,它们共同构成了宋代《采莲》队舞的表演场景。这件《采莲》石刻的披露对舞蹈史研究颇具价值,作为反映宋代《采莲》队舞的首件文物,它改善了当前队舞研究史料数量稀少、来源单一等问题;并且反映了《采莲》队舞的演出实况,借此可知演员装扮、舞台布置、砌末使用、乐队组成等诸多内容;再者,这组石刻说明,《采莲》队舞至晚在南宋就走出宫廷,流行于民间社会,它是两宋时期宫廷和民间表演艺术传播互动的一个真实写照;而队舞的民间化势必会导致它的演出规模和体量缩小,表演规制不再像宫廷时那般严格,队舞进入杂剧的最大障碍不复存在,它由此具备了与杂剧融合的可能。  相似文献   

19.
流行于广东省吴川市梅菉镇梅麓头村的"舞貔貅"是一种颇具艺术特色的传统民间舞蹈,表演中最大的特点是"貔貅上牌山"和"牌山顶上采青"。据此特点切入展开考证可以发现,这种舞蹈渊源于南宋时期杭州一带的舞队"狮豹蛮牌","牌山"的设置即源于宋金流行的"蛮牌舞"。另外,自西汉至两宋一直有"貔为豹属"的说法;而且从传承年代推算,该舞亦大致能追溯到南宋;这些均可证明,该舞与宋代的"狮豹蛮牌"之间存在联系。因此,舞貔貅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艺术样式,也是一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20.
南丰先生曾巩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和"南丰七曾"之一。人们对他的众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耳熟能详,但对他在古籍整理方面的成就大多知之甚少。本文即对曾巩在古籍整理方面作出的大量工作和取得的巨大贡献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