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英国小说史上的一位重要女作家,也是英国意识流小说的杰出代表之一,而著名作品《到灯塔去》更是被公认为最能体现意识流思想的杰出作品。文章通过结合意识流的起源和发展,解读了《到灯塔去》这一作品中伍尔夫的意识流思想及意识流表现技巧的运用。  相似文献   

2.
《到灯塔去》伍尔夫是与体现其与传统小说分离主张的代表作。作品通过各种象征意义和人物流动的内心描写揭示了作者追求人与人之间,现实世界与内心世界和谐关系的美好愿望。本文通过分析《到灯塔去》中主导意象重复意象,逆变意象和随伴意象的建构,挖掘《到灯塔去》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探求伍尔夫通过象征给读者带来的启发以及作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到灯塔去》是英国著名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代表作。作者从多个角度对女性人物形象进行了描写.作者的女性意识在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本文紧扣伍尔夫女性主义的写作手法,从人物的话语,人物在作品中的角色,以及人物的价值观三方面对《到灯塔去》中的女性人物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到灯塔去》(To the Lighthouse)是一部在创作技巧上别具一格的意识流小说。伍尔夫在传统小说全知叙述视角的基础上,扬长避短,创造性地运用了多重选择性全知叙述视角,不仅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而且使得《到灯塔去》被视为伍尔夫不断探索创新写作手法的一部成熟作品。  相似文献   

5.
英国现代主义小说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对传统的全知全能型叙事模式进行大胆革新,并创造一系列叙事技巧来构建其小说世界。其作品《到灯塔去》表现出非常独特的创造性和开拓性。从叙事的时间艺术、多视角转换和间接内心独白3个层面来分析探讨《到灯塔去》的叙事策略及其产生的艺术效果,可以看出作品堪称意识流叙事的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6.
《雅各布之屋》最大的特点在于主人公雅各布是一位不出场的主角。另一方面,它与《达洛维夫人》、《到灯塔去》、《岁月》等作品一样,没有正面描写战争。这与作者的生死观和创作观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在《到灯塔去》中,作者用象征手法表达了她对人的内心世界的理解与认识,象征意象作为一种叙述方式,积极地反映了小说人物的思想情感,丰富了小说的内涵,本文旨在通过分析作品形式中的象征意象、人物及结构的象征意象,揭示伍尔夫在她的代表作《到灯塔去》中所追求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主题。  相似文献   

8.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到灯塔去》与詹妮特·温特森的《守望灯塔》都不约而同地选取了“灯塔”这一意象,并且围绕这一意象各自构思了以上两部杰出的作品。虽然所选之物相同,然而在两个作家的笔下,相同的灯塔却具有完全不同的象征意义。本文就从这两个相同的象征物着手,通过分析两者内在不同的意义,来探讨弗吉尼亚·伍尔夫对詹妮特·温特森的影响以及后者对前者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到灯塔去》是一部探索人生意义,追求光明生活的杰作。本文通过对《到灯塔去》的研读,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所受思潮的影响,指出小说体现了作者对情感世界的否定,对理性世界和艺术世界的追求。  相似文献   

10.
《到灯塔去》与《守望灯塔》中的意象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到灯塔去》与詹妮特·温特森的《守望灯塔》都不约而同地选取了"灯塔"这一意象,并且围绕这一意象各自构思了以上两部杰出  相似文献   

11.
《到灯塔去》这部作品表现了时代与自我的双重焦虑,个人能否经受时间的考验而长存不朽,女性又能否在社会中找到自我的位置,对自我及生命本质的追问,反映了时代精神,是一部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12.
文学作品的翻译是在一定的特殊的社会气候中发生的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交流。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也将受到多个维度和视角的影响。男性译者和女性译者在翻译实践中会受到社会、性别、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影响从而导致不同译本的产生。《到灯塔去》是女性主义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代表之作。文章通过《到灯塔去》瞿世镜和王家湘两个译本的对比来研究译者性别身份影响下,不同性别的译者对于同一作品的不同翻译策略以及导致这种差异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本世纪英国现代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 ,其作品受到广泛的研究。她的意识流杰作《到灯塔去》更是以其深刻的寓意和浓郁的象征主义色彩而被认为是她所有作品中最完美的一种 ,不同的研究者读出了不同的含义。该文作者试图从作品中各个主要人物的角度来解读新的象征意义和人物关系  相似文献   

14.
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人物伍尔夫对母亲朱莉亚有一种复杂情愫,而这种复杂情愫在其作品中时有体现。本文通过从伍尔夫出生的父权制家庭背景切入,结合其小说《到灯塔去》,试着阐明伍尔夫对母亲的那份复杂情愫。  相似文献   

15.
本章主要论述《到灯塔去》与《私人生活》两部作品中的母女关系,指出不同国度、不同时代的作家对于这个主题的不同注解,探讨母女关系在不同时空中的异同以及形成的原因,指出在男权话语下母女关系所表现出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6.
<到灯塔去>是伍尔夫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部炉火纯青的意识流小说.本文试图通过把伍尔夫生活背景资料与作品联系在一起的方式,对<到灯塔去>作理解性的文本探析.  相似文献   

17.
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1882-1941),20世纪英国女作家、批评家、意识流小说代表人物。她出身文学世家,活跃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她出版于1925年的小说《达洛维夫人》深受读者和评论家的喜爱,奠定了其在文学界的地位。伍尔夫的作品以文风细腻、语言诗意著称,在文体创新方面尤其令人称道。她著作颇丰,其他作品还有《雅各的房间》《到灯塔去》《海浪》和《奥兰多》等。  相似文献   

18.
现代主义文学家沃尔夫小说《到灯塔去》是一部以“到灯塔去”为情节的心理小说。它分析了主人公拉姆齐家的孩子由小变大过程中父子关系和母子关系的变化,揭示了亲情对父母及孩子的影响,并且暗指两性关系应在矛盾的斗争和融合中达到最终的和谐,正如亲子关系所走的道路一样。  相似文献   

19.
《到灯塔去》中,象征主义作为一种叙事策略,不仅实践了作家的艺术创作理想,而且极大效度地参与了作家探索世界、思索生活的过程。《到灯塔去》所实验的象征主义和其展现的男女两性不同的精神文化在叙述与被叙述、表现与被表现、突出与被突出的同时,最大程度地达到了互为利用、相得益彰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弗吉尼亚·伍尔芙是与乔伊斯和普鲁斯特并肩的文学大师。《到灯塔去》创作于1927年,是一篇准自传体的意识流小说。拉康在"镜像阶段"理论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一个三元组的概念:想象界、象征界和实在界。基于此,尝试运用此理论对小说《到灯塔去》进行解读,依照拉康理论,在"前镜像时期"里,主人公莉莉快乐地享受本性生活;在"想象界"里,她沉浸在拉姆齐夫人逝去的痛苦中;在"象征界"里,莉莉终于明白爱有一千种形态;最后,她与"实在界"不期而遇,她已看到了最美好的景象,进入了另一个境界。从这个视角上审视《到灯塔去》,将哲学理论与文学创作相结合,从而得到全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