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于咏物诗,人们都很熟悉,但对咏物诗概念内涵的界定,却有不少分歧。对此,前人并没有明确的论说。关于“咏物诗”,从“咏物”角度来看,“物”的范围很广,但作为诗歌来说应有一定限制。清代两部咏物诗选集《佩文斋咏物诗选》和《咏物诗选》的编选都从广义角度理解咏物诗的内涵,这是不符合咏物诗实际的。笔者通过考察我国古代诗歌评论发现咏物诗应有狭义内涵,在此基础上,对咏物诗的概念加以界定。  相似文献   

2.
咏物诗自其起源到《橘颂》问世,标志着这种诗歌类型的正式形成。汉代至两晋是咪物诗的初步发展时期,这个长达600余年的过程中,由于文学自身发展规律以及汉代重功利的文学思想的影响,咏物诗始终处在咏物赋光环的笼罩之下,其基本路线也是沿着《橘颂》以来的方向,继承托物言志的传统精神,并且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传迭出各自不同的寓意。汉代咏物诗为六朝咏物诗的繁荣和兴盛奠定了基础,是咪物诗不可忽略的一个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3.
咏物诗,实体描摹而外,须熔铸诗人思想情感;如果只是简单写生拍照,没有深刻思想内容,肯定苍白无力。明代文学家、戏曲家屠隆(1544~1605)《论诗文》认为,咏物诗须“体物肖形,传神写意”,“不沾不脱,不即不离”。这就是说,要着重表现事物的“神韵”,既不能停留在事物的表面,又要切合所咏之物的特点。进一步的要求是,须寄情寓理,有所寄托;或情中有物,或叙中寓理。如此,方可进入刘熙载《艺概》“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之化境。  相似文献   

4.
《橘颂》、《弹歌》与咏物诗的创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巅  肖玉林 《湘南学院学报》2005,26(1):43-45,54
将《橘颂》与《弹歌》作一番比较,显示屈原的《橘颂》才真正完成了咏物诗的创格。《弹歌》作为中国现存最早的咏物诗,其咏物意象是物象的再现,《橘颂》则借橘的吟咏,创立了咏物原则和咏物境界,奠定了中国咏物诗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祝尧所论赋体文学咏物之“法”不仅仅是比兴,更确切地说专指自喻——被祝尧奉为咏物赋之典范的作品皆为自喻赋,祝尧在张华《鹪鹩赋》题解中亦明确地指出所咏之物与“我”的比喻关系。祝尧推举自喻赋有三方面原因:比喻赋“以情为本”而较一般咏物赋更富情韵,取喻“切至”,“体物”多有“不粘不脱”之妙。  相似文献   

6.
中国咏物诗的写法类型大致有二:一类是无所寄托单纯咏物的;另一类是有所寄托体物寓意的。细分起来,前一类有偏于写形、偏于写神、形神兼备等三种写法;后一类则有托物拟人、缘物写情、借物论理等写法。唐宋时期的咏物诗,很好地体现了中国咏物诗写法类型的基本特色。  相似文献   

7.
《橘颂》是屈原《九章》中的一篇,诗人选取橘树这一独具特色的典型意象,借橘喻人,以橘显志,全诗“情采芬芳”,诗情摇曳,达到了物我交融、情景融合的境界,是我国咏物诗的典型,在中国咏物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咏物诗作为一种文学形态,它的兴起和发展,既有文学本身的因素,也有政治的因素。刘勰云,“时运交移,质文代变”,“歌谣文理,与世推移”。随着时代风气的转变,咏物诗也随之变化。反之,从诗人所咏之物中,我们也可以察知当时的社会风貌。  相似文献   

9.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诗词教学相当重要。诗词是文学味很浓的文体,学会欣赏诗词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及审美表现力。一、诗词欣赏切入点1.重情感、重思想。古人云“诗言志”。任何一首诗词都是有感而发。我国古人善用托物寓意、情景交融的写法,现代咏物诗也常通过咏物抒发主体情感,即使哲理诗对世相理性的观照中,也隐含着作者自身的主观情感。细分一下,诗词的情感抒发一类是直抒胸臆(如《君子于役》) ,一类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如《观沧海》、《朝天子·咏喇叭》)。在诗词教学中注重情感分析、透视情感底蕴,注重托物所言之志(即意、思想…  相似文献   

10.
历代文学作品从其描写对象上,大致可以有记人,叙事,抒情、写景,状物这样几种基本类型的划分。“咏物”者,顾名思义即是“吟咏物象”者,似乎应当归属于“状物”的辖区。但事实上,在我国丰厚得几近于沉重的艺术宝藏中,更多的咏物精品却是“言”在此物,而“意”属彼情的拥有双重身份的特殊公民。无论是咏物诗,咏物赋,咏物词,抑或尚无咏物之名而已具咏物之实的一些寓言文字(如韩愈《马说》),这种假状物之名(有时也包括写景)而行曲折抒情之实的现象都是极为普遍的。那么究竟是从什么时候起,中国文坛上开  相似文献   

11.
《艺文类聚》是初唐时期的官修类书,书中收录保存了大量的南朝咏物诗,并首次将咏物题材的诗歌进行独立类分编排,确立了一种关于咏物题材文献汇编的基本模式,因而具有特殊的文学史意义。同时,通过《艺文类聚》这一工具书性质的媒介,南朝咏物诗作为可被效仿的创作范式与可被征引的文辞来源,对初唐宫廷咏物诗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初中语文课本选了明代于谦的的《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一首咏物诗。作者借咏石灰以言志,表现了不畏艰险、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和坦荡胸襟。咏物诗由来已久。清王夫之说:“咏物  相似文献   

13.
唐宋咏物诗略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咏物诗,是以物为吟咏对象的诗歌.虽然这“物”与“人”往往是纠缠在一起的,但无论纠缠得多紧、多深,它总是以“物”为吟咏的主体.这“物”的含义是什么呢?可以说,除了“人”以外的客观现实都是物的内容.但专以表现田园山水风光的又不叫咏物诗,而叫山水诗或田园诗,因为那已是约定俗成,自成诗中一类了.所以,向来被认为是咏物诗的作品,所咏吟的物,主要是植物(如花卉)、动物(如禽兽)、器具(如各种摆设物、玩具)和某些自然风物(如风、云)等.虽然咏物诗是以“物”为吟咏的对象,但作为文学作品,作者在表现客观外物的时候,总是带着主观感情和意识的.所以抒情与言志常常与对外物的吟咏联系在一起.这样,人们在阅读、评价咏物诗的时候,就不仅着眼于诗中对所咏之物的描绘,而且乐于探究诗中通过咏物所抒写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4.
本单元写作训练的任务是练习写新诗。具体内容是“写景或咏物”。从教学实践看,学生对于写诗都是有兴趣的,但苦于不得门径。为此,教师可从以下方面入手施救: 一从咏物诗练起诗歌是一种强烈的抒情形式,无论写景或咏物,都是在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当然,这二者也有区别:景,往往不是由一个事物构成的,所以写景的诗往往涉及许多山水楼台、花草树木,而咏物诗的吟咏对象往往只是某一件具体事物。从这个角度讲,咏物诗比写景诗更容  相似文献   

15.
<正> 文学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怎样?刘勰在《文心雕龙》的《物色》、《时序》等篇中着重阐述了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他不仅正确地认识到文学是自然和社会的反映,而且还探讨了文学反映自然和社会的规律。 首先,刘勰考察了文学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了“情以物兴”、“物以情观”、“辞以情发”的观点,明确地表述了“物”、“情”、“辞”三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夕阳芳草寻常物,解颐都作绝妙词。”诗人“以我观物”,产生“非陈诗何以展其意,非长歌何以骋其情”的创作冲动,体物寓情,缘物寄意,将内情与外物、心声与天籁加以融合谐和,便产生了熔铸着诗人思想感情的咏物诗。咏物诗首要形似,而尤贵神似。下面谈谈古典咏物诗神似的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   

17.
所谓咏物诗,是指那种以客观的物为描写对象,或细致地刻画其色彩与形态,或借以抒怀兴感的诗作。唐代著名诗僧齐己,在他现存的800多首诗篇中,有咏物之作80余首,约占总数的1/10。这些咏物篇什,大都含蓄隽永,言近旨远,或多或少、若隐若现地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反映了晚唐时代的社会现实,同时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艺术成就。 首先,部分咏物佳作是诗人自我人格的形象化、具体化的显现、折射。任何真正的艺术品,均能体现出艺术家自我人格的美学追求。“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毛诗序》)。这里的“志”,包括诗人的人格理想。读齐己的咏物诗,我们深深地感到,诗人在执着追求一种高洁的人格美。诗人生活在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最动乱的时代。在他生活的几十年中,曾发生过六次大的军乱和农民起义“干戈百里外,泉石乱峰西”(《赠仰上人》),“烟霞经北固,禾黍过南朝”(《送东林寺睦公往吴国》),诗人曾以沉痛的心情吟叹过民族的苦难。可见诗人虽入佛门,并未完全太上忘情,超然尘世。然而,一介诗僧,尽管如何心忧黎元却无门报国。在那血雨腥风的时代,诗人所珍  相似文献   

18.
谷学颖 《学语文》2010,(4):42-43
咏物诗是我国古代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清代俞琰在《咏物诗选》自序中说:“故咏物一体,三百导其源,六朝备其制,唐人擅其美,两宋、元、明沿其传。”梅尧臣被誉为宋诗之“开山祖师”(刘克庄《后村大全集》卷一百七十四),对咏物诗的发展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南朝咏物诗创作非常活跃,特点是"赋以体物",这种为咏物而咏物的形式审美是文学自为性理念的显性表征。追求形式审美的咏物诗人扭转了两汉以来诗教与言志的他律传统,从自身形式因素积极开拓诗歌意义,体现文学"自为"的发展变化,是文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转折点。  相似文献   

20.
白居易是唐代咏物诗数量最多的一位,在白居易的咏物诗中,有些借咏物来表现对社会、人生的关注与思考,反映现实,反映时代,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类作品寄托深邃、内涵丰富。也有一些借物说理之诗,构思巧妙,描写逼真.情趣活泼。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