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一般围绕课前预习、讲授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和检查知识来展开,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它的缺陷与不足越来越明显的暴露出来。它  相似文献   

2.
课程知识的客观表征与主观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程知识的客观表征是课程知识在公共维度的实现机制,它通过文字表征形成了书写的课程知识。课程知识的言语表征,具有自己的特点。一是开放性,它通常突破学科知识的界限,把不同学科的知识、非文本知识及其个体经验进行整合。二是生成性,它在教学过程中随着时空、情境和师生状态逐渐展开。  相似文献   

3.
求知的动力     
吸引力——求知的种子。播下它,在知识的沃土中贪婪地吮吸; 注意力——求知的窗户。打开它,让知识的阳光流进心田; 意志力——求知的利剑。挥动它,劈开通往知识宝库中的重重障碍; 观察力——求知的雷达。开启它,捕捉知识的信息; 记忆力——求知的仓库。利用它,攫取和贮存丰富的知识财富;  相似文献   

4.
"知识管理"是一种以知识为基础的全新的管理思想,在组织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对知识的管理,保证知识共享,而且是对人的管理,促进知识转化,创造新知识。它的最终目标是提高组织和个人的应变能力,从而提高组织的竞争力。图书馆管理中也要重视对它的管理,并采取有效措施,促进知识的转化和共享。  相似文献   

5.
求知的动力     
吸引力:求知的种于。中贪姿地吮吸, 注意力、:求知的窗户。润心脚, 愈志力:求知的利剑。宝库中的荆妹, 观察力:未知的雷达。中浦捉信息,褚下它,在知识的沃土打开它,知识的阳光汤棒动它,谈扫通往知识开启它,在知识的海洋.勺几r子.. 记忆力:求知的仓库。害的知识时害, 想象力:求知的翅膀。速宫中翱翔, 思考力·求知的钥匙。硕城的大门, 概括力:求知的红线。一预硕争起来, 模拟力:求知的借鉴。践之间的距离, 创连力:知识的升华。的飞跃。利用它,攫取和肚存丰展开它,在神秘的知识掌握它,开启探索求知通过它,把知识的珍珠运用它,缩短知识与实其备…  相似文献   

6.
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增长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标志。虽然它是通过教师不断的教学实践积累获得,但是它的表述形态却不能脱离开实践而文本化。它表现为一种教师整合教学资源的知识,这种知识无法言述却可以在实践中显现出来,所以实践性知识与实践活动是二位一体的,即是在实践中的知识。它能够帮助教师在千变万化的不确定的教学实践中去寻找一定程度上的确定性概率。  相似文献   

7.
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增长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标志。虽然它是通过教师不断的教学实践积累获得,但是它的表述形态却不能脱离开实践而文本化。它表现为一种教师整合教学资源的知识,这种知识无法言述却可以在实践中显现出来,所以实践性知识与实践活动是二位一体的,即是在实践中的知识。它能够帮助教师在千变万化的不确定的教学实践中去寻找一定程度上的确定性概率。  相似文献   

8.
课程知识与权力相蕴而生。事实性与有效性构成了课程知识合法性的内在张力。课程知识的事实性受三种知识观的影响:科学理性和经验论知识观影响下的课程知识仅具有知识的事实性而不具有有效性,因此,是不合法的知识,它的权力主体——国家、专家也是不合法的权力主体;而建构主义知识观影响下的课程知识是合法性的知识,它的权力主体——国家、专家、教师、学生都是合法性的权力主体。新课程改革是在建构主义知识观影响下进行的,它的权力主体也是合法的。  相似文献   

9.
在语文知识的所有门类里,修辞大概可以算是最有意思的知识了——教学中什么时候都离不开它,但好像谁都说不清它到底是什么东西;实际运用中谁都离不了它,但都不知道所用的就是修辞知识;它是最实在、最有用、最有活力的知识,但在人们的心目中,除了考试时应付那几道试题,似乎没有什么别的用处,既枯燥乏味又玄虚。  相似文献   

10.
个性知识在个人的知识体系中处于核心的位置。它操纵于幕后,不易察觉;它与公共知识相对,两者共同构成个人知识的整体;它存在于个体,建构着“这一个”,其价值有待揭示。基于对其存在特点、结构层次的探究,从建构的视角分析了各层次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1.
地方性知识与知识进步的两个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方性知识(local knawledge)是与普遍性知识(universal knowledge)相对应的学术概念,它不是狭义地指某个地城或某种具有地方特征的知识,而是一种新型的知识观念和价值取向。在人类社会迈向知识经济时代的进程中,人们领悟到,从地方性知识向普遍性知识的进化是知识的进步,同样,从(貌似)普遍性的知识向更高层次地方性知识的进化也是知识的进步,这两种进步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知识与能力的关系不是线性的,知识向能力转化受知识类型、学习策略、学习情境等中介变量的制约。研究知识向能力转化的条件与策略是深化新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新的知识观认为知识可分为三大类: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知识转化为能力,需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之间相互转化,策略性知识调控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学习;问题解决检验个体能力的高低。  相似文献   

13.
知识的普适性与境域性:课程的视角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知识有普适性与境域性之别。普适性知识是世界范围内各民族国家共同承认的知识体系,是目前占主流地位的科学知识。境域性知识是指地方性知识、情境性知识及缄默性知识等,它是特定人文情境与范围内有价值的知识。普适性知识由境域性知识发展完善而形成,境域性知识有其自身独特的价值与生命活力,二者相互支持。与普适性知识相应的课程是主流文化中心课程,它统治着整个课程世界,并成为各国国家课程的核心;与境域性知识相应的课程是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它们正在补充着国家课程的不足。  相似文献   

14.
把默会知识与显性知识看成是一个集对,并作同异反集对分析,发现在默会知识与显性知识这两极之间存在中介知识这一宽阔的地带,中介知识是默会知识与显性知识的有机过渡和相互作用,典型的中介知识既有部分默会性又有部分显性性,一般的中介知识则具有个体差异性、不确定性和创新性等特点.中介知识的提出为推进默会知识理论在现代教育探索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企业知识管理的共享机制与知识树模型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知识管理的目标是要建立企业知识管理的共享机制,本探讨了在网络计算的环境下的知识与知识共享应用,分析了知识共享的机制,构造了企业知识树模型,分析了知识共享的条件、困难和激励机制,激励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共享,通常,激励的方法包括知识薪点工资制度(按知识的灰度不同设置薪点,灰度越高薪点越高)和其他的常用的激励制度。  相似文献   

16.
知识管理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产物,知识管理的实质是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知识管理是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管理,知识管理的方法主要包括信息技术的使用和学习型组织的建设两个方面。把知识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引入幼儿园的管理,应注意以下几点:把幼儿园建成学习型组织;注重对隐性知识的挖掘和学习;积极建构知识共享机制;重视知识创新并有意识地应用创新知识。  相似文献   

17.
教育学视域中的化学学科知识有别于化学课程知识,还包含化学教学知识。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知识建构,体现了课程知识的选择性、教学性和教育性。核心素养的知识组成包括化学学科实体性知识、学科方法性知识和学科意义性知识。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知识组织的视角审视素养化教学,可获得如下启示:厘清知识素养关系,实现知识学习的素养培育;深化课程知识理解,明晰知识学习的素养内涵;注重教学知识创生,优化素养培育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一个值得反思的教育信条:塑造知识人   总被引:82,自引:0,他引:82  
塑造知识人是一个根深蒂固的教育信条。这一信条的人性设定是把知识、求知看作是人的惟一规定性,它颠倒了知识与生活的关系。科学的范式是知识人所设定的知识界限,不在这一界限之中的经验和意识都被排斥在知识范围之外,由此,知识人的知识也就脱离了人的生活世界。在这样的知识观的主宰下,知识人的世界是一个意义缺失的世界。塑造知识人的教育信条应当在理论与实践的批判中逐渐解构。  相似文献   

19.
知识是课程的基础性源流。课程知识观包含课程知识主体观、课程知识本质观、课程知识评价观,它们分属课程知识的意识形态、选择与组织以及评价问题。基于课程知识观三方面的相互关系,依据课程知识主体类型可将西方课程知识观划为社会意识形态课程知识观、个人意识形态课程知识观和个人—社会意识形态课程知识观三种类型。在逐一梳理与批判三类知识观的基础上,借助中国文化的历史性向度,重建一种新的课程知识观,即个人—社会辩证伦理主体的课程知识主体观、辩证唯物主义课程知识本质观与辩证唯物主义课程知识评价观。  相似文献   

20.
知识观转型视野下课程知识意义的重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知识的意义是指知识所具有的能够对人的精神生活和意义世界给予关照、扶持和滋养的特性.近代以来,受知识认识论的制约,课程一味追求知识的客观性,将"人"隔离于知识之外,知识的意义被严重遮蔽.随着知识观的后现代转型,知识与人的意义关系日益凸显,知识的意义逐渐回归.立足知识观转型这一背景,借助现象学,哲学解释学和建构主义的理论分析,尝试探寻课程知识意义重建的路径:理解课程、体验课耀和建构课程,彰显人作为精神生命体的意义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