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匈奴僮仆都尉“领西域”“赋税诸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汉王朝政治文化影响进入西域之前,匈奴曾经施行对"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国"的控制。《汉书》卷九六上《西域传上》记载,"匈奴西边日逐王置僮仆都尉,使领西域","赋税诸国,取富给焉"。所谓"赋税",应体现制度化经济关系"。赋税诸国"的征收内容,除畜产、农产外,亦包括矿产、手工业制品和其他物产。匈奴向"乌桓民"征收"皮布税"的情形,可以在讨论匈奴于西域"赋税诸国"时参考。匈奴以此取得经济利益,有地域的限定。可能主要是"匈奴西边日逐王"以及东蒲类王、南犁汙王、呼衍王、伊蠡王等匈奴诸王所统领部族控制的地区。  相似文献   

2.
在汉王朝政治文化影响进入西域之前,匈奴曾经施行对"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国"的控制。汉文化扩张至西域后,匈奴势力依然反复对这一地区进行军事外交的顽强争夺。"和亲",是匈奴控制西域国家的外交方式之一。匈奴在施用军事高压的同时,也曾经对西域数国推行"和亲"策略。对于汉王朝与西域国家的"和亲",匈奴亦竭力予以破坏。  相似文献   

3.
匈奴是中国古代北方的游牧民族。在它的杰出首领冒顿单于(公元前209—174年)登上历史舞台的时期,匈奴征服了许多邻族,控地东尽辽河,西至葱岭,北抵贝加尔湖,南达长城,在中国北方,以漠北为中心,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奴隶制政权。这个政权自公元前209年至公元91年,存在了三百年左右。在匈奴政权存在的历史过程中,不仅和中原发生关系,而且与西域的关系也很密切。  相似文献   

4.
一、西北和北部地区(含新疆) 1.强大民族分布与演变:匈奴、东胡(春秋战国)→匈奴、西域(秦汉)→"五胡"(魏晋)→突厥(隋朝)→东西突厥、回纥(唐朝)→契丹、党项、女真(五代北宋)→完颜女真、蒙古(南宋)→瓦刺、鞑靼(明朝)→蒙古(漠南、漠北、漠西)、维吾尔族(清朝)。 2.与中央政府的关系 (1)秦朝:派蒙恬抗击匈奴,在河套置城设县,迁徙人民,修筑长城。 (2)西汉:对匈奴采用战争与"和亲"并用政策;张骞通西域,汉朝与西域各国建立友好关系;设置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3)东汉:追歼北匈奴;汉明帝任命班超为西域都  相似文献   

5.
离殇莫把幺弦拨 景帝十六年。 彼时大燕盛世,东扩大漠,南征南昭,西拥匈奴,北伐鲜卑,四朝邻邦莫不臣服。分朝而治,以燕为首。  相似文献   

6.
秦始皇"直道"在西汉时期依然使用,成为汉与匈奴南北沟通的重要渠道。汉王朝经营西北方向通往西域地方的交通道路,后来此路有"丝绸之路"之称。其实,"直道"与"北边道"连通,继而通过草原民族的交通实践实现的中西文化交流,也是我们研究丝绸之路历史文化作用时应当注意的交通史现象。汉王朝输送至匈奴的丝绸及丝绸制品数量惊人,不能排除重视商业的匈奴人将剩余中原织品向西方转输的可能。而汉地织品北运匈奴,很多利用了"直道"交通便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7.
匈奴是我国北方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生活在蒙古高原一带,以强悍和善骑射著称。战国后期,匈奴建立了奴隶制政权,首领称为单于。匈奴政权的建立,实现了我国北方的统一,这为整个匈奴地区统一于中国创造了条件。匈奴兴起后,经常南下到黄河流域抢掠。中原王朝与匈奴之间的和战关系,直接影响到河套与西域地区的安定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东汉建国初期,西域诸国不断要求东汉政权设置西域都护,均为光武帝所拒绝,最后置西域于度外.光武帝西域"无为"政策,根源于西域、东汉内部的问题,以及西域、匈奴、东汉三者之间的矛盾关系,是基于现实的比较明智的选择.光武帝西域政策虽然保守,却也在一定程度上积极作用和影响于东汉前期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不能简单地予以否定.  相似文献   

9.
历史课像演戏一样过瘾 在一片欢呼声中,<班超出使西域>现代版历史剧开演了."班超"和"匈奴使者"走上了讲台.  相似文献   

10.
西域狭义上是指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即今帕米尔高原以东,巴尔克什湖东、南及新疆广大地区。而广义上的西域则是指凡是通过狭义西域所能到达的地区,包括亚洲中、西部,印度半岛等地区。西域是匈奴与汉朝角逐的重要舞台,本文从经济、军事、地理等方面具体分析西域对匈奴的战略价值,西域物产丰富,可以为匈奴对汉作战提供大量的物资与装备,西域的地理态势对匈奴而言亦有重大的价值,西域处于中西方贸易和交往的枢纽位置,极具贸易价值。从而揭示为何在汉匈两大政权对峙的几百年里,匈奴始终拼尽全力不肯放弃西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西域都护     
《新高考》2008,(9)
汉朝设立的西域最高行政军事长官。西汉宣帝第二年(公元前68年)派侍郎郑吉屯田渠黎(今新疆尉黎一带),与匈奴争夺东师,使护卫鄯善以西“南道”诸国安全。至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匈奴逐日归降汉朝,郑吉派兵迎之,  相似文献   

12.
郭倩 《下一代》2014,(5):40-41
正1.东汉初年,匈奴贵族征服和统治了曾是西汉辖属的西域广大地区。西域的一些国家既怕匈奴,又不愿疏远汉朝,处在脚踏两只船的状态。汉明帝派班超去西域各国建立友好关系。班超率领三十六人的使团首先到了鄯善国。2.开始,国王对班超一行十分敬重,愿意建立友好邦交。可是不久又迟疑不决,态度也冷淡起来。3.经过了解,原来是匈奴也派来了使者,向鄯善王威逼利诱,施加压力。鄯  相似文献   

13.
西域乐器     
西域,在历史上指主要以今天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为主的广大领域.因为中国历史上所统辖的版图大小不同,西域的地理范围在两汉、唐、辽、元、清鼎盛时期,还有所变化,还包括中亚、南亚之波斯、天竺等一部分.这一带在古代史中曾有三十六国,后来分裂为五十多个小国.随着东西方交通的发展,人们又将与汉地有交通来往的中亚、西亚,以及南亚次大陆众多国家与地区也划入西域范畴之中.西域各国在艺术上都有着自己突出而鲜明的风格,也处处可见文化交融的痕迹.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初年,张骞通西域后,有人往返于"丝绸之路",将西域乐器带人中原,现在这些乐器在中国戏曲、音乐界,已广泛流传.  相似文献   

14.
丝绸之路的开辟,为中西音乐艺术的广泛交流创造了条件.交流的过程应包括两个方面,即西域音乐的东渐和中原音乐的西传.关于西域音乐东渐的情况在史书中多有记载,而中原音乐西传的记载却较少.因此,以往论者只注意到了西域音乐的东渐,忽视了中原音乐的西传,甚至绝断地认为古代只有西域音乐在东渐.如日人岸边成雄在他所著的《古丝绸之路的音乐·西域音乐概述》中说:"……丝绸是从东方流向西方的,而另  相似文献   

15.
<史记·匈奴列传>是匈奴民族在汉语典籍中唯一能贯通始终的历史叙述,它尤其着力于匈奴与中原诸夏间的战争.这场战争具有圣战的性质,它给匈奴和中原诸夏间造成无可避免的灾难性后果.  相似文献   

16.
公元3世纪,东北西南部即有白种人部族,但他们是"自号鲜卑"并被中原人称为鲜卑的.这部分白种人出自被匈奴征服后被迫南迁的丁零人.匈奴西迁后,他们与匈奴余种一起加入到鲜卑族之中.东部鲜卑中的白种人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公元1世纪随匈奴余种迁入辽东的丁零人,二是公元3世纪随慕容部东迁的丁零人.拓跋鲜卑中的白种人主要是其进入匈奴故地后与之杂居的丁零人.  相似文献   

17.
十六国时期建立后赵政权的羯族原居于西域一带,约在公元前176年匈奴征服西域后,役属于匈奴人及其政权而散居各地。自西汉武宣二帝时开始陆续内迁,主要分散在边外各郡,迁徙规模还不是很大。但到东汉至曹魏时期,内迁速度加快,迁徙规模巨大,深入内地较广。至西晋初期,还有零星的内徙。进入中原汉地的羯族,分布范围极广,在今山西、河南、河北、陕西、甘肃、内蒙等各省区都有其活动的踪迹。  相似文献   

18.
课本第60页:“为了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解除匈奴对西汉的威胁,张骞先后两次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根据《中学历史手册》中国古代史部分第136页: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目的是劝乌孙回河西故地,与汉共同抵抗匈奴,并加强与西域各国联系。可见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目的不完全相同。张骞之使命有二$宁夏固原县什字中学@樊珺  相似文献   

19.
出使匈奴和西城的西汉使者在接待礼仪上受到了不同的待遇;且到了城外,对方国家一般都为使者配备翻译,以便于使者的外交活动.一般而吉,匈奴接待西汉使者的礼仪规格要比西域诸国低;而距离西汉边境较远的西城诸国接待西汉使者的礼仪规格又要低于较近国家.其原因当与西汉王朝与匈奴、西域关系的不同及对西城诸固的影响力有关.  相似文献   

20.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4小题,每小题1.5分,共51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墨子的思想,在当时 A.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 B.符合劳动人民的利益 C.适应了国家统一的趋势 D.促进了各国的变法运动 2.西汉后期土地兼并的后果,不包括 A.大量流民出现B.大量奴脾出现 C.政府收人减少D.割据势力产生 3.班超出使西域的直接目的是 A.使西域各族人民摆脱匈奴的统治 B.同大秦直接建立关系 C.恢复汉朝与西域各国的交往 D.联合西域各国夹击匈奴 4.下列少数民族在北方兴起的先后顺序是 A.匈奴、蒙古、突厥、契丹 B.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