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四川省的武术门派众多。1983年武术挖掘整理工作在全国展开,四川省挖掘整理出来的武术拳种达68种,其中最有影响,流传最为广泛的是僧、岳、赵、杜、洪、化、字、会八大门。这八大门虽然在四川流传广泛,时间也较为久远,但还不能算是土生土长的峨眉武术。真正土生土长,又没有受外来武术文化影响,一直保持自己特色的拳种只有两三种,其中武术界公认的峨眉武术的代表是黄林派。傅尚勋先生是黄林派第38代传人,现任峨眉黄林武术研习馆馆长。关于峨眉武术和黄林派,记者采访了傅尚勋先生。  相似文献   

2.
峨眉派功夫:峨眉山孕育的武术瑰宝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波 《精武》2006,(2):28-29
峨眉山是我佛教名山,又是我国著名的峨眉派武术的发源地,有“秀甲天下”的美誉。峨眉山位于四川盆地西南缘,乐山市境内。山体纵横数十千米,主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其高度位居内地旅游名山之首,著名的五岳皆在其下。全山草树茂密,远远望去,一片葱郁。雄浑的山势和如海的秀色相映,历来以“雄秀”闻名。山上佛寺众多,最早建立的佛寺是山间海拔1800余米处的初殿和山顶的华藏寺,均始创于东汉年间。其后峨眉佛事日盛,到明清年间,白云深处,古木奇岩之间,佛寺更多达100余处,峨眉山也因此与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齐名,成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峨眉派武术因峨眉山而得名。  相似文献   

3.
峨眉武术养生文化是峨眉武术的重要内容,也是现代养生文化的重要稀缺与特色资源,然而,由于多种原因导致峨眉武术养生文化滞后于社会发展。文章从峨眉武术养生文化的起源入手,阐述了峨眉武术养生文化的内容及内涵,同时对如何促进峨眉武术养生文化的发展和推广等问题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4.
峨眉武术产业化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华武术作为中国的一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着丰富的中国文化底蕴以其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闻名于世。峨眉武术作为中国武术三大门派之一,在中国武术史上乃至世界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在现在的中国武术发展中,峨眉地方武术发展并不是很乐观,相比其他两派稍有逊色。本文采用文献资料,对比和逻辑分析法,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探讨开发峨眉武术资源、产业化发展的趋势及武术开发时将要面临的困难及其对策,从而使峨眉武术向大众化、科学化、商业化、国际化发展。  相似文献   

5.
党建国 《精武》2003,(1):28-29
峨眉武术与少林、武当功夫鼎足而立,并称武林三大派。峨眉派是四川独特的拳术。  相似文献   

6.
邹云建 《武当》2003,(3):35-35
去年9月的峨眉山,秋高气爽,气候宜人,风景秀丽。乐山市人民政府、四川武术馆主办的“少林、武当、峨眉”三大武术精英赛在这里举行。来自武当、少林、峨眉三方的教练、运动员及各地媒体共约100多人参加。  相似文献   

7.
峨眉武术是中国著名的地域性武术流派之一.历史上的峨眉武术曾受到来自中原的少林武术的深远影响。本文试图从各种文史记载和武术典籍中寻找在峨眉山武术发展中的少林武术的影子,证明历史上来自中原的少林武术对峨眉武术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峨眉武术也正是通过学习和吸收少林武术,并在巴蜀地域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特点。  相似文献   

8.
《体育与科学》2020,(6):46-54
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比较分析法、实地考察法讨论分析峨眉武术发展困境及策略。从峨眉武术的历史起源、门派流变、技法体系进行深入梳理,阐释新时代背景下峨眉武术的在传承武术文化、传播中国哲学、繁荣中华文化、中华文化世界传播四个方面的价值;根据现阶段峨眉武术正面临的时代变迁和社会变迁下的失落、政策保障体系和宣传手段的失位、精神缺失和门派纷争导致的失传、渊源和理念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失和等生存及发展困境,研究提出了挖掘经济功能以培育和塑造峨眉武术品牌形象,挖掘健身功能在实践中传承和传播峨眉武术,创新传承手段以优化峨眉武术的生存环境,创新传播方式以重塑峨眉武术时代意义等振兴峨眉武术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作为我国武术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峨眉武术至今已成为四川武术的代表。目前,峨眉武术已经成功申报成为我国国家级武术文化,并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峨眉武术已经成为中华文明的瑰宝。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峨眉武术在四川地区与巴蜀文化相辅相成、互相影响,峨眉武术文化已成为四川旅游业的经典和灵魂。然而,峨眉武术文化还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发展,需要进一步探索和挖掘。鉴于此,了解峨眉武术的发展现状,促进峨眉武术产业的发展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10.
峨眉武术文化资源开发与产业化运作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峨眉武术是中华武术文化的重要内容,亦是区域旅游等文化产业重要稀缺与特色资源.当前峨眉武术文化资源开发面临系列问题,主要包括受重视程度低,体系松散难于传播,产业开发平台不突出及包装宣传乏力.提出了可操作性产业化运作策略:加强峨眉武术普及和进学校工作;以国际武术节为契机实施品牌先行战略;挖掘峨眉武术文化底蕴;探寻峨眉武术特色,打造峨眉武术产品链;联合少林、武当共同打造民族武术文化品牌联盟;以峨眉生态健身文化为依托,打造峨眉武术健身产业基地.  相似文献   

11.
章文站在新时期峨眉地域文化大发展和峨眉武术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野下对峨眉武术概念进行了重新界定,并结合峨眉地域文化和峨眉地域武术文化的发展历程,从峨眉地域武术文化的可继承、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去寻找峨眉武术文化的地域性特点,着重阐明了峨眉地域武术文化中非常重要的儒释道文化特点、名山文化特点、武侠文化特点和养生文化特点等地域性特点,指出了在峨眉武术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背景下继承、传播和发展峨眉地域武术文化的途径和方法,希望借此推动峨眉地域武术文化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对峨眉地域武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点进行了分析。峨眉地域武术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与文化内涵,为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范畴与视野提供了基础和可能。峨眉武术技术传承的特殊性与身体技术的文化传承方式,彰显了非物质文化要素的特点。峨眉地域武术的发展更多是一种文化层面的保护与发展,因此,在文化语境中去推动峨眉武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做到利益与实效有机结合,是今后峨眉地域武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道路上的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13.
《体育师友》2022,(1):22-24
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实验法和逻辑分析法,阐述了峨眉武术全景式教学的概念和特点,构建了峨眉武术全景式教学模型,提出了峨眉武术教学的智能化实施原则,详解峨眉武术全景式教学的具体步骤。峨眉武术课程教学的智能化实施,提高了峨眉武术的教学质量,促进了峨眉武术的教学改革,为峨眉武术课堂教学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峨眉武术的特点及发展前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从峨眉武术的历史、内涵的界定、峨眉武术的自然环境和川人身体条件特点、自身技术特点、峨眉武术的发扬光大等几个方面对峨嵋武术的特点及前景加以阐述。认为峨眉武术是一派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内容丰富、内外兼修、健身与养生俱佳、表演与技击并重的功夫,发展潜力雄厚、前景美好。以期为峨眉武术的深入研究、进一步挖掘、整理、保护和弘扬,早日赶超少林、武当走向世界,恩泽大众提供可参考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峨眉武术特点及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对峨眉武术的技术特点进行论述,并对发扬光大峨眉武术提出建议,以为峨眉武术的深入研究、挖掘、整理和保护、走向世界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德勒兹的块茎思维为视角,对峨眉武术的发展进行后现代主义的分析。认为目前人们总是以传统的树状思维看待峨眉武术,进而影响峨眉武术中个体的跃进式发展。德勒兹所提出的块茎思维,便打破了峨眉武术的结构化、层级化的传统思维模式,使其形成多元中心化和尊重差异性的发展路径,能够为凝集技术精萃、拓展文化包容性奠定理论依据。本文试图将峨眉武术喻以"块茎",以一种新的方法论探析峨眉武术的发展,以期能够为其提供新的学理启示和学术引导。  相似文献   

17.
峨眉“环禅道”太极拳是曾庆宗先生在广泛吸取各家武学精髓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科学、传统哲学以及武学理论所创编而成的新型太极拳类。文章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和专家访谈法,将峨眉“环禅道”太极拳的内涵特点与体育院系武术教育的实践相结合,分析得出其进入体育院系武术课的可行性因素主要有:符合当前国家大力发展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大背景;符合当前高校特色办学和课程改革的内在要求;峨眉“环禅道”太极拳是优秀的课程资源;教材师资等客观条件逐步成熟。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辩证唯物方法论为理论基础,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从峨眉武术文化的历代生存形态及现代流变的调查入手,对峨眉武术的基本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探讨,认为:满足巴蜀人生存需要,受佛教、道家影响,以及服从战争需要的军事技能等是峨眉武术文化生存形态多样性的基础,其现代流变主要体现在提高人类精神的体育竞赛、艺术表现、武术教育文化等方面。因此,峨眉武术文化具有宗教性、竞技性、地域性、健身娱乐性和丰富的巴蜀文化内涵等特征。  相似文献   

19.
普通初中生巩志国的400米业余训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等桩拳”是峨眉黄林派拳系中的一个以练人盘为主、着重练习身法的基础套路。它属于内家拳范畴。干百年来辗转槲传,目前流传于四川成都地Ⅸ,足极具巴蜀特色的地方拳种。由于历史原因,现在仅有很少的人继承和掌握。为了挽救、继承和发展这一宝贵的巴蜀武术文化遗产,使它不至于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亡,现将它整理,并附上图解,贡献给广大爱好巴蜀武术文化的朋友们。  相似文献   

20.
乐武文 《中华武术》2007,(10):33-33
2007年中国·四川国际峨眉武术节"峨眉武术论坛"于2007年8月28~29日在峨眉山大酒店举行。入选此次武术论坛的51篇论文,经过3场报告和评审,魏奕雄等7名作者撰写的论文获得一等奖,彭鹏等13名作者撰写的论文获得二等奖,唐志云等24名作者撰写的论文获得三等奖。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科研部主任,论文评审委员会主任康戈武教授在总结报告中,从效率高、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