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日前.数家新闻网站转载了一组发生在厦门的新闻照片。这组照片忠实记录了一名雨中的骑车人,因自行车前轮突然陷入一水坑.身体失去平衡摔倒的情景。针对这组照片,很多网民认为记不就路上有坑提醒路人,而是守株待兔看着路人落难的做法应受谴责。  相似文献   

2.
周婷 《青年记者》2014,(1):35-36
假新闻指违背真实的新闻。①假新闻年年有,并不断以新的面目出现在公众视野当中。有些假新闻,通篇看好像是符合客观事实的,然而仔细分析后就会发现,这种看似真实的新闻给人不真实的感觉,并非因为事实造假,而是因为新闻中部分新闻要素失实或被遮蔽了。表现形式2011年对于"小悦悦事件"的新闻报道铺天盖地,公众对这件事情的思考被媒体报道引向一个极端:认为18个路人冷漠无情,见死不救,有网友甚至对肇事司机和18个路人进行"人肉搜  相似文献   

3.
媒介事件与"假事件"的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什么是"假事件" "假事件"源于美国历史学家丹尼尔·布尔斯汀,他在<形象>(The images)一书中提出了"假事件"( Pseudo-events)的概念.布尔斯汀从四个方面来概括"假事件"的基本特征:一、不是自然而然发生的,而是经过精心策划和实施而发生.二、是专门为争取新闻媒体的报道而发生.三、"假事件"和实际真实之间的关系是含混不清、模棱两可的.四、"假事件"往往是自我循环证明的.①他把诸如记者招待会、大厦剪彩、游行示威乃至候选人电视辩论等都归为"假事件"的范畴.布尔斯汀认为,"假事件"具有"不真不假"的属性:不真是因为它们本来不存在,是无中生有的;不假是因为它们在一定情况和前提下又发生了.  相似文献   

4.
一、事件2005年5月9日下午,一名骑车人冒雨经过福建厦门市厦禾路与凤屿路交叉路段时,因自行车前轮突然陷入一水坑,身体失去平衡摔倒。当日下午,一场暴风雨袭击厦门,市区道路上的多处水坑让不少骑车人栽了跟头。各大报社,数家新闻网站都转载了新华社柳涛拍摄的这组发生在厦门的新闻照片。这组照片记录了一位骑车人在暴风雨中碰到路上的水坑而摔倒的全过程。新闻事件尽管不大,但网上的评论却高达数千条,在传统媒体上也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很多人认为记者不就路上有坑提醒路人,而是守株待兔看着路人落难的做法应受谴责“:照片拍得倒是精彩,可拍…  相似文献   

5.
安冬 《青年记者》2007,(3):85-86
新新闻主义(New Journalism),又译“新吉纳主义”,是一种新闻报道形式,被认为是20世纪新闻学界最激进的一种报道理论,20世纪60年代是新新闻发展的高峰时期。新新闻主义的典型特征就是报道介入事件当中,并作详尽分析,真实刻画人物心理和事件发生的场景,重视细节的描写,简单来说就是用学的笔法来写新闻,即所谓的“创造性非虚构写作”。[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5月10日,国内的众多媒体转载了一组发生在厦门的新闻照片。这组照片记录了5月9日下午,一名骑车人冒雨经过福建厦门市厦禾路与凤屿路交叉路段时,因自行车前轮突然陷入一水坑,身体失去平衡而摔倒的全过程。新闻事件尽管不大,但是引发了剧烈的争论。一方认为,记在明知有水坑会对行人造成伤害的情况下,竟然守株待兔看着路人落难,这种做法,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回顾"小悦悦"事件,从传播学角度审视了事件的始末,分别从群体传播和媒介控制两个层面,利用相关原理对路人行为的影响机制进行了解析,最后探讨了该事件所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近两年,新闻媒体在播报新闻、特别是播报突发性事件新闻时, 经常出现不交代具体时间的“×××(书记、市长、领导或记者)第一时间赶到第一现场”、“到记者发稿时……”、“截至记者发稿时……”这类语言形式。对这种语言形式,笔者有点武断地认为:大为不妥,不该使用。首先,这类语言形式是模糊语言,表达意义不逼真、不清晰、不精细、不准确。所以在大多数情况下, 模糊语言是新闻报道的一大禁忌,往往会有损新闻价值。其次,运用这类模糊语言形式,有时还会有损新闻媒体在受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比如:某市油气库发  相似文献   

9.
南木 《青年记者》2008,(1):65-65
"虎照事件"给我们的冲击力不可谓不大,有人认为,对"华南虎"的持续关注,是媒体在履行其社会责任.因为在争论中,人们在一步步逼近真相.  相似文献   

10.
从"水危机"看危机事件的信息传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陆蓉 《新闻知识》2006,(8):46-48
2005年11月22日、23日,哈尔滨市政府连续发布第26、27号公告,因受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爆炸事故影响,松花江发生重大水污染事件,政府为保证市民用水安全,哈尔滨全市大停水,百万居民瞬间面对生活困境,导致史无前例的哈尔滨“水危机”事件。联系近几年的美国9.11事件、中国非典疫情,危机事件的信息传播日益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美国学者罗森豪尔特认为,危机是指“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做出关键决策的事件。”清华大学传播学者史安斌认为,危机传播即在危机前后及…  相似文献   

11.
陈敏 《东南传播》2012,(2):47-49
近来,报纸新闻标题的评论化趋势愈发明显,尤其体现在报纸的导读版上,新闻标题往往放弃了提炼事实的功能,变为对事实的评论。笔者认为,新闻标题的评论化趋势值得警惕。本文以部分报纸对"小悦悦事件"(即佛山18名路人对两次被碾女童小悦悦见死不救)的新闻报道为例,同时结合其他相关新闻案例(如"郭美美事件"、乔布斯去世等新闻报道),来剖析新闻标题的评论化趋势,以及它可能导致的相关后果。  相似文献   

12.
对今年“春晚”的评价,名学、北大教授孔庆东的章比较有代表性,其中一句话:“今年的春晚尤其完蛋,总体水准已经降到了20多年来的最低点。”给我印象最深。据一家名网站的调查,70%的人认为今年的“春晚”不好看。为什么央视花大力气、大本钱办的“春晚”,评价会如此之低?许多人认为还不如平常的一台晚会。难道是导演水平低?不!能导“春晚”的导演都是身经百战的名导。难道是演员水平低?可我们看看“春晚”的舞台,星光熠熠,大腕云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名记者,牢牢地把握新闻的客观性是一种基本的职业素养,但在记者的实际工作中,不应该只是置身于事件之外,要针对事件的性质加以区别对待,用最佳的视角来审视新闻事  相似文献   

14.
真实有"度"     
去年 11月 10日,首都各大报均以较显著的版面位置刊出了这样一则新闻:焦裕禄的儿子,河南杞县县长焦跃进进京推销农产品。对于这一事件,《晨报》,《北京日报》,《北京青年报》和《北京晚报》都作了报道。四家报纸对该事件的报道基本都是真实的。但对于读者来说,他们从不同媒体上所能获得的有关该事件的信息和据此所能建立的对该事件的整体印象却有着一定程度的差异。 从构成新闻的五个要素来分析,各报在真实报道的前提下,在再现该事件的精确程度上有着一定的差异,呈现出不同的新闻真实的“度”,如下表所示: 从对事件发生时间…  相似文献   

15.
灾难性事件报道的"堵"与"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琪 《当代传播》2003,(3):75-76
在资讯日益发达的今天,公众对新闻事件的求知欲渐趋强烈,媒体在报道新闻事件时信息量越来越丰富,报道方式越来越灵活。这种变化尤其集中体现在灾难性事件的报道上。显然,面对灾难性事件,堵塞信息渠道已经不合时宜。如何成功地做好灾难性事件的报道工作成为媒体面临的一项新任务。成功的灾难性事件的报道应按照新闻自身的传播规律,运用新闻舆论引导社会舆论,降低灾难性报道的负面效果,在澄清事实的同时达到净化舆论环境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朱德泉 《青年记者》2007,(19):76-76
必须让应该发生的事情发生,不应该发生的事情不发生……近期,一个自称在报社实习过的年轻同志,以《导演新闻,病态媒体的麻木和尴尬》为题在网上发了个比较情绪化的帖子,对济南三家媒体进行了所谓的"批判"。帖子引用了一个概念,把我认为是比较好的新闻策划如《华西都市报》创刊初期的"孩子回家行动"等斥之为"传媒假事件"。  相似文献   

17.
透过"疫苗事件"看新闻报道的风险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轰动一时的“高露洁事件”刚落下帷幕,发生在泗县大庄镇的“疫苗事件”又一次吸引了国人的眼球。也许,在SARS流行为社会大众切实感受之后.新闻媒体对公共卫生事件的份量有了全新的认识。公共卫生事件事关公众生命健康,社会大众对相关的新闻报道就有一种本能的知情欲望,对于媒体来说,这不啻是吸引受众的绝佳时机。但是,新闻媒体在“高露洁事件”中的表现对于他们自身来说无疑是当头棒喝,空穴来风的新闻报道所具有的风险性并不比公共卫生事件本身来得小。  相似文献   

18.
周娜 《青年记者》2014,(2):52-53
随机采访是一种在新闻中经常采用的报道方式,采访对象包括街头路人、新闻事件相关的人员、普通群众等。这些人选既没有专业知识背景的限制也不代表特定的利益,完全由记者随机选取,时常出现在各类新闻节目中,表达他们的观点或讲述他们的故事。近年来,这种报道形式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类新闻节目之中。  相似文献   

19.
法律服务新闻是指对新近发生的法律服务事件的报道。笔者认为,法律服务本身就是一种包含了新闻要素的行为。能否特意选出新近发生且为人们所关心的典型法律服务事件,并用新闻方式将其表达出来,从而实现受众对较晦涩的法律知识和专业人士才能明白的法律程序的轻松理解。这是法治  相似文献   

20.
孙秀岭 《青年记者》2007,(24):45-46
现在很多评论,大家不愿意看,影响力不大,究其原因就是评论员脱离实际,关在高楼大厦里冥思苦想。评论不是空对空、由抽象到抽象的推论,很多好的新闻评论,本身就是独立的新闻事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