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 毫秒
1.
<正>教育的出发点及其归宿是人。"打开"意为"解封",让人走出自己,走进他人,走进过去、现在与未来;"打开"意为"改变",改变自己的经验积累、知识储量、思维习惯、行为方式和创造意识;"打开"意为"激活",把人"激活",激活人的心志和心智,让人"有梦",给人"希望";"打开"意为"挑战",挑战经验的定势,挑战自己的潜能,挑战现实的不可能。"打开"是为了让人有自信,做更"自由"的自己。"自由"是基  相似文献   

2.
在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有两个词语,即"落英"和"邑人",《教师教学用书》译"落英"为"落花",译"邑人"为"乡邻人",对"落英"的解释,我持有异议,对"邑人"译为"乡邻人",我认为妥帖.  相似文献   

3.
<正>泰州市高中数学名师工作室成立于2009年5月。工作室成员现有19人,来自全市16所重点高中,其中大部分是青年教师,加入工作室时尚无高级职称。于今,他们专业发展十分迅速:1人成为"省特级教师后备人才",1人成为"首届长三角教科研标兵",6人成为"泰州市学科带头人",7人成为"泰州市教学能手",2人成为"泰州市教坛新秀",5人成为"区县学科带头人"。2013年,工作室被泰州市教育局评定为"优秀"。工作室的研修活动根植于课堂,借力泰州市教育局教研  相似文献   

4.
"人本质"不是"自由",故而"自由美学"不足为训,应予解构。"人本质"是"自我",从"自我"出发解释"美本质", 建立"自我美学",也许正构成21世纪中国美学发展的正确方向、必然选择和真正希望所在。  相似文献   

5.
法国人和意大利人将"@"比喻为"蜗牛",挪威人更愿意称之为"小猪尾巴",中国人觉得它像"小老鼠",俄罗斯人说它更像"一只狗",而芬兰人则把它视为"一只小睡猫".  相似文献   

6.
本着"培养怎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思考,为进一步深化学校的育人目标——"培养有中国灵魂世界眼光的人",跃龙中学将办学追求定位为:传承"龙文化",弘扬"龙精神",培养"龙传人"。以"龙文化"校园浸润人,以"龙精神"课堂振奋人,以"龙传人"校本课程培育人。  相似文献   

7.
思维体操     
诀窍在哪里?有一种叫"抢30"的游戏。游戏规则很简单:两个人轮流报数,第一个人从"1"开始,按顺序报数,他可以只报"1",也可以报"1、2"。第二个人接着第一个人报的数再报下去,但最多也只能报两个数,而且不能一个数都不报。例如,第一个人报的是"1",第二个人可报"2",也可报"2、3";若第一个人报了"1、2",则第二个人可  相似文献   

8.
最新的教育改革,有一个令人注目的特点,就是对人文取向的回视。所谓"人才",只有先成"人",然后才能成"才",而成"人",不是成为一个只有理性的单面人。现代大文豪巴金说:"人不能只靠吃米生活。"成人的最重要因素便是人格的完善与心灵的和谐。作为一名教师,教育学生成"人"的主阵地便是课堂,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对学生进行"人"的培养,是我们应当也是必须做的。  相似文献   

9.
"人文",在这里当为"人文科学";"素养",由人的"能力要素"和"精神要素"组合而成。"人文素养",即"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  相似文献   

10.
师道说     
<正>师"道"是什么?师"道"是一种智慧,一种洞悉人性、因时变通的智慧。师生在"术业"上可以有专攻,但在"道"上,一个人只有早学"道",早得"道",并且能够传"道",才可以为师。古代中国人将"师"置于很高的地位,所谓"天地国亲师",并对其加以礼拜。其实,古代中国人崇拜的不是具体的"师",而是师所代表的"道"。所谓"道可道,非常道",道家的"道"不可言说,不可名状。师之"道",不仅可以言说,而且可以"见到",更具有感染力。这个"见到"  相似文献   

11.
无论是从应然理论层面还是实然操作层面上讲,班级都应该是一个充满生活气息、人文精神的场所,学校教育也应该是回归、体现生活的一种"在场对话",班级管理更应该是使人的理性能够从容、和谐、自觉展现、调动的实践活动。基于此,教育管理的本质是治人,前提是"人性",方式是"法治",关键是"择人",组织原则是"人伦",最终目标是"安人",管理的一切措施都应该围绕着"人"来实施,人既是以班级为单位的管理育人的中心,也是凸显管理育人成效的价值旨归。  相似文献   

12.
早在马克思恩格斯之前,德国古典哲学就阐明了"实践"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存在方式,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认定:"地上粗糙的物质生产"是人类历史的"诞生地",是"人同其他动物的最终的本质的差别",是"使人从动物界上升到人类并构成人的其他一切活动的物质基础的历史活动",因而物质生产才是决定"人之为人"的存在方式和本质活动。所谓"人在本质上是一种实践的存在",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命题。  相似文献   

13.
无论是习惯,还是玩笑,人们常把胆小的人比作"老鼠",把脑子不好使的人称作"笨猪",把愚蠢等同于"驴",把狡猾说成是"狐狸",等等.在英语表达中同样喜欢用动物来形容人.下面介绍三种动物,它们都各自对应一类人.  相似文献   

14.
文章的主题"犹帅也",如人之"灵魂",文章的材料犹如人之"血肉",而文章的结构恰似人之"骨骼"。失去健壮坚实、分布科学的骨骼,血肉就无所依附,灵魂也无处寄托。2005年中考满分作文是怎样健全"骨骼",讲究结构技法的呢?主要经验有下列五条。  相似文献   

15.
2010年5月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一项调查发现,83.3%的人承认自己在上学期间曾编过作文.归结"撒谎作文"的成因,85.4%的人首选"应试教育体制",61.7%的人认为责任在于"社会风气",43.1%的人认为"语文老师"该负责,26.4%的人选择"家长原因",22.9%的人认为"学生自身"也有责任.  相似文献   

16.
王阳明的"去人欲而存天理"来自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且二者又存在诸多差异,主要有三:其一,朱熹讲"性即理",既讲人之性又讲物之性,并且认为人、物之性都是禀赋天理而来;与此不同,王阳明讲"心即理",以为天理即人之道心,人之良知。其二,朱熹认为,"存天理,灭人欲"首先在于"即物而穷其理""格物致知",然后"为善以去恶",从而"克尽己私,复还天理";与此不同,王阳明反对朱熹所谓"即物而穷其理"之说,认为"去人欲而存天理"只是就心上讲求,"存天理"只在于"去人欲"。其三,朱熹认为,"存天理"与"灭人欲"是先后不同且又相互统一的两种工夫;与此不同,王阳明认为,"去人欲"与"存天理"是同一的,"去得人欲,便识天理",并且特别强调去除人欲。然而,他们都讲天理与人欲的对立,要求去除人欲,因而又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7.
当下,"普世价值"之说渐见流行.一些人或宣扬西方自由主义的"普世价值",或赞颂民主社会主义的"普世价值",或把所谓儒家经典中的"圣心王意"、"天道性理"奉为"普世价值".既然是"普世价值",似乎就符合世间一切人的利益,凡是世人都应趋而奉之,不会说"不"了.这就不免使人有些神秘感.更有趣的是,有的人一面把意识形态性很强的内容说成是"普世价值",一面又把所谓"淡化意识形态"宣扬为"普世价值",叫人摸不着头脑.  相似文献   

18.
人的"潜能"生而有之,人的超越性、非规定性决定了人不懈地追求潜能的实现。教育的本真正是充分、全面地发展人的潜能,使人成为人。人潜能的实现以及实现何种潜能都要取决于一定的内外部条件。人的潜能是有理知潜能,它有实现相反潜能的可能。当今的教育的统一化、标准化使得教育本真偏离,人潜能的遮蔽。教育要回归本真,不仅要面向"抽象的人",发展人的"类潜能",更要面向"具体的人",发展人的"种潜能",使得人的潜能得以去蔽与实现。  相似文献   

19.
荀子的"明于天人之分"不是"切割"之"分",是"联系"之"分"和"复归"之"分"。"天"无"意"而"人"有"愿",这是"天人"之所"分",而"天"、"人"皆有"成"有"得",则是"天人"之所"同";"天"之所"成"所"得"是"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而"能参"之"人",则以此"成"此"德"为之所"为"之所"求"的价值原则,故称为"天德"。进而,"人"也是"天"之"不为而成,不求而得"之一,其"形具而神生"而可知"天功"、效"天德",成"王者之政"。由此,荀子对"天"、"人"之间的勾连作出了新的理解,重建了天人关系的学说,在哲学上完成了一次革命性突破。  相似文献   

20.
品读     
<正>校长要学会给自己的学校"画张像",弄清楚学校的精神"长相",要发现学校中的"人",认真解决"眼中无人""课中无生"的情况,把人放在学校正中央。校长作为学校的领航者,不仅要"看远方",而且也要"看身边"。诚如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陈如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