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张铭 《新闻窗》2007,(2):22-23
2005年,《京华时报》社长吴海民发表了《媒体变局:报纸的蛋糕缩小了》一文,在纸质媒体圈中引起诸多争议:报业的寒冬真的来了吗?报纸在30年后的某一天真的会消亡吗?曾经辉煌的“报人”称呼真的将渐渐黯淡吗?  相似文献   

2.
自媒体一定是艳阳高照、无坚不摧、顺风顺水吗?微信一定会比微博、博客更具生命力和持续发展动力吗?  相似文献   

3.
媒体被喻为社会的“晴雨表”。但人们通过媒体能够知晓社会的阴晴冷热吗? 媒体还被喻为社会的“风向标”.但人们通过媒体能够知晓社会的发展趋向吗? 就当前国内多数媒体的表现看。一件件单独的报道更多地呈现出了社会多样化的一面,人们很难在这如乱麻般的万千世相中参透社会气候变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有必要养这么大的"媒体场"吗?或者问,其中的不少个体,发行量在几千份,业内人士都很少听说,有存在的必要吗?  相似文献   

5.
在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传统媒体权威不断被挑战,广告主愈发迷茫的当下,电视媒体还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吗?当下电视媒体的价值还能挖潜吗?也许作为电视人的你已经放弃,但我们仍然看到了这个行业里的坚持和正能量。  相似文献   

6.
传媒视点     
媒体该怎样报道年终“烂尾新闻”
  临近岁末,有舆论开始追问媒体,应该问责的责任事故问责了吗?应该受到处理的人都处理了吗?有些影响很大的事情会不会因为没有下文而成为“烂尾新闻”?由此,一家媒体对2014年安全事故问责进行了“再追踪”,他们很快得出结论说,有的当事部门“拒绝公开”,也有的表示“尚在处理”。  相似文献   

7.
博客     
《视听界》2008,(1):119
观众真是那么好忽悠的吗?;媒体不能对弱者穷追猛打;  相似文献   

8.
骆骏 《新闻通讯》2010,(12):37-38
媒体的竞争,离不开新闻栏目的竞争,在中央媒体、省级媒体、网络媒体及卫星传输媒体的多重挤压下,地方媒体(地市级及以下,下同)生存的空间越来越小。为了生存,地方媒体不得不着力开发地方新闻资源。但地方媒体的新闻形态真的应任由民生新闻独大吗?该如何创新地方媒体新闻的形态?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媒科技》2009,(11):42-44
这十年来传统媒体都在探索如何和互联网融合。十年前我在媒体主要做全文检索,就是为媒体提供技术服务工具。当时我们听到很多讨论,互联网会怎样,会对媒体产生威胁吗?  相似文献   

10.
戴盈 《新闻前哨》2012,(7):32-34
在乌坎事件中,对外报道为什么没有发挥“内外有别”的优势,为什么没能及时施放核心信息,为什么在国外媒体高度关注的事件中一度失声?在转型期的中国,面对一些复杂事件,中国的对外报道准备好了吗?面对“一波三折”的事件,习惯了“一锤定音”的媒体该何时介入?在复杂事件中,中国媒体又有哪些优势?本文尝试以乌坎事件为侧,探讨复杂中国的复杂事件如何对外报道。  相似文献   

11.
范以锦  匡骏 《传媒》2016,(16):16-18
媒体传播要形成完整的传播效果,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需在传播力三个层次的每个环节上都协同一致。然而,在互联网快速发展、传播平台越来越多的态势下,媒体传播力三个层次被撕裂,“内容为王”受到严峻的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媒体内容还有价值吗?如果有体现在哪里?  相似文献   

12.
只要事先没有“专有使用权”方面的约定,可以允许“一稿多投”。何谓“一稿多投”?这个问题初看似乎很简单,就是一篇稿子向多个媒体投稿。真的这么简单吗?  相似文献   

13.
曾经饱受地方政府追棒的“红色外商”杨斌,一下子变成了“黑色”的诈骗嫌犯,媒体也从先前的共同吹捧演变成召集的集体攻伐。但,杨斌的真相真如多数媒体所描述的那样吗?  相似文献   

14.
何谓负面报道?负面报道没有价值吗?对这个问题分歧已久,各种说法自有睿见。笔者认为,负面报道不仅存在,而且是西方新闻界的热点,近年在我国媒体上也占有很大比例。  相似文献   

15.
“信息社会中的法国年轻人喜欢阅读报纸或纸介质读物吗?他们阅读情况如何?”为此,法国于近期举办了为期一周的“媒体走进学校”的活动。法国一些出版商、记者和博客参加了活动。近年来,如何培养青年人的阅读习惯已经成为法国官方、出版界以及各类媒体关注的焦点问题。  相似文献   

16.
随着各种媒体的蓬勃发展,过去的主流媒体——电台广播日益被其他的媒体所挤压。电台广播似乎成了昨日黄花,正在淡出人们的视野。电台的领导和职工在重温过去辉煌的同时,也不得不反复考虑这样一个问题:电台真的不行了吗?  相似文献   

17.
章成钧 《新闻实践》2009,(11):43-43
党报或大报被封为“主流媒体”,向来是没有争议的,也是不容置疑的。不过,在笔者心底,总是存有些许疑问:那些全国发行量跌成十几、二十来万的,因为它端着党报或大报的架子,发行有“红头文件”撑着,“主流媒体”的封号就是受之无愧的?这符合唯物辩证法吗?  相似文献   

18.
蒋剑翔 《军事记者》2012,(10):63-63
有个年轻记者抱怨:出去采访,拿出采访证,别人不信;递上名片,别人还是不很信任。这个年轻记者为此感到烦恼、困惑。采访对象不信任,采访自然很难深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依笔者之见,首先得有个正确认识。人家不信任你,你不能把责任往别人身上推,说人家傲气、不配合,得多从自身找原因:我有名气吗?我写出过有影响的作品吗?我所在媒体的知名度高吗?若都是“NO”,你就不要怪人家了。  相似文献   

19.
去年10月,《南方都市报》将自己评论版的丈章结集出版,书名《南方的立场》。南都的评论在国内享有益誉,此番集革出版,没想到书的名字在业界引起了一番争论。媒体可以有自己的立场吗?“南方的立场”是什么立场?如果这种立场是一种偏见怎么办?如果媒体都怀有偏见,那媒体作为社会公器的公正价值叉如何体现?面对这些讨论,我的观点是:媒体虽然作为公众表达自由的媒介,但仍然可以有自己的立场或者是“偏见”,更准确地说,每家媒体只能拥有自己的立场和“偏见”,而不可能拥有所谓的“正见”,媒体作为社会公器的价值体现在整个媒体行业的开放性和竞争性的报道,判断是非的权利,属于民众而不是媒体。  相似文献   

20.
"你幸福吗?"务工人员:"我姓曾。""你幸福吗?"退休老人:"当然幸福啦。""你幸福吗?"莫言:"我不知道,我从来不考虑这个问题。"2012年9月27日到10月7日,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中连续九天推出了《走基层百姓心声》社会调查节目"你幸福吗?"节目一开播就引起了人们的热议,网络和手机微博等新兴媒体更是将"我姓曾"等回答称为"神回复",并以一种看央视笑话的心态在网络媒体大量传播。但是随着节目连续九天的播出,人们发现,这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