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武汉方言中有一种类儿化音变现象。这种音变现象的音变规律、音变条件以及音变作用 ,与普通话及其他一些方言中的儿化现象有相当多的类似之处 ,但其音变形式与一般儿化又有明显的不同 ,不能算典型的儿化音变。本文分别描述这种音变现象的音变规律、音变条件和音变作用 ,并与普通话的儿化现象进行比较 ,最后推断这种音变现象可能是武汉方言历史上曾有过的儿化音变的遗迹。据悉 ,其他一些方言也有与武汉方言类似的这种音变现象  相似文献   

2.
高邮话的音变现象在江淮方言中极具代表性。其共时音变表现在语流音变、轻声与合音现象上;其历时音变则体现在文白异读与中古部分入声字及非入声字的变化上。  相似文献   

3.
子变韵是汉语方言中与儿化韵同样重要的一种合音音变现象,是开封方言中重要的语音特色之一。开封方言中子变韵的音变方式是离散式音变,也有一些不符合音变规律的例外现象。开封方言中的子变韵目前正处于消亡阶段。  相似文献   

4.
临沧汉语方言属于北方方言中的西南方言,临沧汉语方言存在一定数量由儿化音演变而来的词汇.只不过都发生了音变;与普通话相比,临沧汉语方言中的儿化现象还有一些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台山话、开平话部分曾梗摄三、四等字文读时收-n/-t尾,是广东四邑方言阳声韵尾、入声韵尾最显著的变化。这种音变的重要诱因是,这些音节的主要元音为e,其舌位较前较高;而这种音变最终得以实现,应该与两地方言使用者的言语取向有重要关联。  相似文献   

6.
武安方言中的舒声促化现象主要是由轻声字的弱化引起的,表现出超音段特征的音变对音段特征音变的影响.另一部分"疑似舒声促化字"是上古入声读法在武安话中的遗留,还有一些字的促化原因尚待探讨.  相似文献   

7.
子变韵是晋语部分地区中存在的一种独特的音变形式,方言中也普遍存在词缀的“子”尾发生音变现象,但在该区域内部这一现象因地而异。  相似文献   

8.
与普通话儿化音变不同,偃师方言的儿化音变有增音现象。根据偃师方言儿化音变的实际将其归纳为复辅音型、类双音节型、普通型3种类型,复辅音型与类双音节型儿化韵的产生不仅涉及韵母的韵腹与韵尾,而且受到韵母的四呼和声母的影响。偃师方言中儿化增音现象的产生是词缀"儿"的语音特征左扩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与普通话儿化音变不同,偃师方言的儿化音变有增音现象。根据偃师方言儿化音变的实际将其归纳为复辅音型、类双音节型、普通型3种类型,复辅音型与类双音节型儿化韵的产生不仅涉及韵母的韵腹与韵尾,而且受到韵母的四呼和声母的影响。偃师方言中儿化增音现象的产生是词缀“儿”的语音特征左扩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语言变化是汉语方言中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但不同的方言却有其各自不同的规律与特点。本文探讨赣榆县城所在地青口镇的四种音变现象。以国际音标记音,用小字数码“1、2、3、4”代表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种调类,记音时放在音标的右上角,轻声则在音标前加圆点儿表示,某些需要解释的方言例词用小字在词下加注。赣榆方言声、韵、调的描写及其特点的详细分析、赣榆方官内容的主要差异以及赣榆方言儿化音变的类型与规律等,已在拙作《赣榆(青口)方言的语音系统》(东京外国语大学《亚非言语文化研究》1989年总第37期)中论及,本文对此不再赘述。 (一)同化造成的音变 赣榆(青口)话中前鼻音韵母—n与以舌根音声母—习为声母的音节连读时,“n”往往是同化为“叮”,从而造成韵母的变化。例如: 例词 单字音 后字声母 音变后的读音  相似文献   

11.
以安徽屯溪的船上话为例,介绍皖南地区九姓渔民方言的音系,归纳其声韵调特点及方言中的文白异读、连读变调和小称音变等语音特点。发现皖南船上话的文白异读现象不太丰富;两字组前后字都发生变调;小称现象比较丰富,主要语音手段是在原音节的韵母后面加上鼻尾[n],有时还伴随变调。  相似文献   

12.
和普通话的儿化音变比较起来,商丘方言的儿化音变现象有其突出特点。本文根据商丘方言的儿化音变实际将之归纳成复辅音型、双音节型、普通型三种音变类型,并简要分析了它的音变规律及特点。  相似文献   

13.
歌谣是一种方言的文学,陕西近代歌谣中保存了不少近代陕西话的语音资料,是研究陕西方言很好的素材。本文以《陕西近代歌谣辑注》为底本,兼及民国时期《歌谣周刊》的部分陕西歌谣,分为"合音与分音"、"声、韵母的音变"两部分展开讨论,揭示近代陕西歌谣所反映的方言语音现象。  相似文献   

14.
襄阳话属北方方言的西南次方言。襄阳话语音系统:声母20个;韵母37个;声调4个;有儿化音且有颤音。与普通话音系有同有异。其差异主要表现在:襄阳话中有[■]声母但缺少舌尖后音声母;有io,■韵母;襄阳话的4个声调在调值上与普通话有很大差异;颤音的存在特别是人称代词的儿化现象是襄阳方言的一大特色。  相似文献   

15.
在方言交界地带,方言演变的外因动力往往大于内因动力。以沁水方言为中心,选取晋语长治小片与中原官话绛州小片交界地带8个方言点的语音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5个典型的语音特征进行比较分析,探求在外因驱动下交界地带方言的音变波扩散途径。研究发现,不同的音变有着不同的扩散途径,但总的来说是中原官话的扩散势力要强于晋语。  相似文献   

16.
山西沁水县方言中知系字的读音复杂多样,独具一格。本文从共时、历时以及时间、空间多方面对这一语言现象进行详细考察,比较它与周围方言知系字读音的差别,由此探析沁水方言知系字的离散式音变,并总结其音变规律,解释音变原因。  相似文献   

17.
在普通话中,儿化是一种特殊的音变现象。枣阳方言属于西南官话,在枣阳方言中,儿化尤其显得与众不同。枣阳方言的儿化或儿尾的口语色彩很浓厚,在不同的语境中使用,所表达的意思和体现的感情色彩都有差异。本文以枣阳市区方言为语料,主要研究枣阳方言中儿化或儿尾特色,具体探讨儿化的运用及其对词的意义、词性和感情色彩等方面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在普通话中,儿化是一种特殊的音变现象。枣阳方言属于西南官话,在枣阳方言中,儿化尤其显得与众不同。枣阳方言的儿化或儿尾的口语色彩很浓厚,在不同的语境中使用,所表达的意思和体现的感情色彩都有差异。本文以枣阳市区方言为语料,主要研究枣阳方言中儿化或儿尾特色,具体探讨儿化的运用及其对词的意义、词性和感情色彩等方面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对中古遇摄在闽地闽南方言区的厦门、泉州、漳州和龙岩四个代表地区中的读音分布进行比对,观察四地方音的音类差异现象,得出遇摄在四地方音中的历史音变方式,共分为闽语内部的自主音变、城区方言影响的离散式音变、普通话影响的叠置式音变、客家方言影响的渗透式音变和江东方言影响产生的例外音变等五种音变方式。  相似文献   

20.
一 按现代方言区域划分,四川方言属北方话区域,且分属西南方言中的川贵系。现在,北方话的语音一般作为普遍话语音的基础及其代表,但在微观上又能根据分支的不同发现或多或少的差异。当称之为现代北方语音的鼻祖《中原音韵》标出了二十四声类,这表明了十四世纪(元代)北方话的声类,同时也具体显示了从中古音向近代音变化的过程。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