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于古今字中今字产生的途径,我们一般将其分为两种情况,即在古字的基础上增加、改换意符或者对古字略加增减而产生的表示本义或引申义的今字和在古字的基础上增加、改换意符或者对古字略加增减而产生的表示假借义的今字。从这两种途径中我们可以看出今字都是在古字的基础上形成的。但是我们发现,其实古今字中的今字还有另一种产生的途径,那就是根据古字所表示的意义,另造一个跟古字的形体毫无联系的今字。  相似文献   

2.
何占涛 《现代语文》2008,(1):122-124
古今字是汉字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一种现象.它的实质就是用字形滋乳派生的方式来减轻字形的负担.古今字的主要特点:第一,今字产生以后,它只分担了古字的某一种职能,或本义,或引申义,或假借义.今字的表义一般比较单一.第二,古字的意义范围一般较今字广,古字有时可以代替今字,今字却不能完全代替古字.第三,今字的字形在结构上很有特点,即主要以形声字为主.  相似文献   

3.
假借是一种以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表示与这些字的本义没有任何关系的意义的用字现象.通过对1 761组假借字的上古音分析,可以发现:音近假借字表假借义的音与表本义的音大多符合王力先生提出的上古音声母与韵部变转规则,但也存在一些例外.  相似文献   

4.
文章选取《说文》中6个表示头部名称的形声字,从该字的源义素是声符字的本义和源义、引申义和假借义三个方面,通过声符系联,得出各个字本义与源义之间的关系,力图为科学汉语字源学的建立提供经过系统整理的文献材料和论证阐释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文章选取《说文》中6个表示人体名称的形声字,从该字的源义素是声符字的本义和源义、引申义和假借义三个方面,通过声符系联,得出各个字本义与源义之间的关系,力图为科学汉语字源学的建立提供经过系统整理的文献材料和论证阐释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左传·成公二年》"不介马而驰之"的"介"字,或训"甲",或认为是"(马介)"的古字,或认为是"(马介)"的假借字.文章分析了"介"字的本义、引申义、假借义,指出"介"与"(马介)"不是同源关系,也不是引申、假借关系.训"甲"是."介""(马介)"词义不同,不可混淆.  相似文献   

7.
释“庚”     
"庚"字的本义目前学术界尚无定说。从对古今学者观点及"庚"字后起义项的分析来看,"庚"的本义应该是"有耳可摇之乐器"。其演变过程应为:"庚"从"有耳可摇之乐器"的本义引申出"接续"义和"更替"义,表示天干第七位及年龄是"庚"的假借义。  相似文献   

8.
本从形声字产生、发展的历史来探讨形声字偏旁的音义兼表现象。其中声旁表义又分为:表本义,表引申义,表假借义;形旁静音是形声字创制之初的一种特殊现象。  相似文献   

9.
《释诂》《释言》《释训》的特殊释词体例主要包括:“数义同条”的训释模式;利用通语和方俗语转相训释;利用词语的本义(常用义)和假借义转相训释;以今字释古字;训释具体语境中的比喻义。  相似文献   

10.
《左传.成公二年》“不介马而驰之”的“介”字,或训“甲”,或认为是“(马介)”的古字,或认为是“(马介)”的假借字。文章分析了“介”字的本义、引申义、假借义,指出“介”与“(马介)”不是同源关系,也不是引申、假借关系。训“甲”是。“介”“(马介)”词义不同,不可混淆。  相似文献   

11.
词义和字义     
对词义和字义以及相关问题作了论述。提出词义和字义的区别和联系,着重对它们的区别给予充分论证,认为:词只有本义和引申义两种,而字除了有本义和引申义之外还可能有假借义和通假义。对教材中的个别论点进行质疑,给出看法。对教材提出修订意见,对古代汉语字典编纂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假借本无其字,通假是古人写的别字,词典的注音与释义需要对这二者有所区分。假借造字形成古今字,古字注音当以古代韵书作依据。今字音有变化的应注出区别;通假字今音与本字音不同,宜遵“读以本字”之训注本字音。假借造成古今字以不用“通”字为是。词典在通假义列立上错收与漏收较多,没有严格按通假义的概念去把握,没有注意通假时限,没有注重词义、声韵分析,对训诂术语缺少认识,盲目信从旧注,有的回避书证,避繁就简,大量歧异都缘于对通假义的认知。后起字之间的借用,词典可取用“通”字。  相似文献   

13.
薛蓓  钱莉 《文教资料》2013,(10):37-39
厉是汉语中的一个常用字,而汉语中还有一批和"厉"字形相似、读音相近的字,如砺、励、濿、疠、粝,这些字和厉之间都属于王力先生所说的同源字的关系。厉的本义是磨刀石,从这一义项出发,引申出许多义项。由于厉的义项众多,使厉的字形发生分化,产生了四组古今字:在磨刀石、磨治义上,厉是古字,砺是今字;在勉励义上,厉是古字,励是今字;在穿着衣服渡水义上,厉是古字,濿是今字;在疾病义上,厉是古字,疠是今字。因为古今字是同源字的一种,所以这四组字都属于同源字。厉专指质地粗糙的石头,粝专指质地粗糙的粮食,两个字有一个共同的义项:质地粗糙的物体,上古音同属月部,读音相似,因此,厉、粝二字属于同源字。  相似文献   

14.
说“孚”     
关于"孚"字的本义,学术界主要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它的本义为"卵孚",另一种认为它的本义为"俘虏"。综合各家学说,参照具有"孵卵"义的"伏""抱"二字的引申途径,"孚"的本义应为"俘虏","卵孚"是它的引申义,而"信"义则是它的假借义。  相似文献   

15.
“曾”字在《汉语大字典》中有两种读音、11种释义.本文以“曾”的字形演变为线索,梳理“曾”字的本义、引申义和假借义,探索该字的源和流,以求还原其意义的演进过程.  相似文献   

16.
1.了解古汉语词汇以单音词为主的特点。 2。学会通过分析字的结构推求字的本义。 3.懂得什么是引申义,什么是假借义。 4.了解古今词义异同的三种情况,重点掌握古今意义同中有异的词。 6。“词义分析举例”部分所收的词,若在文选中多次出现,这些词应重点掌握。自测题词。(一、拼  相似文献   

17.
《国语》韦昭注是现今能见到的最早、最完备的《国语》注本,注释精审,但仍有一些误注。误注主要有:误以本义释引申义;误以引申义释本义;误以本义释假借义等。  相似文献   

18.
一、古籍注释的内容读者阅读古书,首先碰到的便是字词难懂难读。字有本字假借字,词有本义引申义,在文中运用不同,容易引起误解。加上词有古今异义,字有古今异形异音,著作家用词用字又有雅言方言的差别,给正确理解文义造成重重障碍。注释者面临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注释字词音义,帮助读者扫清字词障碍。古书中词用本义而本义现在不明的要注出。如《左传·郑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对《说文解字注》中有关词义引申的用例作穷尽性分析的基础上,客观评价段玉裁词义引申说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段玉裁只在概念上把引申和假借区分开了,但没有贯彻到底;段玉裁只认识到了词义引申的途径是由本义延伸出来的,他对由近引申义或假借义派生出的远引申义却很少分析;过于崇古。  相似文献   

20.
有些已识的古文字的本义尚未得到考释或尚未得到明确的、正确的考释,经研究,我们发现,这类古文字大都是在本义上被后起的今字代替了的古字,所以,只有找出这类古文字的今字。才能根据今字的本义来确定它们的本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