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大学英语听力学习成绩与学习风格关系表明:听力成绩好的学生表现出较强的场独立型学习风格,而学习成绩差的表现出了没有实际意义的混合型学习风格,学习风格特别是独立型学习风格对于大学英语听力学习有意义;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过程中,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表现出了场独立学习风格的原因--自主学习强,而成绩不好的学生尽管表现了从理论上将有利于语言学习的混合型学习风格,但由于没有自主学习能力,学习成绩并不理想,因此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决定着他们的学习成绩.报告同时对于调查的前后两种结果,即学生整体表现出强的场独立学习风格(上)和听力成绩好的学生表现出场独立型学习风格与现实中大部分学生的听力能力并不理想的矛盾提出了疑问.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Lynn O’Brien的学习风格调查表对高职学生的感知型学习风格及其与外语成绩的相关性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结果显示,感知型学习风格对外语学习成绩有影响,触觉型风格偏向与外语成绩之间呈显著负相关。该结论对高职外语教师的启发是:教师应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同时结合培养目标和学习任务采用相应的教学方式,如在该研究中应适当增加满足触觉型学习风格偏向的教学方法与考试形式,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外语成绩,更有利于全面拓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3.
采用认知方式镶嵌图形测验的方法,以闽南师范大学150名非英语专业学生为被试对象,探讨其认知风格与英语学习成绩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场独立型、场依存型、场过渡型三种认知风格的学生在英语学习成绩上表现出一定的差异,但在不同的学习项目中各有所长。基于对个体认知风格的把握,学生应当灵活采用合适的学习策略,教师应当“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全面提升英语技能。  相似文献   

4.
教师手势具备传达额外信息和引导注意的功能,其中象征性手势和指示性手势是使用最多的手势类型。为了了解两种手势对数学学习的作用是否受到学生认知风格的影响,文章采用准实验研究法,考查了学生认知风格(场独立型vs场依存型)和教师手势类型(象征性手势vs指示性手势)对学生数学学习的交互影响。结果表明,指示性手势比象征性手势更有助于学生的数学学习。对场依存型学生来说,两种手势的影响差异显著,指示性手势为其提供了更多注意引导和社会互动线索;对场独立型学生来说,两种手势对学习的影响无差异。该研究结果可为教师如何使用手势适应不同认知风格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5.
语言学习风格是学习者个体差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二语学习过程的重要因素之一。此项研究旨在从年级的维度对被试的语言学习风格进行对比分析,SPSS分析结果显示:二年级和三年级的学生比一年级新生更内向。一年级新生比三年级学生更倾向于谨慎有组织型学习风格,三年级学生比一年级新生更倾向于自由随意型学习风格。三年级学生比一年级学生更喜欢总体型学习风格。在场依存学习风格方面,三年级学生比一二年级学生倾向性更强。并且,一年级新生比三年级学生更倾向于审慎型学习风格。因此,外语教学要考虑到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学习风格差异,并且通过课堂展示的多样化满足学习者的个体需求,以促进外语学习。  相似文献   

6.
李峥嵘 《教师》2014,(23):43-45
情境是对象和背景的信息意义场及其激发的认知者心理意义场的统一体。网络学习的过程是网络学习情境形成,并从内部情境中概括或顿悟出多种水平的心理模型的过程。通过研究高职学生网络学习的现象与存在的问题,结合学习情境理论、学习系统要素(六态)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研究基于学习情境的建设高校标准化学习环境,改进网络学习空间、平台的辅助学习功能和完善网络学习资源的建设等方面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分析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两种认知风格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探究学习风格对英语教学的影响,旨在为教师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过程中提供认知方面的教学思路,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8.
外语网络自主学习模式下学习风格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通过问卷和测试旨在了解外语网络自主学习环境下大学生学习风格的整体倾向、学习风格与学科和性别的关系,以及学习风格是否影响学生对网络自主学习的认识和自主学习成绩。研究发现:学生学习风格呈多元性;文、理科学生以及男、女生在学习风格上表现出明显差异;学习风格与外语网络自主学习认识显著相关;学习风格与学习成绩没有明显的相关性。根据研究结果,笔者就网络自主学习课程设计提出了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9.
对所教两个班学生按不同的学习风格进行了不同的分组,研究发现将同一种学习风格的学生放在一组不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而将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混合编组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学习成绩。  相似文献   

10.
情境学习理论为网络学习评价提供了新的启示。本文基于情境学习理论,探讨了网络学习情境性评价的基内容框架和实施策略。研究认为:网络学习情境性评价在评价理念与目标注重发展学生的社会实践化能力,在评价范畴与指标上考察学习结果的质量与效果,在评价对象与方式上强调社会化学习的多渠道,在评价模式与程序上凸显综合实践与工作场学习,在评价结论与处理中彰显数据分析和科学量化。因此,网络学习情境性评价的实施中,要创设情境性网络课程,开展实时学习评价;设计情境性问题,布置常规强化训练作业;搭建友好交流平台,记录学生的互动过程;构建"任务—完成"模式,进行终结性评价。  相似文献   

11.
如何利用移动设备的位置识别功能开发创新性的移动应用系统,是众多研究者和商业应用开发者关注的焦点。基于位置识别的移动学习系统5R自适应框架为实现自适应移动学习环境提供了一套解决方案和标准化结构。5R自适应框架能够根据学习者、位置、时间、移动设备等因素自动生成学习者所需要的学习内容,增强学习者与学习情境之间的交互。5R自适应框架的实施需要描述基于位置的学习内容并使之标签化,建立自适应约束条件和学习内容之间的关系。在基于位置识别的地理课实地考察移动学习过程中,5R自适应框架能够很好地支持这一应用,而且在实现过程中体现出高度的灵活性。  相似文献   

12.
学习投入是衡量学生学习过程质量的重要指标,与学生的学习持续性、学业满意度、学习绩效以及学业完成情况高度相关。近年来我国学者围绕学习投入的研究增长迅速,但研究内容多集中在理论层面,实证研究相对较少。国外在学习投入研究方面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其在多情境下进行的学习投入实证研究,可以为我国学者提供更多的实践参考。利用系统性文献综述法对国外近十年的实证研究论文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1)国外学习投入实证研究主要涉及教育学、医学和语言学三个学科领域,研究场景主要包括传统课堂、游戏化课堂以及在线学习,研究对象多为大学生,研究方法则以定量研究和混合研究为主;(2)学习投入的概念框架复杂多元,包含学生在学业上的身体和心理的双重投入;(3)学习投入的指标体系相对宽泛,为不同情境下学习投入指标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参考;(4)影响因素是国外学习投入实证研究的关注重点,主要包括教师、学生、课程、环境以及同伴等;(5)学习投入的测量仍以自我报告和编码等传统方式为主,基于多模态数据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预测与评价将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我国学者在开展学习投入实证研究时,需注重概念的情境化、指标的多维化、场景的多样化、结构的多元化以及数据的多源化,加强学习投入实证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相似文献   

13.
在阐述智能教学系统及其组成架构的基础上,结合PIMS移动智能教学系统支持英语学习的个案,介绍了PIMS系统框架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认为案例具有重视学生初始学习能力的评估、动态生成适应性学习内容、动态调整学习策略、关注智能教学系统的教学应用及其效果等优点,同时提出PIMS智能教学系统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归因训练是帮助学习障碍学生增强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成绩的有效 干预手段。目前关于学习障碍学生的归因训练多以小学生和初中生为对象, 采用的训练方法为直接法和间接法。研究表明,个体和小组形式的归因训练 优于团体归因训练,实验情境中的归因训练优于课堂情境的效果,将策略教 学与归因训练结合比单独使用归因训练更为有效。提高团体形式和课堂情 境中归因训练的有效性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5.
智慧学习环境下的教学更加关注学习者的个性化诉求,自适应学习系统能够为实现个性化学习提供技术支持。文章针对传统层状自适应学习系统模型未阐明学习系统内部运行机制的不足,基于自适应逆控制理论研制了一种自适应学习系统动力模型。学习者的学习目标选择促使学习系统开始运行,学习者的初始学习目标与其后的学习成效之间的差值是维系学习系统继续运行的内在动力。学习系统在领域模型、学习者模型、认知诊断和自适应模型四者的协同作用下向学习者不断推送适切的学习资源,旨在消除学习目标与当前学习成效之间的差值,从而使系统重新归于稳定。文章从系统动力机制视角,设计了自适应学习系统包含的领域模型、学习者模型、自适应模型和认知诊断模型。研究将为自适应学习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6.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学习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学习方式。以实现网络个性化学习为目标的自适应学习系统成为提高网络学习质量的重要研究课题。然而目前大多数自适应学习系统仅具有单向适应能力,即实现了系统根据用户特性适应性向学习者呈现学习资源、过程和策略的功能。尽管这种功能有助于解决学习者认知超载和网络迷航问题,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习效率,但学习者在此系统中是一种被动学习,不利于培养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也不利于促进学习者对知识的主动建构,还容易使学习者产生惰性。因此,应该充分考虑学习者和系统之间的主客体关系,在自适应学习系统中建立双向适应交互,即用户主动选择资源的适应性交互和系统主动推送资源的自适应交互。双向适应交互最为关键的是用户模型,而认知风格是用户模型中影响学习者个体差异的一个重要元素。从学习效率和使用感受两个层面实证评价双向适应交互性,以及认知风格对其的影响发现:采用自适应学习方式,学习者具有更积极的学习态度,能够取得更好的学习绩效;但认知风格会影响到自适应学习和适应性学习的绩效。  相似文献   

17.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技术在学习领域的融合将成为未来教育发展的新趋势。以写作学习为研究主题,在分析小学阶段写作学习存在的诸多现实问题基础上,认为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构筑全景式学习场景并应用到写作学习过程中,能够促进学生学习动机与写作成绩的提升。由此,进一步开展了实证性分析,通过创设以《长城》为写作主题的虚拟全景式学习方式,研究某小学三年级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写作成绩是否会因学习方式改变而得到一定提升。研究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法与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对实验组与对照组开展写作学习活动的实验数据进行了处理与分析。结果表明:基于虚拟全景的学习方式能够促进写作整体成绩的提高,但是学习动机并不因虚拟环境的介入有所提升;写作成绩在四个维度(主题契合度、结构完整性、语言表达力、思维创新性)的表现上,思维创新性维度上的成绩提升力度相对较低,这需要在分析其原因的基础上,进一步采取措施提升学生创意性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18.
While statistics is an essential topic for business students, many students experience barriers to successful learning due to anxiety, motivation, or difficulty with quantitative understanding. This research examines the use of online videos with an effort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udent characteristics, video usage, and course performance measures. In addition, the study examines student perceptions of the supplemental resources in an effort to examine the efficacy related to student learning and performance. This study seeks to confirm previous research regarding the benefit of supplemental video resources and extend the knowledge base by understanding the impact for various types of students (e.g., level of course, level of previous academic performance, etc.).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use of the video resources varies based on students’ previous math performance and the difficulty of the material. Student ratings indicate that the videos were helpful in learning the content and that they provided an important resource when students needed additional tools to master the material. Analysis of the results provides implications for understanding how different students use online videos and offers recommendations for educators and researchers about how to enhance student success in difficult statistics coursework.  相似文献   

19.
知识经济时代,建立终身学习体系,构建学习型社会已经成为世界教育与发展的共识。移动学习作为一种新兴的学习模式,弱化了时空限制,利用移动学习技术可以构建出理想的学习环境、可以为全民学习、个性化学习、有效学习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但作为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移动学习还处于发展与完善阶段,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在新形势下如何完善移动学习的不足,利用移动学习技术更好的为构建学习型社会、终身学习型社会服务是一个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20.
The implementation of an integrated medical neuroscience course by technologically pivoting an in-person neuroscience course to online using an adaptive blended method may provide a unique approach for teaching a medical neuroscience course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An adaptive blended learning method was developed in response to the requirements necessitated by the Covid-19 pandemic. This model combined pedagogical needs with digital technology using online learning activities to implement student learning in a medical neuroscience course for year one medical students. This approach provided medical students with an individually customized learning opportunity in medical neuroscience. The students had the complete choice to engage the learning system synchronously or asynchronously and learn neuroscience materials at different locations and times in response to the demands required to deal with the pandemic. Students' performance in summative and formative examinations of the adaptive blended learning activities were compared with the previous performance obtained the previous year when the contents of the medical neuroscience course were implemented using the conventional “face-to-face” learning approach. While the cohort of our students in 2019 and 2020 changed, the contents, sessions, volume of material, and assessment were constant. This enabled us to compare the results of the 2019 and 2020 classes. Overall, students' performance was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the adaptive blended learning and the in-person approach. More students scored between 70% and 79% during the adaptive blended learning compared with in-class teaching, while more students scored between 80% and 89% during the in-person learning than during the adaptive blended learning. Finally, the percentage of students that scored >90% was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or both Years 2019 and 2020. The adaptive blended learning approach was effective in enhancing academic performance for high-performing medical students. It also permitted the early identification of underachieving students, thereby serving as an early warning sign to permit timely interven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