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0年11月28日下午,大型文档泄露及分析网站维基解密公布了25万份美国敏感外交密报,几乎包括了“美国外交战略的一切方面”,此外,还有大量的美国外交官员们收集的多国领导人的言论、“八卦”以及对他们的刻薄评论,等等。这场世所罕见的泄密事件如希拉里所说,“这种做法危及人的生命,威胁我们国家的安全,损害我们与其他国家合作解决共同问题的努力”。这样一个有计划有预谋的传播事件,  相似文献   

2.
2009年1月,奥巴马就职后任命前第一夫人希拉里为国务卿。当时,关于这位国务卿的称呼问题曾在中国媒体中出现了"混乱"。最初,大家称呼她为"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可是,希拉里是她的名,克林顿才是她的姓。在政治  相似文献   

3.
正上期,国际知名公共外交学者南希·斯诺(Nancy Snow)在与清华大学爱泼斯坦对外传播研究中心的访谈中,探讨了公共外交前沿发展、中国国家形象建设以及公共外交底层信任创建等话题。在本期中,斯诺教授从神经科学、媒体变革、媒体与恐怖主义、软实力等角度,探讨了公共外交在新媒体环境当中所面临的一系列挑战,以及在应对挑战的过程中,公共外交所展现出的一些新的研究和实践操作维度,并就"巧实力""战略叙事"、2016年美  相似文献   

4.
杨尧明 《职业圈》2014,(3):42-43
随着工作的不断重视和深入,目前党务工作方法手段已经深入到精神感召的层面。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注人以党性感召力和党务工作者个人感召力为主体魅力的方法称为“思想政治感召法”。它不依靠物质刺激和权利强迫,也没有动用可支配的组织后盾,仅凭党性感召和个人的魅力,  相似文献   

5.
美国中心是美国在全球分布最广的文化外交和公共外交平台“美国空间”(American Spaces)项目的一部分。本文选取北京美国中心(Beijing American Center)作为个案研究,通过空间和叙事两个维度深入剖析美国如何实现国家形象的“出场”和“在场”。空间维度具体包括可抵达性、准入机制和场景设置三个方面,叙事维度则从叙事主题、叙事者和叙事技巧三个方面探讨了其整体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6.
美国政府推行媒介外交的手段与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深入发展,大众传媒在现代外交中愈加发挥重要作用,对国际关系的走向产生着直接影响。以“利用媒介来阐述和推进外交政策”1为主要目标的媒介外交与政治外交、经济外交、军事外交、文化外交等共同构成了现代意义上的“大外交”,近年来日益受到广泛关注和重视。笔者在省级宣传部门工作十余年,从事对外宣传工作也有五年多时间。在与媒体,尤其是境外媒体打交道的实践中深切地感受到,随着中国整体实力的提升,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凸显,但是中国的国际形象还处于改善期,中国的国际舆论环境也有待进一步优…  相似文献   

7.
刘文鑫 《职业圈》2007,(4S):220-22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何达到最有效是政治教师研究的永恒问题,文章针对目前“怎样教学”的研究成果,分析存在的不足,从教学方法与手段最优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统一方面来研究分析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教学新模式。  相似文献   

8.
大多数中国人都以为,美国社会崇尚个性解放、言论自由,所以在公众场合,大家都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没什么可禁忌和顾虑的。在美国生活时间长了,你才会发现,达种看法其实大错特错;美国人不仅在言谈举止中处处需要“讲政治”,而且这“政治”的讲法也更加微妙、更有管控性。  相似文献   

9.
随着新闻媒体在日常生活中作用的凸显,国际传播对公共外交的影响与作用与日俱增,甚至成为公共外交实现目标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有学者曾说,公共外交强调的是“一国政府与国外民众的‘合作’度以及国外民众的‘接受’程度”。要让国外民众真正“接受”一国政府想要表达的观念与意愿,不仅要通过一对一、面对面的信息表态,更需要借助国际传播,通过信息传播手段,了解、获悉并影响公共外交目标国的社会舆论,减少他国政府与民众对本国的误解与错误认知,避免引起两国关系的变故甚至倒退,并提高本国在他国公众中的正面形象,进而增进本国的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10.
有一名话叫做“弱国无外交”。这名话是有几分道理的——任何有作为的外交都是建立在一定实力的基础上的。传播也是这样。有人把信息的流动比喻成一个连通器中的液体的流动:只有当一端和另一端产生位差,流动才能够产生。换言之,传播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是和国家的综合国务相适应的。  相似文献   

11.
赵蔚 《对外大传播》2009,(11):41-42
随着中国影响力的日益扩大,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成为海外媒体高度关注的大事件。美国《时代》周刊亚洲版再次将中国作为封面,刊载了长文《通往繁荣之路》;法新社和德新社在临近10月1日的一周,先后播发了有关中国的系列稿件。这些文章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社会、文化、安保等方面对中国展开大跨度、全景式的报道,其中不乏对中国沧海桑田的宏大叙事。但与这些充满“远景”和“中景”的叙述不同,英国《卫报》的“十字路口的中国”系列,以其广角镜头配合特写镜头的组合报道,从诸多外媒中脱颖而出。  相似文献   

12.
数字公共外交是指在一国政府主导和政策支持下,在充分倾听公众舆论的基础上,政府、智库、媒体、企业、个人等多元主体,依托数字技术与国外公众进行双向对话与关系建构。当前,中国对美数字公共外交主要面临战略机制与平台规划不完善、外交实践缺乏对话意识与定制化传播、多元战略叙事欠缺布局与联动三大主体困境。同时,还面临着美国对华舆论整体趋于负面消极、美国政治极化与妖魔化中国同频共振和“数字围剿”、遏制中国技术研发与平台升级、深度造假与偏向性算法固化受众对华刻板认知四大外部困境。本文提出,推进全球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建设,完善数字公共外交顶层设计与战略规划,将中美对话理念由目的转向过程,以数字共情提升对话效能。  相似文献   

13.
<正>近年来俄罗斯与西方阵营关系紧张,与美国的对抗不断升级。双方在政治、外交、甚至军事角力的同时,也进行着一场软实力攻防战。俄罗斯已经开始重心转向,更多以舆论战、情报战、信息战等多种手段,而非对外形象塑造、文化交流、议程设置等软实力常规手段来应对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的攻击。俄罗斯视阈中的软实力与西方认知的区别西方学者于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软实力,是一  相似文献   

14.
言论集纳     
《对外大传播》2011,(2):63-63
过去渲染“中国威胁论”是一种政治需要,目的是让美国在冷战期间的定位显得正当合法。今天渲染“网络战”威胁同样有政治考虑:有人试图让美国与日俱增的国内间谍、维护政治安全的巨额开支都显得正当合法。  相似文献   

15.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敌视我们,对我们进行经济和新闻化封锁,所以及时地将中国的声音传达到全世界成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外交件一般由外交部负责翻译,而政治和理论书籍的翻译和出版,则由国际新闻局的编撰处(外出版社的前身)负责。《共同纲领》、毛泽东的一些章和刘少奇的《论党》的英本都是新中国最早的译作。20世  相似文献   

16.
作者阮宗泽,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主要研究美国的外交和安全战略,以及大国关系。他常有国际形势评论文章或言论见诸媒体。曾发表论文《美国“新帝国论”和整合外交》、《中国如何与世界相处》等。出版专著《第三条道路和新英国》,即将出版专著《国际秩序转换和东亚和平》。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直属外交部。是从事国际问题综合研究的机构。[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对外大传播》2011,(1):44-44
近日,“友谊论坛2010——公共外交国际研讨会”在北京举行。研讨会主题为“和平发展与公共外交”。此次研讨会旨在从更高的境界、更宽的视野、更深的层次解读公共外交这一课题,以不同交流方式将一个真实的中国介绍给世界,从而推动我国公共外交事业更加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18.
<正>今年4月12日,美国著名民主党籍女性政治家希拉里·克林顿(以下简称"希拉里",以与其丈夫比尔·克林顿相区分)推出题为《整装待发》(Getting Started)的宣传片,正式宣布参与美国总统竞选。这位资深政治家无疑是美国当下最为引人注目的政治明星之一,她不但拥有一位曾经连任两届总统的丈夫,而且曾在奥巴马第一任期  相似文献   

19.
尼古拉斯·卡尔教授经过多年调研写成并在2008年出版的《冷战和美国新闻署——1945年至1989年的美国宣传和公共外交》一书为研究美国的对外宣传和公共外交提供了重要的背景材料。他的这一著作既展现了美国公共外交的成就,也披露了同一个时期美国公共外交连续不断出现的失误。卡尔一书给人留下的印象是,时代和环境的变迁导致美新署昔日的辉煌不再,但这决不意味着美国的公共外交落入低潮。恰恰相反,这正说明,美国将调整手段和方式,采用新的技术,调动更多的民众,以更加新颖有效的形式开展新时期的新型公共外交。而这,是值得我们跟踪和关注的。  相似文献   

20.
对中国来说,“公共外交”是一个比较陌生的词,但早在公共外交未被明确提出以前,很多人已在公共外交领域有了骄人的成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