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继古典主义、现代主义之后,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成为美学话语转型有力工具。对后现代主义,不能机械地理解,要参透解构的精神气质,并且在学科反思中依据中国国情,实事求时地作出结论,不能人支亦云,步西方后现代主义后尘。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种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全球范围内广为流传的社会思潮,后现代主义将矛头直接指向科学启蒙时代以降一直居于主导地位的现代主义,志在完全解构或消解现代主义的同一性、唯理性和必然性。当下,后现代主义已经渗透到哲学、文学、艺术学、历史学等诸多学科领域,并与现代主义教育学发生激烈“碰撞”。在这关系到教育学生死存亡的历史关口,包括成人教育在内的整个教育将作出何种命运的抉择?我们认为,本真意义上的教育既不是一种现代主义教育,也不是一种后现代主义教育。而是在现代主义教育与后现代主义教育之间。当然,我们所说的“在现代主义教育与后现代主义教育之间”并不是一种回避矛盾、恐惧极端的调和主义,也不是一种胆小怕事、无可奈何的折衷主义,而是一种居间引发、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本文仅就成人教学的目标问题作一些宏观诠释,以超越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成人教学目标观。  相似文献   

3.
“后现代主义”思潮是伴随着后现代工业社会时代产生的文化理论和艺术思想,孕育于现代主义艺术理论胚胎之中,却又是它的反叛者和解构者。因而,作为后现代主义美术,也有其自身独特的美学思想和审美视角。从客观的角度来讲,就是它的思想上的反传统性和艺术形式上的多样性,以及它所阐述的美学思维理念及其“精神分裂式”的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对现代主义成人教育理论与后现代主义成人教育理论进行比较与反思的基础上,认为成人教育应该走一条“在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间”的道路。笔者仅就成人教育知识观问题作一些宏观诠释,以超越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成人教育知识观。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出现入手,在论述了其出现的理论及历史和文化背景后,进一步概括了"黑色幽默"在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的应用、元小说在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的应用、戏仿在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的应用以及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创作的不确定性等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在后现代语境下拓展实践美学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当代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 ,中国当代美学应积极参与到全球美学理论的交流、对话中。在后现代语境下拓展实践美学 ,必须 :(一 )清理其哲学基础 ;(二 )走向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价值论的统一 ;(三 )清理和批判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美学。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对现代主义成人教育理论与后现代主义成人教育理论进行比较与反思的基础上,认为成人教育应该走一条"在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间"的道路.笔者仅就成人教育知识观问题作一些宏观诠释,以超越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成人教育知识观.  相似文献   

8.
当代教学文化变革存在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教学文化冲突、教学文化理论与教学文化实践脱节、教学文化实践与师生生活剥离的矛盾,矛盾运动的结果是使现代主义教学文化与后现代主义教学文化由对抗、碰撞趋向兼容。当前,两者并没有有机地融合,而是在保持各自独立性的前提下相互激荡与渗透,在教学生活中彰显着各自思想的魅力,折射着教学实践的艺术和智慧,引导着教学文化超越现有的格局。  相似文献   

9.
二战以来,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视觉文化理论与数字理论等各种各样的电影美学思潮和艺术风格相互交错,使得美国当代电影呈现出一幅错综复杂、班驳陆离的新景象。其主要体现在美国电影类型片的混合、艺术片与商业片的综合、对边缘群体的关注和计算机数字电影时代的来临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对比曾经辉煌过的中国动画片、家喻户晓的迪斯尼动画片,作为大众文化的官崎骏动画片,因为使用了很多文学手段,尤其是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文学手段而达到其他同类主题作品所达不到的深度并独具魅力。以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文学理论为观照,可以发现,官崎骏动画系列的主题、文学手段、创作理念、美学主张等方面的独创性是它成功的原因,它的道德价值取向则对全世界动画艺术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席勒美学始终表现着理想与现实、理论与行动之间的矛盾。他的美学思想中互相矛盾的两极,实际上是互相限定、互相补充的。作为精神自由而存在的审美活动,与对象是互相观照的关系,而不是欲求关系。只有将审美对象作为“活的形象”,人才可能是自由的。席勒美学的指向,是一个审美的社会的实现,而不是审美主体自我。心性的愉悦的实现。席勒之后,西方美学发展中从现实退回到内心的理论是对席勒美学思想的误读。现代主义美学理论一味地向内;心收缩,距离席勒的出发点越走越远。而后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对现代主义美学的修正,不过是又走到了席勒的终点。  相似文献   

12.
作为西方后工业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之间存在着同质性和"互文性",大众文化是历史叙述的后现代文本。作为一种话语,后现代主义在消解了现代主义中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二元对立结构后,成为一种以大众文化为主体的文化。作者从哲学基础、美学倾向、艺术追求、文化态度和价值立场五个层面考量,认为后现代主义无疑是一种大众文化的辩护理论。  相似文献   

13.
后现代主义为教育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为现代主义教育观念的变革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阐述后现代主义的基本主张,分析了其对现代主义教育观念的批判与改造,并作了适当的评价。  相似文献   

14.
在如何看待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一问题上,现代主义美学和后现代主义美学表现出两种不同的话语立场:前者主张保持审美的自律性和超越性,维护审美的无功利性和精神自由,却导致了审美与生活的脱节,审美成为资产阶级贵族的专利;后者主张消解精英主义文化观念,让审美回归普通大众的世俗幸福,倡导审美与日常生活的融合,却加重了审美的商品化、犬儒主义和虚伪主义。面对现代主义美学和后现代主义美学暴露出来的双重危机,马克思主义美学一方面以实践论强调审美的大众化而非审美的泛化,另一方面又从人类学的根基上阐释审美理想对于人类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从社会理论的角度出发,后现代主义虽然曾显示出很强的生命力但却是风行一时的潮流。然而后现代主义产生了一系列新的、令人兴奋的观点,由此引起激烈的学术争论已经持续了几十年。高等教育作为一个现代机构尽管充斥着前现代主义和现代主义的特征,但是高等院校是后现代主义学术辩论的主要舞台。大多数生活在学院和大学的教授本身就是现代化的“产物”和热烈的拥护者。[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后现代主义在当代中国已经成为了“问题”,中国前现代状况的存在并不能成为后现代主义不存在的理由。作为西方后工业社会的一种化现象。后现代主义与大众化之间存在着同质性和“互性”,大众化是历史叙述的后现代本;作为一种理论话语。后现代主义在消解了现代主义中精英化和大众化的二元对立结构后成为一种以大众化为主体的化。大众化批评的历史主要是批评大众化的历史,改写这一历史是后现代主义的学术成果之一。从哲学基础、美学倾向、艺术追求、化态度和价值立场等五个层面来考量,后现代主义无疑是一种大众化的辩护理论。  相似文献   

17.
在《自反性现代化》一书中,贝克、吉登斯和拉什分别从政治、传统和美学角度,别出心裁地勾画了他们的自反性现代化理论。他们想特别说明,在自反性现代化阶段,我们被置身于风险社会中,但是我们仍然在寻求希望。他们想借助于这一理论来为克服现代主义者和后现代主义者之间的争论,以及为超越“左”和右的政治提供第三条道路。  相似文献   

18.
琳达·哈琴的后现代主义诗学以诸多后现代主义文学与艺术的实例分析出发,对后现代主义及其文学艺术理论作了深入分析。哈琴在构建其后现代主义诗学理论框架的过程中,始终将“历史”这一维度作为其建构过程的立足点。她抓住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在对待历史的态度这一点,从对詹明信等人对后现代主义的误读入手,指出后现代主义在对待历史与传统上的“悖谬”态度。文章概括了哈琴后现代主义诗学中所涉及的历史话语,从而有助于更深入地把握后现代主义文化的特征和内涵。  相似文献   

19.
在后现代主义问题上,伊格尔顿继承了杰姆逊诸多观点,但是两人仍然存在较多的理论差异,他们代表了马克思主义的不同应用以及不同的政治立场。杰姆逊和伊格尔顿分别从经济和政治角度切入后现代主义的起因,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创造性应用,也是对利奥塔从科学角度论后现代主义思路的突破。对后现代主义起因的不同认识是杰姆逊和伊格尔顿后现代主义理论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分歧,它决定了两者在对待后现代主义的主体特征、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的关系以及后现代主义的政治前途等问题上的认识差异。  相似文献   

20.
后现代主义思想对教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后半叶在西方社会流行的一种哲学、文化思潮。通过对现代主义哲学观点及研究方法的批判,形成了一种新的观点和思维方式,对教育理论及教育研究方法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本文就后现代主义某些学者的理论进行分析,探讨后现代主义思想对教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