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道全 《大观周刊》2012,(41):330-330
倡导文明生活,保护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全人类共同关心的紧迫问题。当今,培养青少年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新一代可持续发展素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有关环保教育的各个学科里,地理与环境教育关系密切。本文就在地理教学中进行环保教育的方法做了探讨,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2.
薛海彤 《传媒》2023,(9):47-49+51
现代社会的加速发展引发了全球诸多生态环境问题。自然生态纪录片以倡导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为己任,用真实影像揭示生态环境真相,唤醒人类的环保意识。以《众神之地》为代表的纪录片既有对生态美学的诗化实践,也有对人与自然关系建构的生命哲思。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态环境问题在我国己变得日益尖锐化,成为可持续发展中无法回避的难题。如何缓解环境恶化带来的巨大压力,已经成为我国急需解决的重大社会问题。而具有引导和设置大众议程的传媒,应当在解决这一社会问题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从总体上看,我国环保新闻报道起步晚,发  相似文献   

4.
纵观我们的新闻媒体,环境报道所占的比重日益增加。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环境污染也比较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没有得到根本遏制。有法不知、知法不行、违法不纠等现象还相当普遍。保护生态、改善环境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全民环保意识尚未确立。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下。新闻舆论监督历史地肩负起传播环保意识。教育公众。监督法律执行的使命。  相似文献   

5.
纵观我们的新闻媒体,环境报道的比重日益增加。应当看到,近年来,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环境污染也比较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没有得到根本遏制。有法不知、知法不行、违法不究等现象还相当普遍,近年连续发生的沙尘暴天气、毒大米事件等,再次向我们敲响了警钟。保护生态、改善环境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全民环保意识尚未确立、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下,新闻舆论理当担负起传播环保知识,引导公众树立环保意识的使命。一、法律的颁布和公民知情权的增加,为环保宣传展示了新的天地从1989年12月26日全国人大常…  相似文献   

6.
一、媒介生态环境概述 媒介生态环境是近年来新闻传播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其研究对象是媒介活动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媒介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也是一种社会子系统,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存在与发展与其他子系统诸如政治、经济、文化等也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的总和即是媒介的生态环境."[1]  相似文献   

7.
论环保传播对公民社会的初步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环保传播反映了当代中国环境生态这一典型的公共问题.它由单纯的揭露环境问题走向推动公民社会的建构,其内在的逻辑性依托于公共性认同.这种认同不仅以环境问题为反映对象,而且借助于组织化的行动彰显,环保NGO成为中国公民社会建构的具体体现.在这个过程中环保NGO作为传媒反映的对象并由后者凝聚公共参与的力量.媒体与环保组织共同维护公共利益,以此推动公民社会的稳步建构.  相似文献   

8.
陈涛 《大观周刊》2012,(6):284-284
从中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角度研究了中国的资源环境现状,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实情、自主创新、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环保法制和考核监管四个方面对资源环境问题产生进行了深刻剖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论新闻媒体对环境问题的宣传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雯 《新闻传播》2007,(10):58-60
随着人类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环境新闻报道得到了全世界大多数新闻媒体的重视。但是国内目前的环境报道还存在着一些较为普遍的问题。因此,未能在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和促进公众环保行动方面取得良好的宣传敢果。笔者结合传播学规律和科学理论,提出了一些具体的环境报道宣传策略。  相似文献   

10.
环境与人类的生存休戚与共,而公民的环境意识是一个地区环保水平、环境状况的主要标志之一。个人的意识必然受到组织、社会的影响,为了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公众意识,各国纷纷采取措施加强环境教育。本文试图从环境教育的其中一面——环境保护的社会氛围、环境社会宣传体系出发,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走访等形式,对组织、社会因素在15-35岁青年人环境意识问题上起的作用探索,继而尝试挖掘改善和提高公民环境生态意识的途径。本次课题,在报刊、杂志、电视、电影、网络等大众媒体中搜罗它们对于环境问题的态度和处理、传播模式,配合对公众环境意识的调查数据,提出如何建立强有力的环境保护社会氛围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由人们的环境道德意识底下所造成的。环境问题与人们的环境道德意识密切相关,二者是一种因果的先行后续的关系。为切实解决环境问题,必须通过环境道德教育,使公众树立环保意识,养成自觉践行环保意识的行为习惯,并为环保顺利进行提供有效的载体,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为环保提供政策保障,构建一个良好的环保道德评判机制,不断提高公民的整体道德水平,形成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12.
绿色孕育了生命,绿色是生命的理想。人们世代繁衍,为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创造与生产。作为生态环境中的主角,人类的生存能力不断强化,但生存环境却不断恶化,环保已成为各个领域关注的焦点。设计师们有责任把环境生态意识延伸到设计理念中。把绿色思维始终贯穿于设计活动的始终。这不单是设计风格的变化,而是设计观念的变革,是一种科学的方法论,对文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本文从绿色设计的理念出发,探讨绿色设计与环境、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阐述绿色设计对人们健康生活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矛盾,”这是新近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的一句表述,所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在当今社会,新闻媒体被称为“第四种权力”,那么如何运用好这一“权力”来不断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依笔看来,要成为一面好的“防火墙”.一个好的“减压阀”,媒体要妥善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相似文献   

14.
最近几年来,新闻媒体在环境报道上的比重日益增加。这其中,重要的原因是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凸现,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没有得到根本遏制,而全民环保意识尚未确立。在这种现状下,新闻舆论理当担负起传播环保知识,引导公众树立环保意识的使命。  相似文献   

15.
人与自然的关系似乎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自古至今,人们都对其进行了无止境的探讨,而答案不尽相同。约阿希姆·拉德卡是一位德国环境史学家,他的著作《自然与权力——世界环境史》(河北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版)从环境研究的角度重新审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为我们思考这一问题提供了  相似文献   

16.
韩云先 《大观周刊》2011,(50):137-137
现代的社会是一个飞速发展的社会,人们创造了一个亘古未有的物质文明。可在这种快速“生产文明”的过程中,严重的环境问题正日渐成为制约发展并威胁人类自身存在的隐患。有识之士指出:人与环境和谐关系的破坏是由人的盲目行为造成的,要改变这种恶化的关系还要靠觉悟了的人的自觉行动。在语文课上做到落实语言文字训练与加强环保教育相结合,既是可行的,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环境问题已成为当今世界最广泛关注的一个全球性问题,也是大国竞争的焦点领域之一。由于社会的媒介化程度日益加深,大众传播媒介秉持什么样的环境理念,以什么样的环境价值观、道德观看待人类所处的生态环境以及与环境的关系,对于社会成员的环境认知和行动产生着巨大影响。近半个世纪以来,国际上的环境理念不断演进,我国媒体的报道理念也应随之更新。  相似文献   

18.
一、媒介与权力的一般思考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权力是一种社会关系的特质而非个人的特征.说某个人具有权力是毫无意义的,除非我们指明他或她对谁在何种情况下具有权力.控制或影响他人的权力存在于对他人所重视的事物的控制上,其范围要视所论及的关系而定,既可以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政治经济大事,也可以是某个组织或单位以及个人命运沉浮,简而言之,权力隐含地存在于自主与依赖的关系中.在描述权力关系的时候,我们必须考虑到双方,一方的权力以他约束别人的能力和愿望为基础,最终由另一方的目标或价值观来决定.极端的例子是,一个枪手对漠视自己生命的人是没有权力的,有钱人对不在乎钱的人是没有权力的.爱默森提出在关系里确定权力大小程度的方法:A对B的权力:(1)与B对通过A传递的目标重视的程度成正比;(2)与B在AB关系之外达到这些目标的可能成反比[1].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绿色、环保的呼声愈来愈高,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而媒体与环保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正如中国环保事业的创始人曲格平所说:没有大众传媒的推动作用,就没有今天的中国环保事业。亚太环境记协主席冈布隆先生曾说,在各国乃至世界的环保事业中,大众传媒充当着桥梁、监督和发动机的角色。  相似文献   

20.
梁颐 《新闻世界》2013,(7):330-332
【摘要】新媒体与赋权联系的研究在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流行之后开始,但研究者们面对同样的问题得出的却是不同的结论。一种结论对互联网提高民众权力的能力给予肯定,进而是对更大程度的民主进步寄予了厚望。另一观点则对互联网提高民众权力的能力提出质疑。结合美国著名媒介环境学者保罗·莱文森提出的媒介进化小生境理论,本文认为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不是“软”或“硬”单极中的任何一极,技术是生态的,生态技术决定论是互联网赋权研究的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