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反训,目前没有公认的定义。有的学者认为“反训就是用反义词解释词义”,有的认为“反训是用反义词相互训释的释词方式”,而有的则认为是“反训,即用反义词来作训释”。无论哪种解释,都包含了这样一个基本的内容:同一个词形包括了两个互相对立的词义。如《尚书·臬陶谟》:“乱而敬”,《史记·夏本纪》作“治而敬”,以治训乱,训诂学上就称反训,反训是训诂学史上产生得比较早也使用得比较多的一个训诂术语,这种现象在现代汉语中仍可寻觅其使用的踪迹。一千多年来,人们在这个问题上引起了不少的纷争,至今仍在进行,因此很有必要对它进行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教师备课,查阅古书,翻检资料,有时会发现,某些词义的注释,恰巧与该词通行的含义相反。这种现象,传统语言学家叫做“反义为训”,简称“反训”。譬如《论语·泰伯》所引周武王的话“予有乱臣十人”,马融注:“乱,治也”。《周礼·地官》序中讲的“以佐王安扰邦国”,郑玄注:“扰,亦安也”.另外,象把“故往”的  相似文献   

3.
宇宙万物,皆辩证运动,语言文字亦然。倘达此者,于阅读古书,整理古籍,弘扬传统文,无不大有俾益。 语助词“哉”,用于句首则训始。《尚书·武成》之“哉生明”是也。可用于句中,《诗·大雅文王》之“陈锡哉周”是也。亦可用于语末,《诗·邶风·北门》之“天实为之,谓之何哉”是也。《说文》云:“哉,言之间也”。语末句首何以用之?段注云:“凡两者之际日间,一者之竟一日间。一之竟即雨之际也。……凡竟即为始。”哉之义为言之间歇,段氏辩证为说,更训为言之竟,言之始,变通灵活,透辟精当,了了数十字之功,虽长篇论文不能过。辩证思维于训诂之妙于此可知。今更赘述于下。  相似文献   

4.
拙稿《古代汉语“反训”举例》在《徐州师范学院学报》一九七九年第三期上刊印以来,许多师友驰书函告,谓其对阅读古典文献及古典文学、古代汉语教学不无参考作用,嘱再举数例以明之,闻之备受鼓舞,现仅就管见,公诸同好,疏漏谬误之处,还望指正。 [莫] 本含“不定”义,为不定之辞,然亦有“反训”例,作“定”讲的,如:《礼记·乐记》:“莫其德音”。《左传》襄公三十一  相似文献   

5.
综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掌握文言实词是学好文言文的关键。和文言虚词相比,文言实词数量多,变化大,是学生学习的重点、难点。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学习中要特别注意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及其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学习文言实词主要靠积累,但也不是单纯的机械式记忆,而是能确定一个实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含义,用反训去解释文言实词是一种好的方法。反训是训诂学上的一个名词,它是指用反义词来解释词义。在古汉语中有些词含有相反的意义。如“乱”字有“治理”“紊乱”两义,后世只通行“紊乱”一义,而《尚书·皋陶谟》“乱而散”,《…  相似文献   

6.
一、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其”字教材未注。这个“其”字,既不是代词,也不是副词,用法比较特殊,不可不注。“其”是连词,用法同“而”。裴学海《古书虚词集释》:“‘其’犹‘而’也。‘其’训‘而’,‘而’亦训‘其’。”《战国策·魏策》:“楚国虽有富大之名,其实空虚。”“其”作“而”;又《楚辞·离骚》:“芳菲菲而难亏兮。”王逸注:“‘而’一作‘其’。”可证“其”与“而”可互训。课文中,“其”与下句中的“而”互文。“其”与“而”互文的用例,在辞赋中十分常见。如《楚辞·九章》:“山萧条而无兽兮,野寂寞其无人。”又如《…  相似文献   

7.
反训例释     
“二义相反而一字之中兼具其义之例”即反训(刘思培《古书疑义举铡补》)。又称“美恶同辞”、“反正同根”、或“正反同辞”。[晋]郭璞《尔雅》注:“以徂为存,犹以乱为治。此皆训诂义有反复旁通,美恶不嫌同名。”“反训”是词义的旁通转移所致。如“臭”字本有“香”、“臭”两个正反相反的意义,由于词义的转移,后世只流行后一个意义。当谈到“同心之言,其臭如兰”时,“臭”字要训为“香”,“香”和“臭”的通行意义相反,故称“反训”。其分类如下:  相似文献   

8.
《辞源》重在阐发词之渊源,是阅读古书的工具书。据笔者所见,有个别词条溯源不准,所引例句出现较晚。如“孝子”一词,《辞源》引用了《诗经·魏风·陟岵序》中的“陟岵,孝子行役  相似文献   

9.
训诂就是解释,就是用语言解释语言。有解释词义的,如《尔雅》、《方言》、《说文》、《释名》、《广雅》之类的训释;有解释古书的,如古书的注解。训诂也叫诂训。《诗·关雎诂训传》疏:“诂训者,通古今之异辞,辨物之形貌,则解释之义尽归于此。”又:“诂训者,注解之别名。”训诂要运用文字、音韵的知识,所以训诂学要以文字学、音  相似文献   

10.
《汉书·淮南王传》载,刘安尝为汉武帝作《离骚传》,“旦受诏,日食时上”。此《传》既评文,又对词句典故进行训释。而班固不满意《离骚传》对屈原作品和人品的推崇,也不满《离骚传》对《离骚》名物的训解,故其《离骚序》云:“又说‘五子以失家巷’,谓‘五子胥’也。及至‘羿’、‘浇’、‘少康’、‘弍姚’、‘有娀佚女’,皆各以所识有所增损,然犹未得其正也。”关于“五子”等人名,今不细论:单言“有娀佚女”,则可辨其得失。《离骚》云:“望瑶台之偃蹇兮,见有娀之佚女。”《淮南子·地形》云:“有娀在不周之北,长女简翟,少女建疵。”则刘安释《离骚》,当用此说。案:“简翟”,《楚辞·天问》作“简狄”,《大戴礼·帝系》、《史记·殷本纪》同(《索隐》言旧本“狄”作“易”,又作“逷”);  相似文献   

11.
1.关于《尚书》“子”句古今训释的比较《尚书·尧典》有这么一句话: 岳曰。子。父顽。母嚣。象傲。克谐以孝。烝烝乂。不格奸。(《十三经注疏》)对此,古今有好些不同的训释。比较起来,以周秉钧先生《尚书易解》为最好。先看看古人的训释。孔颖达《尚书正义》解释“克谐以孝”三句说: 谐和、烝进也。言能以至孝和谐顽昏傲,使进进以善,自治不至于奸恶。  相似文献   

12.
论现代汉语中的反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训,指“正反同辞”现象.古代汉语中有不少词常用来表示相反或相对的两项意义而形成反训.如“乱”有紊乱和治理二义.“乞”有乞求和给予二义.“受”有给予和接受二义.我们把这种义兼正反的词称为反训词.古代汉语中的反训词,据笔者汇集约有两百多个.关于反训的性质、特点、成因、类型及古书中常见反训词的考释,笔者已作详细论说,此不赘述.那么,现代汉语中有无反训词呢?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新课题,本文拟作初步探讨,以就教于前辈及同行.  相似文献   

13.
三十一 夏孩 临猗县方言称小儿为“夏孩”,读xǐahéi。但“孩”读héi如“开”读kēi音,系ai韵音变所致,毋庸赘释。“夏”之训小,则须略作解释。按“夏”之本义训大,如“夏屋”即“大屋”。《诗经·秦风·权舆》:“于我乎夏屋渠渠,今也每食无余。”毛《传》曰:“夏,大也。”孔颖达《疏》引王肃曰:“屋则立之于先君,食则受之于今君,故居大屋而食无余。”《楚辞·大招》:“夏屋广大”。夏屋亦即大屋。又如  相似文献   

14.
《诗经》中用“薄”、“薄言”处甚多,如“薄污我私,薄浣我衣”(《周南·葛覃》)、“薄伐西征”、薄言还归”(《小雅出车》) “薄言采之”、“薄言有之”(《周南·芣苜》)、薄言采芑”(《小雅·采芑》)、“薄言归沫”(《小雅·采绿》),“薄言震之”(《周颂·时迈》)、“薄言追之”(《周颂·有客》)等等,对于“薄言”的解释,历来的训诂家们皆训它为语助辞,如陈奂《诗毛氏传疏》在《芣苜》中云:“薄,词也。”  相似文献   

15.
一、人之美“彦”、“穆穆”、“徽”、“懿”训为美,在《尔雅》中均有收录,从其在《尚书》中的语境用法来看,内涵都指向人之美。如“彦”在《尚书》中出现4次(《今文尚书》3次),均训为美:“自一话一言,我则末惟成德之彦,以乂我受民。”(孔传:“言政当用一善,善在一言而已。欲其口无择言。如此我则终惟有成德之美,以治我所受之民。”)(《周书·立政》)(李学勤《尚书  相似文献   

16.
敛和敛,字形相近,古书中往往混用。如《春秋左传》的“敛盂”,有作“(佥欠)盂”的;《荀子·富国》“厚刀布之敛”、《诗·大雅荡》“敛怨以为德”之“敛”,亦作“(佥欠)”的;有的词书径释“(佥欠)”为“敛”的异体字。其实,敛、(佥欠)二字的音、形、义都有差  相似文献   

17.
训诂学简介     
训诂学,即解释古书中字句之学。学习训诂学书,对阅读古书中之字句,了解古书字词之意义,关涉非浅,实为嚆矢津梁也。训诂,或称诂训,或称训故,均可。训诂:解释古书中字、词、句之意义也。《尔雅·序》疏云:“《尔雅》者,所以通训诂之指归也。诂,古也,通古今之言,使人知也;训,道也,道万物之貌,以告人也;指归,谓指意归乡也。”黄侃先生《训诂述略》云“训诂者,  相似文献   

18.
一、反训词是客观存在的语言事实 为了便于讨论,先酌举数例于下: 例一、乱。“乱”有“紊乱”(甲)和“治理’(乙)两义。甲义如.“用乱败厥德于下。”(《尚书·微子》)“勇而无礼则乱。” (《论语·泰伯》) “内以自乱,外以惑人。”(《荀子·解蔽》)乙义如:“殷其弗或乱正四方。”(《尚书·微子》)“予有乱臣十人。”(《论语·泰伯》)“孔子仁知且不蔽,故学乱术,足以为先王者也。”(《荀子·解蔽》)  相似文献   

19.
信阳长台关出土竹书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先秦竹书的发现,载入史笈的主要有三次。汉武帝末,鲁恭王在孔子故宅,得古文《尚书》,见《汉书·艺文志序》;晋咸宁五年,汲(?)出土竹简古书十余万言,后来整理编次为十六部、七十五卷,见《春秋经传集解后序》、《晋书·束皙传、王接传、荀(曰助)传》,近人朱希祖著《汲(?)书考》(1960年中华书局出版),言之最详。齐永明三年,襄阳楚墓出土简书十余枚,见《南齐书·文惠太子传》、《南史·王僧虔传》。又《南史·江淹传》称:“永明三年……襄阳人开古(?),得玉镜及竹简古书,字不可识,王僧虔善识字体,亦不能谙,直云似是科斗书,淹以科斗字推之,则周宣王之简也,简殆如新。”  相似文献   

20.
阅读古书,常会感到有些地方不明所指,有些地方文意不通,有些地方前后矛盾,有些地方重复累赘。……深入钻研,会发现这些现象多是由于古书原文在传抄中所发生的错误而造成的。 古书传写中的文字之误,主要有下列类型: 一、因字形相似而误 因字形相似而误者,指的是把这个字误写成与之形体相似的另一个字。这种情况在古书的传写过程中最易发生,因为形体相似容易引起混淆。如《荀子·富国篇》的“掩地表亩”应是“撩地表亩”之误,因为“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