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陕西省杨凌高新中学地处东方农耕文明的始祖后稷教民稼穑之地、中国现代农业科学的硅谷、全国农科城——陕西杨凌。作为具有70多年办学历史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附中,杨凌高新中学是一所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现代化完全中学。学校占地105亩,建筑面积3万余平  相似文献   

2.
《基础教育参考》2012,(23):I0001-I0001
杨凌高新中学地处全国唯一的农科城——陕西杨凌,距世界历史文化古城西安82公里。学校占地105亩,建筑面积3万多平方米;现有60个教学班,教职工260人,学生3000余名。校园布局典雅,建筑别致,各项设施完备。  相似文献   

3.
杨陵农科城如何建设,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作者对农科城建设过程中的两个关键问题,即农科城在整个关中高新产业带城市群中的地位,及农科城的特色与综合功能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作者希望能籍此引起讨论。  相似文献   

4.
从一个仅有万亩农田和一条像样街道的小镇,发展为具有地市级行政管理权、省级经济管理权和部分省级行政管理权的示范区,“中国的农科城”——杨凌走过了一条充满传奇的道路。  相似文献   

5.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创建于1934年,是我国西北地区现代高等农业教育的发源地。所在地陕西杨凌是国家惟一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被誉为中国农科城、中国绿色硅谷。拥有朱显谟、山仑等两院院士。  相似文献   

6.
《河北自学考试》2011,(6):98-99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创建于1934年,是我国西北地区现代高等农业教育的发源地。所在地陕西杨凌是国家惟一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被誉为“中国农科城”、“中国绿色硅谷”。拥有朱显谟、山仑等两院院士。  相似文献   

7.
杨凌是中国著名的“农科城”,近年来充分利用当地的农业科研优势.在附近农村积极开展行之有效的农科教结合运动,取得了较好的成果。本文介绍了该地区的农科教结合的四种主要模式及其运行机制.对于当前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生态智慧城建设是目前我国城市建设的方向和目标,其建设核心是把生态特征和智慧特征融为一体,顺应城市发展规律,并利用综合手段,构筑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生活空间。运城生态智慧城建设在确保生态安全的前提下,提出了"文化为魂"的建设理念,提倡发展智慧旅游产业,提升了区域创新能力,但目前建设中还存在盐文化主旨表达不足,盐池山水格局体现不够,盐文化旅游产业带动性不强等问题。今后,运城生态智慧城应注重从盐文化挖掘、盐池环境再现和盐文化再生三方面加强建设。  相似文献   

9.
世纪之交,党中央明确提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依靠科技和教育,是振兴西部地区经济,转变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开发效益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重点_陕西杨凌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发祥地、建国以来、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使杨凌成为一个农业科技人才集中、农林水学科特色鲜明的农科教单地。从1934年于右任先生创办"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至今,杨凌农科城共培养输送农业科技人才6万多名,取得科研成果5000多项,拥有科教人员2300多名.包括博士、硕士研究生、本专科生和成人教育学生的办学规模达到1…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昆明为例,提出建设现代城市“景城一体”城市型旅游目的地目标。通过对旅游目的地的概念分析及对城市型旅游目的建设的条件分析,深入研究了“景城一体”城市型旅游目的地建设的文化、资讯、环境、科教和制度五个要素。在系统分析“景城一体”城市型旅游目的地建设内容的基础上,提出建设“景城一体”城市型旅游目的两大途径:打造“景城一体”城市旅游品牌及“景城一体”的多元立体化建设。  相似文献   

11.
农业景观介入都市建设,已成为当代生态城市建设的新潮流,能够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重建生态平衡,为城市未来的发展预留空间,有效解决当前城市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在发展城市农业景观的过程中,积极引进新品种,利用新技术改进农业经营方式,成为建设生态之城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生态文明建设被放在突出位置,进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城镇化影响中国发展前景,在生态文明理念指导下,摆脱以往城镇化造成的土地浪费、缺乏规划、城乡隔阂、资源环境破坏,使两者和谐统一。通过生态美好乡村在内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利用阜阳特色农业优势,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引导产业与城镇化一体布局,从粮食主产区变为江淮大厨房,为社会提供安全、高品质的食品,完成农业大市到农业强市的华丽转身。  相似文献   

13.
城市生态现状与建设生态城市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城市被认为是21世纪城市发展的理想模式。近年来在我国出现的“生态城市”热正方兴未艾,但是当前我国生态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仍处于初始发展阶段,有关生态城市的理论、规划思路、设计方法和管理机制都不够成熟,很多领域有待探索和研究。笔者分析了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生态城市的内涵。并针对我国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打造生态宜居城是实现城市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它表征了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协同发展的城市理念,更体现了并重自然价值、人文价值、生态系统价值的深刻伦理关怀。坐落在太湖南岸的湖州从生态城迈向生态宜居城建设的探索,彰显了其深刻的自然价值和人文价值。生态宜居城市伦理建构须以可持续发展为首要原则、以公正为根本原则、以整体性为最高原则;生态宜居城伦理实践需通过树立生态宜居理念、确立生态宜居制度、养成生态宜居行为三方面来把握。  相似文献   

15.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背景下的滨州经济发展战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滨州是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的主战场,其经济发展应坚持循环经济的发展方向,坚持工业兴市,打造环渤海地区经济增长极,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打造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并把滨州建设成为生态园林型宜居城市。  相似文献   

16.
试论安徽园林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时代背景下,立足于安徽园林建设的实际,对安徽园林的发展趋势做了较为深入的探讨,指出用生态绿色长廊将生态园林城市与生态园林乡村连在一起,使生态园林化的城市和乡村融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构建起完整的生态园林体系,是安徽园林发展的趋势和目标.文中还对安徽园林的发展建设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意见.  相似文献   

17.
十七大报告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明确提出来,至此,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重要地位得到公认。本文追本溯源,从文化的角度探讨了决定生态文明城市建设重要性的价值,在对生态文明城市文化价值定位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认识其文化价值对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衡阳市是湖南省水旱灾害较严重的地区之一。为了防御或减轻水旱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必须在灾害风险分析基础上,寻找减灾对策。文中利用长时间序列的水旱灾害灾情资料,从受灾面积和减产等级两方面评估了衡阳市农业灾害的风险。得出衡阳市水旱灾害风险性较大,特别是衡阳市北部的衡山县、衡东县、衡阳县既面临着高风险的水灾也面临着高度的旱灾风险。灾害风险性可以看成是生态安全性的另一面,故加强生态安全建设可以降低水旱灾害风险性。为此本文提出了降低水旱灾害风险性的生态措施。  相似文献   

19.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凤县基地建设以生态经济理论为指导,坚持产教结合,实行校企合作,通过建立林特产业开发示范基地和实施系列措施,为秦巴山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了一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