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张丽芳 《考试周刊》2015,(38):45-46
现在很多学生惧怕作文,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不知道写什么、怎么写。"微作文"让学生立足于自己的生活观察、感悟、表达,如同微信、微博,人人可写,事事可写,处处可写,时时可写。本文论述了"微作文"的操作策略,在"易于动笔"和"乐于表达"上下工夫,引导学生参与,丰富生活积累,获得情感体验,从而激发童趣童心,唤醒童真童言,表达独特感受。  相似文献   

2.
作文教学的关键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让学生愿意写,喜欢写。作文教学的重点就是要让学生有可写内容。当前许多学生都害怕写作文,就是因为不知道如何写,写什么。而采用微作文的教学方法能够教会学生如何立足于生活,通过观察和感悟生活的一点一滴,从而事事可写,时时可写,处处可写。本文主要就微作文在中学作文教学的应用展开相应研究,希望能够为中学生作文写作能力的提高探寻出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作文教学的关键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让学生愿意写,喜欢写。作文教学的重点就是要让学生有可写内容。当前许多学生都害怕写作文,就是因为不知道如何写,写什么。而采用微作文的教学方法能够教会学生如何立足于生活,通过观察和感悟生活的一点一滴,从而事事可写,时时可写,处处可写。本文主要就微作文在中学作文教学的应用展开相应研究,希望能够为中学生作文写作能力的提高探寻出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作文教学的最大尴尬是学生不愿意写作文,理由是"没什么可写"和"不知道怎么写"。觉得"没什么可写"是因为学生没注意到自己的生活,其实写作不必舍近求远,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内心世界、科学自然等,皆为素材。"怎么写"的问题需要动用一些技巧,比如制造悬念、营造误会、顺势翻转等。  相似文献   

5.
《考试周刊》2019,(75):40-41
作文教学在现实中遭遇诸多困境,不仅学生就连老师也头疼。而微习作的建构,契合学生写作的需求。微习作让学生立足于自己的生活观察、感悟、表达,如同微信、微博,人人可写,事事可写,时时可写。本文简要论述了"微习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索实践。  相似文献   

6.
纵观当前小学生作文的现状,一是作文时无"话"可写;二是作文时有"话"不会写。除此之外,学生"厌写、畏写"的现象也颇为严重。这些都充分反映出小学作文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如何改,应采取哪些措施才能使之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让学生能以"我手"写"我心",在文学创作的天空中自如地飞翔呢?  相似文献   

7.
学生为什么怕作文?为什么不同年级的学生几乎是一致认为"没啥可写".不少高年级学生反映:讲讲还可以,但拿起笔来,就没话可说了,因此就不喜欢作文. 是不是所有的作文都不喜欢?那又不尽然.多数学生都说,看图作文最容易写,他们都喜欢写,高年级学生更喜欢自由命题作文.是不是自由命题作文更容易写?当然不是.论难度,自由命题作文要自己命题,自己确定范围,无规可循,困难要比教师确定范围和经过指导要大得多,可学生偏偏喜欢写,这就给我们提供了作文教学思考的空间.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学生习作机械、死板、千篇一律,文章缺乏个性.作文本来是为了交际、生活的需要.可是以命题作文为主要训练形式的传统作文教学,是为作文而作文,教师出题学生写.学生并不感到是生活的需要、交际的需要,而是为了分数不得已而写.  相似文献   

8.
要给学生表达的自由,让学生写自己的心里话,既可写真善美,也可写假恶丑。要让学生用作文来歌唱、来批评、来喊叫、来宣泄……这样,作文就会成为学生精神生活的需要,学生就会"乐于作文",达到"欲罢不能"的境界。教师应引导学生不拘形式、不论内容、自由倾吐心中积蓄,大胆写出自己想写的内容。这样,学生不受条条框框的限制,才能更好地流露真情,做到"我手写我口"。一、从说悄悄话导入,打开话匣子华东师范大学夏中义教授说过:"学文学学得好,第一是人生体验,第二才是文学体验。  相似文献   

9.
在作文教学中,我常常听到学生叹息“作文难,作文难……”如何改变这一局面呢?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明确写作目的 写作目的是引起写作动机的关键,而写作兴趣又是写作动机的重要心理成份。明确写作目的,就是让学生明白写文章就是用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语言写真情实感的文章。可以写自己熟悉的一切事物,所见、所闻、所爱、所需,想写什么就写什么,爱写什么就写什么。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生活中处处需要作文,离不开作文。 二、丰富学生的生活,积累写作的素材 无内容可写,是学生最棘手的事情,让学生有话可写,是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核  相似文献   

10.
<正>小学生作文,首先要有话可说,要有具体的内容;其次才是话怎样说,怎样把具体内容表达出来。学生为写作文而苦恼,主要是没有内容可写,然后才是不知道怎样写。面对许多学生"无话可说、无话可写"的困惑,我认为,比较有效的途径是指导学生写"生活作文"。所谓"生活作文",就是有意识地培养和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然后从中选择生动有趣、有价值的素材写成作文。要让孩子们学会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那么,到底引导他们写什么呢?一、让你会笑的一句话  相似文献   

11.
要给学生表达的自由,让学生写自己的心里话:既可写真善美,也可写假恶丑。要让学生用作文来歌唱、来批评、来喊叫、来宣泄……这样,作文就会成为学生精神生活的需要,学生就会“乐于作文”,达到“欲罢不能”的境界。教师应引导学生不拘形式、不论内容、自由倾吐心中积蓄,放胆写出自己想写的内容。这样,学生不受条条框框的限制,才能更好地流露真情,做到“我手写我口”。  相似文献   

12.
学生作文要做到有真情为感,有事可写,就必须以实际生活为素材,有相当多的学生感到作文没啥可写,无话可说,无情可抒,是因为平时生活素材积累太少,一到写作文就是“编”和“抄”。为了让学生作文时“有米下锅”,写自己想写的真人真事,说自己想说的真心话,抒自己想抒的真情实感,在作文课上,我改变了当堂命题的习惯做法,作文的题目、体裁、内容、中心都  相似文献   

13.
<正>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一个难点。长期以来,作文教学形成了一种习惯:即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因而便有了"为了考试而写作""为了写作而写作"等训练。学生越来越感到"没东西写""不会写",视作文为苦差,对作文产生了厌恶心理。究竟如何引导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认为可进行如下工作。一、养成善于观察、善于积累的习惯有些害怕写作文的学生常常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原因之一就是对生活缺乏观察,缺少对生活的体验。所谓观察,就是要用眼  相似文献   

14.
王伯美 《学语文》2007,(4):38-38
"老师,我知道这样写不是很理想,但我不知道怎么写,没什么可写的。"生活二字,渐渐地从部分学生的作文中淡去。这是作文教学中我们不容忽视的现状。"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唯有生活,才是写作的永恒源头。怎样才能让学生的作文因为有了生活的滋润而"活"起来?片段作文训练不失为一种可行性强、收效显著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马婷 《中学文科》2009,(13):58-58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之所以感到作文难,首先是因为无事可写,无话可说。而作文情境教学,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创设情境,让学生依情境作文,能给学生提供材料来源,弥补他们生活体验的不足,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例如,有位老师要求学生写介绍类的说明文,他首先巧妙地创设了教学情境:请学生用纸折出一两种自己最拿手的物体形状,于是学生拿出纸来,  相似文献   

16.
学生作文需要写真实的东西,不能胡乱编造,这是写作最根本的需要,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的人生教育。但是对于真实的东西,学生往往感到无处可写,本文从仔细观察生活的"真"、深入感悟生活的"真"、善于描写生活的"真"、艺术加工生活的"真"等四个方面入手,探寻既真实又生动的作文写作策略。  相似文献   

17.
微作文具有篇幅短小、逻辑清晰、表达准确简洁的特点,为学生需要而写,为生活实用而作。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资源,让学生在补白、批注、仿写中切实有效地进行微作文训练。  相似文献   

18.
观察日记,就是对日常生活经常观察所作的记录,是训练学生作文能力的方法之一。写观察日记,以观察为基础,以生活为内容。可一日,数日一记;可写一人、一事、一物;可写一个细节、一个侧面、一个场景。写观察日记,在表达上不受过多的具体条件和要求的限制,写自己所见所感。表的是自己的情,达的是自己的意,能激发写作兴趣,提高运作的积极性。从三年级开始,我把作文教学的重点放在指导学生写观察日记上,下面是我的做法和体会。  相似文献   

19.
一、激发和调动学生习作兴趣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要让学生有话可说,才能有话可写,渐渐地学生才会喜欢作文。1.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生活是作文的沃土,缺乏生活素材是学生写作难的一个重要原因。作为教师就是要想方设法丰富学生的生活,为学生创设一个又一个有趣的生活  相似文献   

20.
学生认为作文难写,总喜欢抱怨没内容可写,却不知在平时的生活中,自己的好奇、疑惑、嬉戏、做"坏事",甚至一些课堂上的收获,都可以成为"作文"。教师要善于抓住生活中提供的言语交际机会,通过引导学生关注学校、家庭、社会、生活进行写作训练,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