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春夜喜雨》这首诗是杜甫在唐肃宗(李亨)上元二年春天于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的草堂所作。此时诗人已年近半百,从长期颠沛流离中得到定居,开始了暂时安定、悠闲的田园生活,心情较恬静。因此在这首诗中,诗人怀着喜悦的心情描写了春夜喜雨的美妙情景,是写雨诗中难得的佳作,被誉为描摩精工、独具风采、通体精妙的一首五言律诗。  相似文献   

2.
一、以诗引诗。揭题读题解题意 1.背诵学过的杜甫的诗。《春夜喜雨》。  相似文献   

3.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甫是我国唐代著名的大诗人。这首诗大约是唐肃宗上元二年(761)杜甫寓居成都草堂时所作。这时,诗人经过长时间的流离转徙,终于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的草堂定居下来。暂时过上了较为安定的生活,心情也自然变得舒畅、恬静了。《春夜喜雨》这首诗即细致入微地描写刻画了成都春夜降雨时绚丽多姿的景色,表现  相似文献   

4.
陈国安 《教师博览》2012,(12):57-58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唐杜甫《春夜喜雨》古代诗歌中高兴的作品历来很少,杜甫诗集中高兴的就更少了,这是一篇难得的高兴的诗。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非在761年,参见夏松凉《杜诗杂考》)。  相似文献   

5.
杜甫诗五首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工部。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诗圣”。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及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我们曾学过他的《春夜喜雨》、《绝句》等诗。  相似文献   

6.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这首诗是唐朝大涛人杜甫的作品,文词精美、妙不可言。这是一篇多么好的文学佳作呀,但是却被一位老师教成了如下模样:一上课,老师介绍了文题、作者,然后就进行了简单的讲解,讲了每句诗的大意。然后就让学生背下来,教师的讲解也只是从字面上、浅层次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选入新课标小学生必背古诗词的《春夜喜雨》这首诗,虽不含典故,通俗易懂,但也不免有难点。如诗的末句“花重锦官城”中的“重”字,其内容就颇为费解。在主语花字后边,通常会采用壮、盛、灿、艳等字眼来描写花的状态。杜甫却在此处安了一个出人意料的“重”字,读来既感到新颖,又感到困惑。重与花是什么关系呢?诗圣杜甫,写诗以严谨著称,有“为求一字稳,拈断数根须”之癖。在这首诗的关键位置上选用此字,自有其深意。这种深意,一般读者不求甚解也无不可,但作为教师,就必须弄清楚。“以其昏昏,不能使人昭昭”。对疑难处若囫囵吞枣,讲课时必然难以到位。为了探索“重”字的奥妙,我想借助资料去寻觅理想的答案。于是,尽量搜罗载有《春夜喜雨》这首作品的诗集和辅导书籍.作了一番考究。  相似文献   

8.
《春夜喜雨》是杜甫于公元761年定居四川成都草堂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描写春夜降雨。滋润万物的美景,抒发了诗人的喜悦之情。《春夜喜雨》的一个重要表现手法就是字面不见“喜”字而处处皆显喜意。“喜”是全诗的灵魂。 首联“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直接描写春雨,时值春天,万物复苏,正需要水的滋润,而雨从天降。多及时!诗人内心能不欣喜吗?在这里,诗人采用拟人手法,赞美春雨“知时节”:在我们渴望它的时候,它就下起来了。从而初步露出了诗人的  相似文献   

9.
杜甫的《春夜喜雨》脍炙人口。这首诗不仅给我们带来了春天的气息、春天的温暖、春天的生机,而且给担当班主任的教师带来了工作的灵感和启迪。春雨体贴人意,知晓时节,在人们急需时飘然而至,悄然无声,滋润万物,催发生机。班主任就应该像诗中的"好雨"那样,在适当的时机,用适当的方法,滋  相似文献   

10.
王大力同学问:“《春夜喜雨》中,诗人要表达的感情是对春雨降临的满腔喜悦之情,即诗题中的‘喜’字,然而全诗却无一个‘喜’字。请问该如何理解这‘喜’呢?”的确,《春夜喜雨》这首诗中,虽然是写“喜”却无一“喜”字。但当我们对诗人在诗中所作的形象化描写进行分析时,不难发现,这首诗虽无一个“喜”字,可全诗“无一字不是喜雨,无一笔不是春夜喜雨”。  相似文献   

11.
李斌 《考试周刊》2013,(17):158-159
教育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要掌握一定的方法或手段方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作者引用杜甫的《春夜喜雨》,对它进行另类诠释,别有一番深意。  相似文献   

12.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赏读] 杜甫喜欢写雨.各种季节的雨,他都写过不少.这首《春夜喜雨》,应是他写雨的诗中流传最为广泛的一首.但流传广泛并不代表它易懂.为什么这么讲呢?你看这首诗里的句子,有哪句难懂吗?你一句句读下来,无一句难懂,每句的意思你都懂.可是,把它们组合在一起,这首诗的意思到底是什么?  相似文献   

13.
本对现行教材中杜甫《春夜喜雨》一诗结句的解释提出质疑。从语言本、审美特征和艺术想象等方面分析全诗,从大自然的物候特征考察诗意。作认为“花重锦官城”中“重”的含义是“重重叠叠”而非“沉甸甸”。  相似文献   

14.
<春夜喜雨>是诗圣杜甫所写的一首诗,其中几句很有意蕴:"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静静思来,这就是自然,自然就是真,真就是教学的最高境界.如果教学能达到这样自然的境界,那这样的课堂就是以人为本的课堂,就是诗一样的课堂.  相似文献   

15.
杜甫《春夜喜雨》一诗中,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两句,原意是指春雨随着春风在夜里悄然莅临,悄无声息地滋润着大地万物。引申义则表示老师或长辈的教诲,虽然没有劈面直接地进行教育和沟通,且没有高深的语言,但是教育的效果很好,在不知不觉中产生良好的效果和作用。  相似文献   

16.
杜甫的五律《春夜喜雨》,是一首烩炙人口的好诗。诗人通过对自然界的春雨的描绘和歌吟,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对百姓疾苦的同情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杜甫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所处时代,是唐帝国由强转衰的急剧变化的时代。自“安史”之乱后,兵荒马乱,天灾人祸,  相似文献   

17.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春夜喜雨》,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所写的一首清新明快、妇孺皆知的诗,为中学生学习古诗的典范之作。而诗中“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的“重”字,读音素有争议。笔者认为此处应读“zhòng”,不应读“chóng”,理由有三:  相似文献   

18.
徐春慧 《现代语文》2006,(10):34-34
“诗圣”杜甫有五十多首写雨的诗篇,其中《春夜喜雨》历来被认为是写雨的上 乘之作。“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既有生动浓郁的画意,又有真挚动人的农民情怀。  相似文献   

19.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这首诗是唐朝大诗人杜甫的作品,文词精美、妙不可言。这是一篇多么好的文学佳作呀,但是却被一位老师教成了如下模样:一上课,老师介绍了文题、作者,然后就进行了简单的讲解,  相似文献   

20.
前几天在指导儿子背诵唐代诗人杜甫的《春夜喜雨》时,发现在与人教课标版教材相配套的《亲近母语》中,编者将“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中的“重”注音为“ch&#243;ng”。这让我感到很奇怪,因为我清楚地记得,现在我们正在使用的人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年制教科书第十二册上也有这首诗,而在相配套的《教学参考书》上就将“重”注音为“zh&#242;ng”,解释为“沾了雨的花儿,显得浓烈而沉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