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哈尼族舞蹈文化艺术浅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尼族是以农耕为主的山地民族,以善耕梯田为农业生产的最大特点,哈尼族还是个以多种崇拜为信仰的民族,基于信仰而举行的各种祭祀活动,加上年节、婚丧、起屋、建寨等各种礼仪,形成许多富有特点的风俗习惯,哈尼族的各种歌舞活动,就是源于生产生活和社交往来。  相似文献   

2.
哈尼人连名谱系的共同始祖均为天母姆玛。连名谱系既是哈尼族关于人类与众生起源变迁、文化事项发明创造、社会制度创制沿革的高度概括,也是对族群先辈辗转迁徙、宗族家族繁衍根基、个体生命血脉旅程的忠实载录。从传承族群记忆的角度观察,连名谱系是哈尼族记录祖先不朽业绩的群英图谱,它反映出哈尼族以天母骄子嫡传后裔自居的世界观、历史观和人生观,从根本上决定了其传统文化体系构建的方向和路径。  相似文献   

3.
义乌何宅村是热播电视剧《鸡毛飞上天》中陈家村的原型,拥有着"鸡毛换糖"的创业文化和爱国文化。县域治理不仅仅是改善乡村经济发展水平,更需要做好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本文将以义乌何宅村为例,探究县域治理背景下义乌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发展对策,为我国其他地区的传统村落文化保护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白宏人属哈尼族支系,其服饰是典型的山地民族服饰。其色彩是以黑色为主导色彩,认为黑色是大山森林的色彩,是哈尼族生命的保护色。哈尼族的每一个支系就有一种衣着类型,本文以那哈村哈尼族白宏人女性服饰为例,探讨哈尼族白宏人女性服饰蕴含的服饰生态文化。  相似文献   

5.
建筑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能直接显示出与环境的相关性.采用深入访谈,参与观察等实地调查与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将旅游开发即21世纪初作为村域建筑的留与变的时间点.从菁口村的田棚和蘑菇房入手探讨了村落建筑在随环境变化的过程中的存留与嬗变.充分说明了不论是蘑菇房还是田棚都体现了对地方小环境与外部大环境的高度适应性,并随着场域内小环境与社会大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相似文献   

6.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哈尼族村寨在经济获得快速发展的同时,其民族文化也在发生变迁,呈现出多样化、流变性和断裂性,同时也带来了民族文化生存诉求和身份认同危机。因此,将哈尼族传统优秀体育文化与建设生态美丽乡村、和谐社会进行适当对接,紧紧依托民族村寨,提高族人保护意识,采取有效措施,才能更好地挖掘、保护、传承和发展哈尼族村寨独特的地域文化,全面提升哈尼族村寨体育文化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7.
明清时期汉文化在云南边疆地区的迅速渗入,对哈尼族社会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一方面土司制度的长期推行和大量中原汉族的移民入滇,加强了汉族与哈尼族的政治联系;另一方面,中原王朝在屯田垦殖的基础上,开辟驿道,通商互市,哈尼族社会的商品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同时,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以传授汉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学校教育日益兴盛,既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部分哈尼族的文化水平,也导致其风俗习惯因受汉文化影响而逐渐发生变迁.  相似文献   

8.
历史上,民族文化互化总是受到政治、经济、社会各方影响,它们之间不总是对等、平衡的。滇中塔甸村彝汉杂居现状,是彝汉两个民族在共同地域上长期文化互化的结果。塔甸村彝汉双语使用现状,因汉语作为国家民族共同语的强势地位,总体上呈现出彝母语语用功能有所减退的趋势。为保持民族文化多样性,构建和谐民族语言关系,应大力开展相对弱势的彝母语教育和传承。单向度的彝母语教育和传承,离不开作为母体的彝族文化传统的整体传承和教育。  相似文献   

9.
土掌房是哈尼族建筑的原型,封火楼和蘑菇房是原型建筑的创新。生态伦理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是哈尼族传统建筑赖以奠基的哲学基础。与天地对话,与自然交流,投入山河怀抱,置身万绿丛中,视万物有灵性,待众生如自己,是哈尼族建村起屋的原则。将天地的大美、自然的雄浑、山水的灵秀和人类的才智融为一体,是哈尼族建房起屋的基本理念。物化的历史和自然的家园,是哈尼族建筑的主要特征。传承历史文脉、顺应天道自然、体现人伦义理和维系生命巨流,则是哈尼族建筑的基本诉求。  相似文献   

10.
通过文献资料、田野考察和专家访谈法对哈尼族秋千、武术、摔跤传统体育项目的历史演进过程进行分析,发现独具特色的哈尼族传统体育文化思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随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需求的不同,体育文化特质的流变过程反映的就是一部宏大的哈尼族社会发展史.研究这一文化流变过程并在这一文化变迁的现实中寻找哈尼族民族前进的社会、文化学动因,对促进哈尼族地区的文明进程,把握好哈尼族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选择和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社会作用和民族文化研究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唐波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12):1627-1629
通过文献资料、田野考察和专家访谈法对哈尼族秋千传统体育项目的历史演进过程进行分析,发现独具特色的哈尼族秋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随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需求的不同,体育文化特质的流变过程反映地就是一部宏大的哈尼族社会发展史.研究这一文化流变过程并在这一文化变迁的现实中寻找哈尼族民族前进的社会、文化学动因,对促进哈尼族地区的文明进程,把握好哈尼族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选择和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社会作用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采用田野工作的方式,对贵州安顺鲍屯武术活动变迁的过程和影响因素进行文化人类学考察,并对其历史作用与变迁进行较完整的剖析,以此个案为基础,推演村落武术变迁的一般状况与规律。指出:村落武术在社会变迁中表现出调试性和适应性。在历史的进程中,社会变迁是致使村落武术文化变迁的主导因素,而村落民众文化主体需求的变迁则成为村落武术文化变迁的根本动因。当前,村落武术发展出路在于扩大或增值自身的文化内涵,以适应村落民众已经改变或正在改变的文化需求。  相似文献   

13.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1,(9):F0002-F0002,F0003
元江羊街乡位于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东南部,是哈尼族聚居地之一。棕扇舞是元江羊街乡哈尼族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传统舞蹈,主要出现于哈尼族丧葬仪式和节庆民俗活动中,是哈尼族群众表达精神寄托与审美理想的传统文化形式。  相似文献   

14.
对保护与传承哈尼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及意义进行分析和阐述,目的是唤起人们对哈尼族传统体育更多的关注和认同,让它的社会功能得到多元拓展,使哈尼族传统体育文化得到迅速发展和普及推广.  相似文献   

15.
哈尼族父子连名制的结构形式及文化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哈尼族的父子连名制(有时也包括其他民族连名制)来透视哈尼族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某些特征。分为两节,第一节讨论哈尼族父子连名制的结构形式及其特征,第二节结合哈尼族的神话传说和史诗等民间文学样式,讨论哈尼族父子连名制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6.
哈尼族是我国云南边疆的一个典型的山居农耕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以自己的勤劳、智慧和特有的技能,创造了光辉灿烂、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服饰是其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作为哈尼族这一“人们共同体”的重要标志之一,又是他们经济生活的一种消费类型,不仅反映了该民族所处的自然环境、历史条件和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而且与他们的社会习俗及其心理意向有着密切的联系,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为了便于综观哈尼族服饰文化全貌,有必要先将纺织过程略作论述。长期封闭的自然经济,使哈尼族的历史本能经历第一…  相似文献   

17.
云南元阳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以及由哈尼族人民创造的独特的农业耕作方式--梯田.元阳的生物教师可以对这一生物学课程资源给予充分的开发和利用,通过指导学生观察梯田里的生物学奥秘,探究热带山地植被类型垂直系列的丰富多样性,让生物课程的学习紧密联系社会、联系地方的生产实际,更好的体现"科学·技术·社会"(STS)的教育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相似文献   

18.
宗教冲突与调适问题,是构建宗教和谐的重要话题。以云南红河县哈尼族聚居地区为个案,对当地哈尼族传统宗教与基督教之间的冲突和调适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认为信仰和习俗的差异以及现实利益的冲突,是引发不同宗教文化之间矛盾冲突的主要原因,并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有着不同的类型和表现。这种冲突和矛盾可以通过双方在现实生活中的不断调适而得以解决,也体现了社会文化发展的"相遇—冲突—调适—共存"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19.
尊重文化主权、倡导文化平等、维系全人类多样性的文化基因,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根本宗旨。从传承主体的角度来讲,文化主人的文化自觉意识和文化主权观念的强弱,直接关系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成效。传承哈尼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根本之道在于:呼唤全体族人洞悉文化流变的一般规律,洞察哈尼文化的变迁历程与主体结构,理性评价自己和他者文化的价值,彰显传承人的文化地位与贡献,切实保障哈尼族对本民族文化全面拥有原创权、所有权、阐释权、创新变革权、开发利用权和优先享受权。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大理巍山大仓镇啄木郎村的田野调查,发现在自然环境相对僻远,农耕文明积淀深厚的少数民族自然村落中,村落仪式的变迁一定程度上逊于物质文化的变迁,而在村落宗教仪式中的彝族宗教精英,在村落宗教仪式中表现出了较稳定性的功能特征。这主要是源于彝族宗教精英所依赖的一定的文化生境土壤的存在与变迁的弱性所导致的,但总体而言,其文化生命体依然处于动态的应变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