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6 毫秒
1.
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刑罚制度尤其是死刑制度演变发展的重要阶段。数量繁多、种类多样,程序相对完善,成为此时期死刑制度的鲜明特征,且封建统治者为体现皇恩浩荡,德主刑辅的治国理念,亦有数次减免死刑的改革举措。这一切都显得死刑制度在秦汉时期仍处于一个初步的成长阶段,但为魏晋时期死刑制度的快速发展与完善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樊帆 《大观周刊》2011,(25):66-66,58
在今年二月召开的全国人大常委会上,表决通过了刑法修正案(八),取消了包括盗窃罪在内的十三个死刑罪名,使我国目前的死刑罪名由68个减少至55个,此举引起了国外媒体的高度关注,因为这意味首中国政府向轻刑化的方向迈出了坚实的一步。纵观中国古代历史,关于死刑罪名的讨论和研究一直没有停止过。在本文中 ,笔者将着力为广大读者梳理出一条有关中国古代死刑罪名的清晰脉络,通过有关史夈,使广大读者对中国古代死刑罪名有一个全面而系统的了解。  相似文献   

3.
葛雅兰 《兰台世界》2012,(24):22-23
我国古代死刑复议制度在秦代便有记载,但直到明代才从司法制度和国家立法等方面建立并明确了死刑复议的制度。那么,明代死刑复议制度具有什么特点,包含了哪些形式,其研究意义如何?这些都是本文分析与讨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王梅 《大观周刊》2012,(43):100-100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限制和废除死刑运动在全世界范围内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新阶段,成为各国刑事改革的重中之重。限制和废除死刑似乎是文明发展的趋势,且世界上已经过半数的国家废止了死刑是不争的事实。我国是一个死刑适用范围广泛的国家,学界对死刑的存废亦争论不一。本文旨在通过讨论死刑制度的存废问题,揭示我国死刑制度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从而提出改革与完善我国死刑制度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5.
邵云强 《大观周刊》2011,(44):36-36
死刑作为对犯罪分子最严厉的处罚,在我国的刑事法治中一直处于独特的地位。但我国死刑制度罪名过多,涉及面过宽,已经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也践行这一理念:死刑从存在到逐渐加以限制直到最后被全部废除。本文从我国刑事立法进程、法环境和法理论的角度加以论证我国死刑制度的改革也必和世界趋势融合。  相似文献   

6.
自先秦开始,在法律上就产生了"慎用死刑"的思想,汉代以后,这一思想被不断继承和发展。死刑复核制度产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到了唐代,这一制度更加完备,唐代死刑复核制度对后世死刑复核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分析我国古代慎刑思想的历史沿革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清朝秋审制度中慎刑思想的表现形式.通过地方、中央两个层级诸多层次的死刑复核程序,秋审制度的慎刑思想刻上了很深的历史印迹,具有很重要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8.
任素敏 《兰台世界》2006,(10X):72-72
死刑——剥夺犯罪者生命的刑罚,又叫极刑,是刑罚体系中最为严厉的惩罚方式。中国自有阶级社会以来,历朝历代的法律都有关于死刑的规定。它同刑法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古代的死刑行刑手段极其残酷、野蛮、恐怖,而今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严刑苛罚已成为历史,寻求刑罚的人道性、科学性已成为社会的必然。  相似文献   

9.
在多种情绪交叉之下,对贪官受贿数额巨大的官员直接处以死刑成为相当一部分民众的态度《刑法修正案(八)草案》中拟取消13项罪的死刑。自从30多年前中国开始恢复法律秩序以来,死刑之争论亦有之,但废除死刑的说法还从未这样登堂入室。一次留下记忆的通报批评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储怀植表示,此次刑法大修减少13项死刑罪名,是动了刑法之根本。中国犯罪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华东政法大学教授游伟也说,对此大的动作,多少有些意外。而据中国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会长赵秉志介绍,1997年修订刑法典前,我  相似文献   

10.
刑法修正案(八)涉及死刑罪名削减、定罪量刑制度改革和民生保护等内容,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使刑罚制度更趋合理。  相似文献   

11.
孙燕 《大观周刊》2011,(39):29-29,119
死刑是人类最古老的刑罚种类,在世界各国的历史上都曾占据过最重要的地位。但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发展,死刑的威慑力和一般预防的作用受到了广泛质疑。本文分析了各国的现行死刑政策,死刑存废理论,以及我国关于死刑政策的研究与发展等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12.
死刑不是惩治罪犯的灵丹妙药。对于刑事犯罪。中国的《刑法》并没有停止过“升级”。但却没有遏止犯罪率的持续上升。江西律师李云龙认为.中国应该酌情减少死刑.尤其经济犯罪并没有危及生命.应当不适用死刑。  相似文献   

13.
凶手为何而死的原由,却被死刑存废之争遮蔽了。  相似文献   

14.
从3月1日起,成都中院决定全面废止枪决这一传统的死刑执行方式,取而代之以注射执行方式。 世界各国的刑罚发展趋势是人道化,表现在死刑上,一方面是越来越多的国家依据国情走上了废除死刑之路,另一方面是那些还保留死刑的国家也纷纷对死刑的执行方式进行改革。我国1996年修订后的刑事诉讼法将“死刑用枪决的方法执行”改为“死刑采用枪决或者注射等方法执行”。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新闻周刊》2007,(43):13-13
联合国大会第三委员会11月14日通过“暂停死刑决议”的草案,呼吁世界各国暂时停止适用死刑,以期将来彻底废除死刑。中国代表团张丹参赞对联大通过这个草案表示遗憾,并质疑这个决议的效力。[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曾赛刚 《兰台世界》2016,(9):151-153
我国春秋时期就有了限制和慎重使用死刑的思想,我国唐代则出现了死刑废止的实践与思想,清末由于受西方的影响我国出现了比较系统的死刑废止思想。然而我国历史上的死刑废止思想的影响非常有限,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我国有着强大的传统伦理刑法文化。我国传统伦理刑法文化重视内心、重视教化、重视国家,它抑制了死刑废止思想在我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肖闻秀 《大观周刊》2012,(52):38-38
死刑复核程序是我国诉讼程序中的一项特殊程序,是每个死刑案件所必须经过的程序。本文着重分析死刑复核程序存在的不足和相关具体的完善,从而使死刑复核程序能起到保障被告人合法权益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唐代中后期为了适应社会形势的变化,在死刑立法上也对《唐律》作了很多改变,首先是加重了对限制刑事责任能力者的处罚,其次是《唐律》中一些没有规定死刑的罪名增加了死刑,再次是《唐律》中一些原有死刑的罪名加严了定罪标准。  相似文献   

19.
唐代的法制是中国封建时代法律的最高峰,本文通过对唐律的分析,认为唐律的死刑适用在维护封建统治这一目的的基础上,规定了较为科学和严密的程序,许多地方对今天的司法实践都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唐代中后期为了适应社会形势的变化,在死刑立法上也对《唐律》作了很多改变,首先是加重了对限制刑事责任能力者的处罚,其次是《唐律》中一些没有规定死刑的罪名增加了死刑,再次是《唐律》中一些原有死刑的罪名加严了定罪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