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六月的沈阳“奕林居”棋社欢声笑语,棋朋满座,只因本次月赛“三毛”大师参赛!“三毛”是沈城前辈棋手对宋国强大师的亲切称呼,这里年轻棋手尊称他为“毛哥”,而我们这些年龄相仿的朋友便直呼“大师”。月赛规则实行双循环制,所有选手都能相遇。每当宋大师对弈,所有选手全部停赛观战,由于天气炎热,棋社老板特意增加三台电风扇,观战者不缺少熟读兵书之人,每当大师与选手走出各种不同布局,总有人说出此开局哪两位大师下过,宋大师也总是微笑着频频点头赞许。  相似文献   

2.
第七回 沈无细说本帮绝技 沈茗粗演棋律神功 话说小凌锋欲入局时梅益低声嘱咐他要用马局,凌锋人小自然没有大人那么多心机,他想父亲平日与他对弈马局走的多些,用马局就是了。他不慌不忙来到棋桌前,小手抓起左马。 “马八进七”、棋子清脆地拍在棋盘上。沈无不用手,只飘飘长袖一挥,棋子便被带了起来,“马8进7。“兵三进一”,凌锋不假思索,接着走。  相似文献   

3.
曹毅 《围棋天地》2010,(5):20-21
送走最后一个学生,刚刚还棋声与童音交织的“九段围棋教室”忽然一片寂然,温润如玉的黑白云子在简洁的橙黄色侧楸枰上错落有致,无言地对峙,仿佛是对弈还在进行中……我看着手中《围棋天地》封面上秀行先生在棋盘前沉思的遗照,一时怅然。  相似文献   

4.
六十余年前,上海市海南中路、广东路一带,因街路地形方正,状如棋盘,故名“棋盘街”。说来奇怪,自命名以后,逐渐有一些海湖棋客,聚集到这里摆设棋摊。其间大多数是残局,很少对弈全盘。在这些棋摊摆出的残棋中,一般以流传江湖的“四大名  相似文献   

5.
现在45岁的中国象棋特级国际大师柳大华,1995年2月25日在北京中国棋院举行的一场表演中,创下了1人对19人的象棋蒙目赛新纪录。 被海内外誉为“东方电脑”的柳大华,鏖战7个多小时,取得9胜8和2负的佳绩,令19名三级以上棋士的参赛选手吃惊和赞扬! 蒙目棋,又称盲棋、闭目棋。通常是棋手之间不用棋盘子进行对弈的一种特别方式。而一对多人的蒙目棋赛则指高手一人蒙目或背对棋盘,其余对手均面对棋盘的一种不对等对弈方式。  相似文献   

6.
2017年6月18日注定是载人中国象棋史册的一天,经过一年多精心准备的中国·辉南“龙湾杯”蒋川1VS26蒙目棋吉尼斯世界纪录挑战赛在吉林辉南大龙湾芦花岛如期举行. 所谓蒙目棋,就是挑战者闭目不看棋盘,通过裁判口述双方招法的方式与对手对弈.对蒙目方而言,不仅要记住棋盘上32枚棋子千变万化的方位,还要谋划破敌良策,难度之大不言而喻.  相似文献   

7.
我在1994年离开了下棋的哥们儿,一晃几年没怎么摸棋。1998年我与一帮中国朋友每星期五打篮球,棋社的罗明曾到篮球场找过我一次,我与他拍了三盘,结果是我难看地全输。他第二天就与所有能联系到的棋友通电话,大吹特吹了一番,也把我扁得一钱不值。众棋友听说我已是软柿子一个,就极力鼓动我抽时间去棋社,美其名日叙叙旧。  相似文献   

8.
棋儒,某棋迷绰号,姓氏不详,年六十,留背头,戴眼镜,炯炯目光掩映镜片,更显一副学者风范。据说盛年时棋儒曾任某大学文科讲师,“老九”翻身的80年代初,曾在学府讲坛“侃侃而谈”,发表过“第二次文艺复兴将产生于东方中国”的高论。退休后,却很少与人下棋,据他自己说,与高手对弈须在静室,言外之意在街头地摊下棋乃是杀臭棋作乐,聊以消遣时光、逢场作戏而已。 棋儒自制一木料棋盘,用雕刀于河界刻一联曰:抚琴空城独角色,游刃洞府繁五音。上联以“智多星”孔明自比,路人皆知,只是观棋者大多不明下联何意?棋儒微笑莞尔,津…  相似文献   

9.
棋艺人生     
人生如棋,示弱也是一着!在小镇上,四叔就是这样一个人,不打牌不好吃喝,就是好下棋。退休后,天天都往镇上老人聚堆的棋馆里钻。镇上的人无法知道四叔的棋艺有多高,这源于四叔与棋赛无缘,他从来都不去参加比赛,而他与人对弈总是以和局结束,人人如此,局局如此,故得了个“和子四”的绰号。有些棋友嘲讽他老矣,没胆了,太保守了,只能下和棋,对此四叔总是一笑了之。镇上连续四届棋艺大赛的冠军是个姓李的年轻人,他专程跑到棋馆找到四叔,非要与其对弈不可。四叔无奈,只得笑着摆开棋盘。  相似文献   

10.
“光头王”下棋有一大特点:能赢不赢,偏要在众目睽睽之下,杀得对方只剩下光头老将,这才得意洋洋地甩出一句口头禅:不剃光头不算赢。“光头王”的绰号由此而来。小区不少棋迷受不了“光头王”这一着,怕跟他对弈,不过“铁板头”却是个例外。虽然常被剃光头,却总是一笑了之.然后慢条斯理地说:“棋输子在,摆上再来。”时日一长,“光头  相似文献   

11.
龙瀛 《围棋天地》2004,(20):55-55
新厂长来之前,包可一直是厂里围棋的“一把手”,他的冠军证书装满了一抽屉。这新厂长下起棋来不是个善茬,棋风绵密,尤擅后半盘收束。包可和他对弈,优势的棋,常常不知不觉中就被逆转。两人互有胜负,恰是好对手。  相似文献   

12.
李赫 《围棋天地》2020,(8):92-92
网络兴起前,日本数量最多的下棋场所是私营棋社,或是等同于棋社的棋院支部。有的棋友每天都会去一趟,不只和其他人较量,更是藉此相聚、聊天。迈入21世纪之前,日本稍具规模的企业或政府机关都会补助社员开办国棋社团,布置下棋空间,定期举行棋会,有时还邀请职业棋士指导。但网络对弈让棋社逐渐失去竞争力,全球化的趋势也使企业无心照顾员工的休闲活动。现在有围棋社团的企业少之又少,普通人在现实世界中下棋的机会明显不足。  相似文献   

13.
智是对手     
所有的竞技运动中,占地最小、投资最少、智力含量最高、参与者最广、对正常工作和生活负作用最小的当之无愧地应属棋类运动了。不由你不信,想想看,有哪种竞技能如棋弈一样,“两三块钱一副棋,一米见方来对弈;红黑朝野一手应,万千变化神鬼泣;棋如世事局局新,跌宕起伏惹人迷。”如果说对弈者若能在一番厮杀之后不忘记运动运动身体的话,那么对弈可真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智力竞技运动了。棋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最贴近生活,不信就收集一下成语俗句,什么“棋高一招,世事如棋,一招不慎,满盘皆输,局无定招,招无定式,新局旧路,一…  相似文献   

14.
名局     
自下棋以来,在棋书上欣赏过不少的名局,但这里要说的不是高手们之间的精彩对决,而是诞生于身边棋友中间的一盘“名局”。某日观棋,对局的双方约有四子差距却分先对弈。行至中盘的局面是,执白的上手在棋盘的左边筑成了一片雪域高原,一条独眼黑龙盘桓其上,气息奄奄,逃生无路;而另一边的两个黑角之间,白棋隐约地还有一块模样。按常理这棋就是再下下去也没看下去的必要了,而此时上手的一句话竟使得这盘棋成了众人瞩目的焦点。上手说的是“这棋我要半目赢他”。此言一出举座大笑,下手也许是被这笑声惹上了火;于是这盘本该结束的棋便接着下了下去…  相似文献   

15.
第一位九段和模仿棋 “模仿棋?”记得曾经有对围棋技术根本一窍不通的人宣称:让我执黑先行,只要不贴子,最后必定胜你一子。他的“绝招”就是第一步落于天元,然后白方走在哪里自己就走在棋盘对称之处,模仿到底,正好赢天元一子。  相似文献   

16.
第一谱 1—46 谢赫第一手棋就“长考”了3分钟,直到周围的摄影记者姿势摆得都有些累了,他才优雅地在棋盘上落下第一子,不知他是否想给对手来一个心理战。  相似文献   

17.
棋迷做饭     
小王是个超级棋迷,有一天,他一个人坐在家里手握棋谱,面对棋盘专研棋艺,妻子对他说:“我去买半斤酱油,厨房的锅里烧水,一会等水开了,你就把面条下进去,我很快就回来”。小王频频点头,为了怕误事,小王把棋盘端到厨房里,一边研究棋,一边看着水。一会儿,妻子推门进来,大声说:“面条下了吗”?  相似文献   

18.
洋鬼子棋友     
棋社里最重要的洋鬼子叫Michael Simon,他出身于一个极富有的犹太家庭,大概有中国强业2。棋社在曼哈顿5大道23街时,他是老板。后来棋社迁到东49街,他还是老板。由于棋社一直不赚钱,他当这么多年的老板不易,纯粹是对围棋的热爱,如果换了别人赔钱也赔不起。  相似文献   

19.
弹棋是古代一种借手指或其它物品(如手巾等)的力量将棋子弹出,与另一子碰撞的游戏或赌具。弹棋始于汉代宫廷,它的发明者是朝中大臣。据说因汉成帝迷上踢足球(蹴鞠),整天乐而忘返,身体也累得难以打理朝政。群臣怕伤了皇上的尊体和为了汉朝的千秋大业,群臣动破脑筋,终于想出这种在棋盘上用手指弹射的游戏。并由大臣刘向奏弹棋戏以献汉成帝,成帝一见此物大喜,果然把兴趣从足球场转移到弹棋盘上。汉代弹棋是“用棋二十四色,色别贵贱”。三国魏时,弹棋游戏法是“先立一棋于局中,余者间白黑圆饶之”。然后双方互相弹击。相传魏文帝…  相似文献   

20.
    
《围棋天地》2008,(15):87-87
曾经在《围棋天地》上看到对赵治勋棋风的评价——把根留住。小林光一的棋在鼎盛时期被称为“地铁流”。一部世界名著——《根》,揭示了种族认同的深刻性;棋盘上的每一手棋,都显示出追求生存的强烈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